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剑英一封信揭开了鲜为人知的一段历史
2014-02-17连建文
连建文
广东省梅州市“原中央苏区”梅江区长沙镇大岌顶山上竖立着一座1951年中央老革命根据地慰问团建造的革命烈士纪念碑。为什么中央老革命根据地慰问团会对老根据地人民进行慰问,并在此地建造一座纪念碑?笔者在广东省档案馆查阅档案时,惊奇地发现了一封时任广东省主席的叶剑英写给周恩来总理的珍贵亲笔信,从而揭开了60年前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字字铿锵 句句真言
1951年,新中国刚刚诞生,百废待举,万象更新,中央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始终惦记着为新中国建立付出巨大牺牲和作出重大贡献的革命老区人民,决定派出6个慰问团奔赴全国各个革命根据地,代表中共中央、中央人民政府对老根据地人民进行慰问。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激励老区人民“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会议,研究部署这项工作。由于时间紧迫,且革命老区分布较广,当时暂未把广东列入慰问范围。得知此情况,叶剑英心急如焚,连夜写出了这封感人至深的给周恩来总理的亲笔信。我们发现这封不足200字的信件,字字铿锵,句句真情,回顾了广东人民在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不怕牺牲,英勇战斗的艰苦历程,讴歌了那些为中国革命牺牲的无数革命先烈,反映了广东革命老区人民渴望中央政府亲切关怀的强烈诉求,透露出了叶剑英对广东革命老区人民的亲切关爱和真情。
正是这封叶剑英的亲笔信,引起了党中央和国务院周总理的高度重视,决定由中央人民政府派出以古大存同志为团长的南方老根据地访问团粤东分团,深入粤东革命老区进行走访慰问。
巡回慰问 亲切关怀
1951年8月,中央老革命根据地访问团粤东分团,由中央、省级、专区各机关和各有关县派出人员组成,采取重点地区与附点地区相结合的方式共慰问了24个县、34个行政村、464个自然村,受访群众达106万人,占全部粤东老根据地地区的65%。慰问团采取送医上门、文艺演出以及召开座谈会、回忆会等形式,认真听取革命老区人民的意见和要求,并送上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老区人民的亲切关怀。在我们发现的中央慰问团的总结材料中,令人感动的是在丰顺八乡山慰问时,有一位老人看到中央慰问团时,嚎头大哭,长跪不起,后来得知1930年国民党围剿丰顺八乡山革命根据地时,他全族20多口被国民党杀害,仅存一人。当他见到党中央、国务院派出的亲人时,深感关怀,倍感亲切,说出了一句心里话:党中央、国务院没有忘记我们这些革命老区人民。
在这次慰问过程中,到处可见非常感人的场面。既有梅县畲坑双螺村集合1000多人在公路两旁迎接的热烈场面,沿途随处可见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男女老少列队迎接的热闹景观,又有中央慰问团送医上门后,烈军属们得到关怀后的发出的感人话语,更有革命烈属领到颁发的一级毛主席像,二级金章、毛主席题词和三级瓷章时的欣喜之情。更重要的是慰问团发放了5亿元紧急救济款和四百头耕牛等物资,解决了革命老区人民生产和生活中急需解决的困难。
通过对粤东革命老区人民的慰问,访问团把中央人民政府对老根据地人民的深切关怀普遍地传达到了几乎所有粤东的老根据地的人民中,极大地鼓舞了老根据地人民的革命积极性,取到了巨大的政治效果。
重温历史 开拓未来
抚今追昔,回顾这一光荣而重大的历史事件,使我们产生了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无限敬意,真切地感受了党中央对革命老区人民的亲切关怀,当革命老区因多年的战争创伤,处于困难时,叶剑英能时时处处想念着革命老区人民,毅然地在关键时刻,写出了这封亲笔信,反映了革命老区人民的心声,推动了粤东革命老区的各项建设。我们满怀深情地缅怀那些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巨大努力和牺牲的先烈们,他们为中华民族建立的历史功勋,永远值得我们铭记。
几十年来,广东人民认真贯彻执行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将光荣革命传统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艰苦奋斗、奋发图强,极大地改变了革命老区贫困落后的面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得到稳步提高,地方综合经济实力得到明显增强,社会各项事业也得到较快发展。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革命先烈们的历史功勋,将永远铭刻于广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中,也将永远铭记在广东人民群众的心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