谈初中科学课教学中引入生活实例
2014-02-17温高峰
【摘 要】科学学科本身就是以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事物作为研究对象,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初中阶段的科学课程:以学生熟悉的事物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融入科学的探究当中,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在初中科学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帮助学生更为直观、生动地感受科学,提升学生的科学应用能力,已经成为初中科学教师的重要教学任务。
【关键词】初中;科学课;生活化
一、初中科学生活化教学的有关概念
科学课程的生活化教学主要是指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将“生活”渗透到教学过程当中。注重对学生熟悉的生活资源进行挖掘,提取学生熟知的生活素材作为教学的“切入口”,使得学生清楚地认识到科学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为科学课程的学习提供更为清晰的认知结构,以便更好地进行科学课程的学习,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科学课生活化的意义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7~9年级)(实验稿)》指出:“科学教材的呈现方式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应注意用生动形象的事物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注意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出发,再回到科学在生活和社会的应用中去。”由此可以看出,科学课“生活化”是科学课行之有效的一种教学手段。初中科学课实质上是让学生对日常生活内容的科学了解与认识,而科学探索是科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农村学校周围有很多农田,一年四季,农作物更替种植;学生家里附近又有山,这又为生活化实验提供了生物资源的保障。只要我们仔细研究一下初中科学实验,发现有许多实验可以通过自制教具或身边物品来替代。例如,一个空矿泉水瓶就可以做有关液体压强、大气压强以及浮力的实验。乒乓球、鸡蛋或二张纸都可以做一系列实验。生活化实验有利于贴近生活,有利于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现象,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以更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课程改革在重视知识的同时,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自主活动以及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倡导通过观察、比较、调查、探究等方式实现学生的自主建构,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将生活和知识融会贯通,在实践探索中体会成功的乐趣。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一定的情境),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学习情境能对教学过程起引导、定向和调节的作用。因此,在课堂创设教学情境,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贴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走进”科学大课堂,是科学课教学生活化的基本途径。
三、对生活化教材进行整理
教学内容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传统的教学是以教材为中心,而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并没有充分地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融,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地进行“删减”和“补充”,将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教学素材融入教学工作中去。这样,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还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例如,在进行物质燃烧试验教学过程中,学生从小就知道火柴通过摩擦可以点燃,教师可以很好地借助这一生活素材引入新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叙述平时点燃火柴时的情境,如,出现了什么现象,如何点燃的等等。然后,给学生提出一些探索性问题。比如:火柴一定会燃烧完吗等等。带着这些问题,和学生一起来验证猜测。通过将生活中挖掘的素材引入到实验教学中,不仅吸引了学生,激发学生兴趣,也丰富了实验教学内容,使得课堂充满生活的气息。
四、增加开放性探究教学比重
要让学生真正爱科学、懂科学、用科学。一方面要让学生认为科学实用有趣,另一方面还要让学生认识到问题会经常存在,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科学探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用科学,科学学科教师要随时随地引导学生探究生活中的疑问、现象,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拓展思维,得出科学合理的答案。
可以选择在课堂上完成探究任务,如,怎样通过实验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化学反应。也可以课堂布置让学生课下完成,如,怎样在没有密度计的情况下,测量一杯饮料的密度?有些学生采用的方法会在教师的意料之外。
初中科学课程的教学工作,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寻找教学素材,帮助学生了解所处的生活环境,并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世界,运用所学知识去创造世界、改造世界,这正是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所需要的。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教学,不仅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更好地提升教学效率,进而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应伟增.提高初中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J].现代阅读,2011(10)
[2]李文刚.浅谈生活事例与初中科学的关系[J].现代阅读,2012
作者简介:
温高峰,性别:男 ,籍贯:浙江瑞安,职称:中学一级,研究方向:科学教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