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体育规律,提高耐久跑质量
2014-02-17孙明亮
孙明亮
【摘 要】根据中学体育教学的规律与耐久跑教学的特点,从改革教学方法入手,论述了提高中学耐久跑教学质量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耐久跑;教学质量
耐久跑作为中学体育教学中的一个内容,通常以12分钟跑为主要教学手段。笔者根据中学体育教改精神和耐久跑教学特点,从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入手,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与原理,培养学生的锻炼兴趣与独立从事体育锻炼的能力。
一、消除学生不良的心理状态
在耐久跑教学初期,学生会表露出一中逆反心理或畏惧感。这种不良心理状态的形成,往往是有碍耐久跑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究其因,我们发现以往中长跑教学中偏面追求运动成绩,采用的运动强度过高,造成学生身心负荷过大。再则,多次的达标测验与中跑考试,使学生的精神和身体负担过重。其三,也是学生对耐久跑与竞技中长跑混同看待的结果,即不了解两者之间具有本质的区别。这三方面是形成不良心理状态的主要原因。
掌握运动技能原理,是学生由不知到知,由不会到会的认识过程;认识是运动技能教学的方法论基础。为此,我们在耐久跑教学中,向学生正确讲述耐久跑的特点与价值,及其耐久跑与竞技中长跑的根本区别。从而提高了学生对耐久跑的正确认识,帮助其消除了不良的心理状态。这也是上好耐久跑课的前提。
二、运用暗示法,提高锻炼实效
暗示法是心理训练的一种诱导方法。它包括语言暗示、实物提示等。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应用过程中要因人而宜,灵活运用。心理训练的作用在于疏导、支持、理解、同情以及个种具体的操作方法来改变人的心理和生理机能,主要解决情感与行为问题。
在耐久跑教学中,教师必须讲解“极点”出现的原因和第二次“呼吸”出现的胜利现象,以及第二次呼吸的出现标志着新陈代谢异化过程的加强,引起同化过程的增加,从而实现不断改善身体机能水平的理论知识。而“极点”的出现往往是对学生意志品质磨练;磨练的关键时刻。此时,学生的身体机能正处于低潮,心理活动也较频繁,在表情和行为上有一定的痛苦感和疲劳感。教师可运用恰当的词语鼓励或勉励学生克服极点。如运用“就这样慢慢跑”;“不差,很好,坚持就是胜利”等语言暗示,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强化教育和调空,以消除在“极点”出现时“打退堂鼓”的念头。在极点消退时暗示学生:“你的身体机能已不断改善和提高”;“你胜利了”,“成功是属于你的”,等,以此培养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心和必胜的信念,从而提高耐久跑教学的实效性。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旨在改变体育教学单纯组织学生身体活动的传统观念,强调在加强身体锻炼实效性的同时,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体育与保健基础知识。为此,我们有目的地将课堂中传授的运用心率来控制运动强度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在耐久跑联系中加以消化、使之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转化为体育锻炼的能力。
在耐久跑教学中,我们强调学生必须根据自身的体质状况进行锻炼,在跑进过程中要求遵循先慢后快的原则,使身体机能与各运动器官有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延缓“极点”的出现;以完成耐久跑总时间为目标,并规定一定的距离;根据运动训练心率120次/分为小强度,150次/分为中等强度,180次/分为大强度的标准,要求学生将运动强度控制在小到中强度为宜,即每分钟心率控制在120次~160次之间,个别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可控制在180次/分以内。当“极点”出现时可适当放慢跑速,减少极点出现时的痛苦感;完成耐久跑联系后,即刻检测心率,以此培养、提高学生运用心率控制运动强度的能力。
四、适宜负荷是耐久跑教学的关键
体育教学贵在科学性,减少盲目性。适宜负荷是耐久跑教学的关键。教师应向学生传授它的正负价值作用,严格把握好身心负荷的尺度,让学生的身心在严而不死,活而不乱的学习氛围中得到锻炼与陶冶。
在耐久跑教学中,如何掌握好适宜的运动负荷,关系到课的质量问题。首先,适宜的运动负荷集中反映在三个方面:学生对运动负荷的可接受性,是指教师给学生安排的负荷,要看学生身心两方面能否接受。如负荷适宜,学生在课中往往表露出昂扬、兴奋、舒适的疲劳感与满足感,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练习。其二,不影响当天的学习、工作、生活。其三,基础心率变化在正常范围之内,且接艘饱满,自我感觉良好。若负荷过大或过重,学生就表露出沮丧、疲惫、懒惰的情感,注意力不集中,提不起精神。为此,耐久跑教学应根据学生体育能力的个体差异,在时间上要求统一,但在完成量方面跨度可大些。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锻炼的自觉性与主观能动性。同时,向学生传授运用基础心率来了解自身的机体状况,培养学生根据基础心率变化规律,科学地安排体育锻炼的能力,增长科学锻炼的自我保护意识。
在耐久跑单元教学中,应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盲目提高要求,目的在于使学生从身心两方面去体验由不适应到逐步适应到完全适应的全过程。在传授体育锻炼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理论知识同时,应在课堂中教会学生具体的操作方法,并在课外体育锻炼中加以应用。
参考文献:
[1]吴学琨.田径教学应重视教法改革.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4.
[2]蔡树林.体育意识与体育能力的培养.体育高教研究,199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