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让聋哑学生的语文课堂绽放华彩
2014-02-17韩冬梅
韩冬梅
【摘 要】特殊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一名基层特教语文教师,面对的是一群生动可爱,具有不同个性潜能、充满活力、身心不断成长的聋哑学生,对他们的语文教学方法也要相应有所调整,应捕捉生活中的语言现象,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将生活材料语文化,语文教学生活化,引导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在获得对语言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在学习知识以外,让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各个方面的素质都得到有机的和谐发展,为聋童的健康成长以及创造美好的生活打下深厚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聋哑;课堂;语文;教学
语文课堂教学是否有激情,够生动,是它能不能使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的关键。聋哑孩子们由于听力失聪,他们感知事物、认识世界的能力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对知识的掌握、问题的认识不够深入,缺乏主观能动性,想象力停留在较浅层面。对于聋哑孩子们来说,语文不止是一门课程更是一种工具,在《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因此,教学中,要尽力做到语文课程生活化。语文教材中所荟萃的许多精彩的作品都蕴含着浓郁的情感因素,有着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凝练生动的优美词语,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因此,课堂中教师要充分挖掘课文中的情感因素,让语文课更有活力、更有激情。
(1)课内再现生活,创设语文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产生了兴趣,就产生了求知欲,学生的学习就拥有了动力,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这就是要创设教学情境,想方设法让学生产生高昂的情绪和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学习不再是负担,而是快乐的享受,让学习活起来。
(2)课外体验生活,要想知道海水的滋味应该自己去亲自允尝,虽苦涩无比,却又真真切切。而对课文的理解也是如此,在《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中,作者用多个角度,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景色绚烂的海底世界,文中语言准确生动,清新明快,可是学生理解能力有限,往往缺乏深刻体会,理解不到作者的感情。在教学这课时,如果条件适宜,不妨带学生出动体验生活,到海边领略风景,到海鲜市场了解鲜美的海鲜,通过这种图片视频认识海底的矿藏,并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这样,不需要老师多费口舌,学生对这篇课文就会体会深刻,回味无穷。
(3)在教学过程中要倾注情感,教师的教学情绪会直接传递给学生。教师要调动学生,首先得调动自己。因为只有自己投入了,学生才可能投入。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深入研究教材,仔细品味文中感情,提前扮演文中角色。上课时倾注情感,披文以入情,情动而辞发,学生方能情动于中,热情澎湃,整个课堂才能情味浓郁。因此,每节课上,无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了多么大的痛苦与挫折,我们都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挖掘文章中的每一个情感因素,把我们对于课文内容、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每一分感悟,每一种情感,声情并茂地展示传递给学生。
(4)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肉虽好吃,但若天天吃,也会谈肉而色变。”教学方法有很多,如果教师只顾繁忙的备课写教案,无暇去探索,长期以来只能一个方法走到头,单调、乏味、枯燥,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们需要讲究教学方法,结合阅读文本和学生的实际,每节课要有针对性地选用教学方法,应注意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使我们的语文课堂不断推陈出新,使学生在富有创造性的教学过程中感受到语文课带来的乐趣。
总之,语言教学一定要学生感到“有趣”让学生主动去学,要能满足他们多方面的需求,就能唤起学生的全部热情,使他们心扉得到敞开,情感得到释放,个性得到张扬。
记得有位前辈曾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壤上。”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载体。教学中,只要教师能引导学生付出真情,使学生的情与文章的感情融为一体,语文教学就会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育情”境界。语文课堂上,教学注入“人情味”,引导学生与优秀的文化接触,不仅可以实现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还可以实现教育的育人目标。这些聋哑孩子他们的身体有缺陷,但脑袋还是很聪明的,并且由于聋哑,他们在处理情感更加细腻,因此在教学时,要不拘一格,顾及大部分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激发他们的兴趣,树立自信心。
教师只有发自内心的关心、爱护、尊重、信任每一个聋哑学生,才能用伯乐的眼光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加以不断的激励,就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使聋生对语文课堂教学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真切的感受到文字的魅力与力量。让学生在动手做、动脑想的过程中,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充满生命活力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吴剑平.在说明文教学中渗透美育[N].现代教育报.《如何让语文课堂绽放华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