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合作学习在科学课堂中的实践与研究
2014-02-17柯华敏
柯华敏
【摘 要】科学学科涵盖物理、化学、生物、天文等学科的知识内容,旨在从初中阶段便奠定学生科学研究综合化的基础,促进学生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发展。基于初中科学学科的这一特点,兼以当前科学研究讲究团队合作,教育形式讲究实践创新的特点,合作学习应运而生,并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本文中,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教师有效组织,合理引导;小组建设组内异质,共同发展;把握讨论时机,提高讨论质量;提供充裕时空,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初中科学;合作学习;教学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科学课堂中进行得如火如荼,得到了众多师生的一致肯定与赞扬。它不但深化了学生对于具体课堂知识的理解,更是培养了学生相互合作,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但不可否认,我们的课堂合作活动也存在着多“讨论”,少“思维”;有“温度”,没“深度”的现象,表现上看一派繁荣,欣欣向荣,实质上却缺少触及心灵深处的精神愉悦。这些负面现象不但影响了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更是对于课程改革活动下合作教学的一种曲解。
一、教师要有效组织,合理引导
合作学习模式下的科学课堂是坚决杜绝教师包办,生硬塞灌的做法的,取而代之的,是学生们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主观能动性。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样不容忽视,作为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我们需要有效组织,合理引导,科学评价,积极促进合作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
在讲解七年级下册“光的反射和折射”相关内容时,笔者在在小组成员的组成方面下了很大功夫,考虑到了综合能力的高低,科学成绩的优劣,表达能力的差距,创新意识的强弱,性格方面的互补等因素,为小组合作学习的高效达成奠定了基础。合作讨论中,有一个小组在讨论“光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折射”的问题时遭遇瓶颈,不知从哪个角度入手,这时我便启发他们看看光通过的介质有什么不同,他们恍然大悟,顺利完成了本次课堂讨论。课堂讨论中,有学生发现了折射光线偏离法线,与入射角大小不一的问题。笔者首先肯定了这名学生细致的观察态度,然后紧抓这一课堂生成性问题,引导学生开始思考关于光路的可逆性问题,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精神。在课堂即将结束时,笔者又把学生经过讨论得出的具体内容进行了小结,让学生对于反射定律当中的“三线位置”、“两角关系”、镜面反射、漫反射等重点知识有了一个明晰的知识脉络,升华了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了我们的课堂效率。
二、小组建设组内异质,共同发展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科学的教学目标要着眼于一切学生的发展,使得每一名学生都能在原有的科学素养基础之上有所提升和进步,这也是合作教学模式的构建理念之一。鉴于此,我们在组建小组的过程中注意到“同组异质”的问题,让成绩优秀学生在吃得饱的同时,还能够帮助后进的组员,并抓住其他组员转瞬迸发的思维灵感进行深入探究,积极思考。另外,那些讷于表达的中等生会在良好的学习气氛中活跃起来,迸发积极的探究热情,后进生也会从活动中获得自信,找见方向,造就全体学生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合作活动中,常常会出现某些优秀的学生滔滔不绝,将传统课堂中教师的“一言堂”现象变成了他们的专利,而成绩不佳,抑或不善表达的学生只是做做笔记,重复一下他们的观点而已。显然,这种情况严重背离的我们合作学习的初衷 ,这与我们在建组过程中没有能够考虑到兴趣爱好、人文品行等诸方面的因素有着很大的关系。我们应该在科学建组,促进学生共同发展方面进行更多的研究与思考。在讲授七年级“植物的一生”这个章节的知识内容时,一名平时课堂上好插科打诨,故意捣乱的“愣头青”突然就“探究种子的萌发条件”无厘头地问:“老师,种子要是没有皮能发芽吗?”全班学生都哄堂大笑,我却建议学生就刚才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试验验证。没成想,在试验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但发现了种子发芽需要完整的胚,适宜的水分、温度、空气,而且还拓展到土壤、光照等因素,至于“没有种皮,种子很难萌发”也不再是学生们的笑料。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探究活动后,那名“愣头青”竟然逐渐改掉了自己的不良习惯,开始以一种严肃的态度对待学习,由于其思路较为开阔、敏捷,逐渐不再是各个小组的“眼中钉”,成了“香饽饽”。
三、把握讨论时机,提高合作质量
合作学习是学习科学知识的一种有效方式,但绝不是唯一的一种方式。所以我们大可不必在任何情境,任何时间内都进行合作学习,而应该在多数学生遇到相似的困难而个人无法解决时,抑或学生间存在较大分歧,需要共同探讨合作解决时,再就是进行试验操作,需要多人分工协作时,都是进行合作学习的叫好时机。我们要积极把握,相互合作、启迪,充分彰显合作学习模式的魅力。
譬如笔者在讲授八年级上册“大气的压强”这一章节的知识时,组织学生运用多媒体观察水银气压计、空盒气压计及其刻度单位来形象感知大气压的大小。由于要反复进行,多次读数,需要多个学生间的相互合作,所以笔者组织了合作教学。合作中,学生们认真观察实验,记录数据,获得了丰富的实验信息,兼以教师提供的1毫米汞柱=1.33百帕的换算单位,学生们终得出了1标准大气压=760毫米汞柱=1.01×105帕的具体数据,并归纳得出“离地面越高的地方,大气压就越小”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教师还组织学生自主实验,合作探究,观察记录,感知气体、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定性关系,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四、提供充裕时空,与自主学习相结合
日常教学过程中,尤其是一些公开课上,很多教师习惯于把合作学习理解为课堂展示,总是一布置作业就让学生展开讨论,不论学生的讨论是否成熟,都会在既定的时间内让学生停止。更多地,教师把时间留给了学生们的课堂展示环节。殊不知,没有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他们在讨论环节便很难碰撞出创新的火花;没有深入有效的小组讨论,展示环节便“无米下炊”,任你教师生掐硬挤也无济于事。所以,笔者主张,在合作教学中,我们一定要耐心,给学生以足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讨论的时间与空间,为学生精彩的课堂生成与课堂效果奠定基础。
笔者在讲授“变阻器的使用”时,就描述滑动变阻器改变电阻的原理,理解有效阻值的概念阻值学生进行了合作讨论。我深深懂得,这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讨论明白,对于后面内容的学习意义重大,可起到巧力拨千钧的效果。于是,在课堂讨论环节,笔者并没有预设具体的时间,而视学生在讨论中的具体表情和理解程度来进行决定。课后我计算了一下时间,足足用了二十分钟。有道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在学生深入理解了这一教学难点后,后面具体的滑动变阻器有效变阻的连接方法便一气呵成,大大提升了那节课的课堂效率和效果。
总之,新课程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新颖有效的教学模式,更是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综合能力的教学目标。如何在具体的科学教学过程中,将合作学习的模式效果最大化,还有待于我们全体教师同仁的一致努力和继续研究。对于这一点,我们还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陈烁文.初中科学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的实践与反思[J].新课程学习,2011(6)
[2]余柏志.“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0(2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