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中体育教学模式
2014-02-17王政
王政
【摘 要】文章简单分析了当下高中体育教学模式,阐述了影响高中体育教学进展的主要因素,并对今后的体育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可以促进高中体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创新。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学;现状;建议
一、当下体育课程实施力度不足,导致身体素质低下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是一切活动实施的基础。众所周知现在的中高等教育在进行课程学习之前都会进行一段时间的军训,一方面是锻炼一下学生的身体和意志,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身体状况的考验。近几年,在军训期间不断有学生昏厥,难以坚持的情况出现,究其根源,还是缺乏锻炼导致的。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室内的课堂上,课余时间更是缺少必要的运动项目,想要锻炼学生的体魄,体育课就成为最重要的环节。但是当下的体育课程的实施力度严重不足,在教学观念上,高中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还局限在知识技能的传授上,缺少具体的实施措施;从教学模式上,高中体育教师大多数毕业于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模式主要表现为“讲解——示范——练习”,教学模式不够新颖,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体育设施上,由于体育经费的不足,许多学校存在着体育器材和体育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无法展开,严重束缚了体育新课程的展开。
二、影响高中体育教学进展的主要因素
1.教学环境是实施体育教学的基本保障
体育课程实施是发生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体育教学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需要特有的环境,而环境也会对课程实施行为产生影响。教学环境是学校教学活动所必须的客观条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的是社会制度,科学技术等方面,狭义主要体现在学校的教学场所、各种设施、校风和师生之间的关系等。我们现在所说的教学环境主要是指狭义的环境。
2.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
体育教学是体育教师在固定的教学课时内,将一定的体育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过程,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主要途径。主要在于传授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智能和发展个性。体育教学主要体现在理论方面。
课外体育活动可以有多种形式。第一种学校的体育课以及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第二种,体育课程以外的健身、保健和娱乐项目。第三种,学校在课间时间,以全体学生为对象的保健操等健身项目。不论是哪种形式,都是以促进学生的身体发育和体质的增强,巩固体育教学中的理论知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课外体育活动主要表现在实践方面。
3.人是体育课程实施的主体,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践活动,它们的针对对象都是“人”,也就是学生。学生是教学过程中认识和发展的主体,体育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 着眼于“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 “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和技能, 重视学生的不同兴趣和爱好, 尊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性, 侧重学生发展的主体性。
三、对高中体育教学的几点建议
随着新的高中体育课程标准的提出,各地高中学校的体育教学都在做出适应性的调整,积极的进行改革,下面对于高中体育教学提出几个自己的建议。
1.对体育教学的传统教学方式进行创新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体育教师首先就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和方式做出改变。通过借助其他方法手段为体育教学服务,改变体育课堂教学的单一活动形式,比如表演化方法、娱乐化方法、结合音乐方法等,让体育教学更容易回归到学生生活,增强体育教学的综合教育功能。
2.结合多媒体技术,营造生动的教学环境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渗透到了当前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少学校已经引进了这种先进的技术,并且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高中体育教学也不例外。在教学的过程中,用多媒体软件的形式为学生进行体育知识的讲解,可以是知识立体化,而不是单纯的凭借着学生自己的想象。传统的教学方式都是教师进行示范,然后学生模仿,这种教学方式不但枯燥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甚至会对学生产生误导。多媒体软件可以通过反复的演示,让学生更深刻的领会要领。
3.完善学校配套的体育设施,营造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
之前也已经提到过教学环境可以影响体育教学课程的实施。完善的体育设施可以让学生认识体验更多的体育项目。不少的学校单位都认为体育课程不过是一个选修的课程,不值得学校为了这样的课程过多的投入,殊不知身体是一个人的根本,没有良好的身体状况,做什么事情都会事倍功半。正是因为这种学校风气的存在,导致众多学校的体育配套设施单一,品质低下,进而导致学生对体育课程失去兴趣。
四、结束语
目前的高中体育教学现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在新课程教学模式下,体育教学应该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同时引进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加强体育教师队伍素质建设。学校应该加大对体育设施的投入,为教师和学生体育课堂的实施提供良好的环境和资金保障。
参考文献:
[1]施雪梅.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J].民营科技,2010,(05)
[2]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12
[3]黄亚飞,张景.论教学环境与体育教学系统的关系[J].体育师友,2006.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