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各种教育 提高教学质量
2014-02-17侯淑贞
侯淑贞
【摘 要】化学与人们的生产活动、健康生活、环境保护、人文精神、科技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在教学中渗透各种教育,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我国国民素质,建设经济强国都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关键词】渗透;美育;诺贝尔奖;人文精神;化石能源;温室效应
在近几年的教学工作中发现,部分中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没有人生的正确目标和理想,学习自觉性差,既不善于动脑,更懒于动手等不良习气普遍存在。教师在课堂上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仍然调动不起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对老师所讲内容“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学习马马虎虎,作业不能按时完成,使教学收不到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中学生中独生子女增多,在家受父母及祖辈百般溺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加之社会上各种不良环境的影响,使懒惰和无进取心在他们的心中滋生、蔓延。这既不利于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更不利于经济强国的实现。为了提高中学生的各种能力,适应化学科学飞速发展的需要,我认为在中学化学课中渗透各种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提高和培养学生刻苦钻研、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一、思想、国情教育在化学教学中的渗透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授课内容,恰当地补充一些历史故事,让学生去体味其中真正的思想内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中华民族近百年的屈辱史,应时刻牢记在心。1931年9月18日,蓄谋已久的日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9·18事件,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无恶不作,在中国犯下了滔天大罪;时至今日,日本的侵华野心不死,为了侵占我钓鱼岛,导演了一幕幕所谓购岛的丑剧。钓鱼岛是我国的固有领土,这是任何人也改变不了的事实!1941年12月7日,日本机群偷袭了美国在太平洋上最大的军事基地珍珠港,以很小的代价,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这一事件的发生,迫使美国对日宣战。1945年8月6日、9日,美国先后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了原子弹。1945年8月15日,走投无路的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相比之下,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在战争中起着何等重要的作用!这也充分说明了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会被人欺。对中学生来说,强国富民的重担责无旁贷地落在他们肩上,只有发奋学习,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才能把历史赋予他们的重担挑起来,使中华民族立于不败之林。
二、美育知识在化学教学中的渗透
美育是通向人格美的必由途径和桥梁。化学不仅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以审美的眼光审视周围物质的能力。在我们生活的现实中,可以看到绚丽多彩的塑料、五颜六色的合成纤维、去污除垢的洗涤剂、散发芳香气味的鲜花,身边多种多样的化学变化,老师应联系实际,用一些强烈而丰富的感性材料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到碳酸钙的性质时,让学生感到广西桂林地区石灰岩溶洞里那些奇特的钟乳石、石笋和石柱,自然引出它的形成过程。讲到硫磺、木炭时,可以把学生带入喜庆的节日气氛里,燃着的焰火,变幻着冲入高空,有的繁花朵朵,有的星光闪烁,变化无穷,给人以美的享受。这些生活中的实际美,把学生领进化学世界,使学生愉快地接受新知识。
化学实验中的技能美、动作美、表演美、装置美和现象美,触发学生美的感觉。化学教学中的板书美、绘画美和语言美能触发学生美的感受。 总之,把美育寓于教学之中,创设美的情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新的知识,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科学家为科学献身精神在教学中的渗透
居里夫人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科学家,她1903年和1911年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她由于长期从事放射物质的研究,不幸患上恶性贫血。她为科学事业奉献了毕生的精力,甚至于生命。由于她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并在分离金属镭和研究它的性质上所做的杰出贡献,她被人们认为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女性科学家”。
著名科学家诺贝尔,为了给人类造福,把毕生的精力投入到炸药的研究中去。一次实验中,不知道什么原因,突然引起爆炸,连自己的亲弟弟也被炸死,父亲也受了重伤。有人劝他放弃研究,诺贝尔却说:“不,为了科学我不怕失去生命!”由于他坚持不懈地研究实验,终于成功了。他一生共取得了55种专利,为世界科技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是一个热爱和平的人,用他留下的大部分遗产设立了享誉世界的科学大奖——诺贝尔奖,奖励那些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医学、文学以及为和平事业做出贡献的人们。
居里夫人和诺贝尔两位科学家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以及为科学事业的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明显增强。
四、化学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自然现象及社会环境相结合
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探索隐藏在化学现象背后的化学规律,通过从自然、生活到化学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如:观察生活中许多铁制容器生锈现象,告诉学生每年因生锈造成钢铁的大量损失,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分析钢铁生锈的原因,找出防止铁制品生锈的具体方法;在经济发达地区,由于酸雨对生态环境和建筑物带来极大的危害,学习了酸碱度和PH值以后,组织学生对酸雨的成因进行调查分析,通过提出问题取样和测定雨水的PH值,记录数据,通过比较得出结论,根据本地的实际分析各种可能的原因,加深对PH值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用途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强烈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道理,勇于探索生活用品中的化学原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实践活动。
五、化学教学与人文精神、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
化学教学在培养学生养成科学探究习惯,培养科学的物质观的同时,也应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交流与合作,帮助他们通过具体事例认识化学与社会文明进程的联系。例如:讲铁这一内容时,向学生介绍我国2300年前就能炼铁,约2200年前就能炼钢,以及建国以后钢铁工业的迅猛发展达到钢产量位居世界前列的骄傲成就,激发他们努力学习,掌握新的知识和本领,为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做出贡献;讲化石燃料这一节时,使学生知道煤、石油、天然气是人类社会重要的自然资源,但它们都是不能再生的,而且储存量非常有限,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能源危机意识。同时,由于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已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全球出现了温室效应现象。大气温室效应是指大气物质对近地气层的增温作用,随着大气中CO2等增温物质的增多,使得能够更多地阻挡地面和近地气层向宇宙空间的长波辐射能量支出,从而使地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造成的危害有:①气候转变,全球变暖;②海平面上升;③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多;④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⑤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为减少大气中过多的二氧化碳,一方面需要人们尽量节约用电,少开汽车。另一方面保护好森林和海洋,比如不乱砍滥伐森林,不让海洋受到污染以保护浮游生物的生存。我们还可以通过植树造林,减少使用一次性方便木筷,节约纸张,不践踏草坪等等行动来保护绿色植物,使它们多吸收二氧化碳来帮助减缓温室效应。开发和利用其他能源,如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质能和核能等。这些能源的利用,可以部分解决化石能源面临耗尽的问题,并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使学生具有忧患意识,进一步增强学习自觉性。
所以,在化学教学中,应巧妙地渗透各种教育,并把化学知识的学习与科技发展、综合国力、环境保护、社会发展、日常生活、自然现象、国民素质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勤于动手,善于动脑,勇于探索,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2013年7月
[2]科学家的故事.华语教学出版社
[3]陕西教育学院《远程教育》,2013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