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服务,新丝路最佳中国商品
2014-02-17
许维鸿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提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这是一个跨世纪的政治、经济、文化大融合战略。半年来我调研多个西部省份,发现每个省都把“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作为未来几年的发展契机,但在制定战略规划中找不到切实的“抓手”和经济新要素。学者都在空谈重回汉唐“万商云集”的盛景,却又找不出有竞争力的商品清单。 欧亚大陆的经济融合,根本上是中国和沿线国家商品的交换,是经济学上比较优势的互补发展过程。因此,我们首先要问自己的是,中国有什么特色的商品要输出?什么才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贸易流中的“中国制造”品牌呢?顺着这个思路,我认为有三个层次的中国商品清单是应该涵盖的: 第一,是我们出口欧美的“中国制造”商品清单。中国的制造业产能雄踞世界之巅,物美价廉的中国产品早已占领了欧美各大超市,这些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商品清单的必然之选! 第二,是对中亚地区的“中国服务”商品清单。“中国服务”的出口潜力巨大——无论是以中医为特色的医疗服务,还是更加现代化、更加包容的文化教育服务,都是受中亚国家欢迎的。 第三,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我们最应该提供的商品,是对欧亚大陆的“中国货币”服务!现代金融一旦摆脱金本位的束缚,货币的意义就不再是简单的等价交换物,而是一种国家信用为背景的商品服务。我认为,正如中国推进医疗、教育、文化等服务业的思路要遵循“陆权国家”的和谐共生思维,金融业的内陆开放也要遵循“陆权金融”的理论体系,结合内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实际情况开展金融服务。 当前中国西部的金融业态是一种“三元结构”,即“商业银行体系、农村信用社体系和民间金融体系”三者并存。其特色是服务对象被人为划分,国有企业得到金融资源倾斜,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明显不足。由此演化出民间融资的利率市场化体系,其经营者既没有上过名校的MBA,更不懂次贷危机的衍生品公式,国内金融“海归”往往不愿与其为伍。但陆权金融对中亚的开放,助力欧亚大陆的人民币国际化,恰恰就应依靠这些草根银行家!各级政府可以做的,是构建整个西部进而延展到欧亚大陆的金融交易市场,制定交易规则、维护交易秩序、确保交易公平。欧亚大陆金融交易市场的交易标的,不仅应包括小微企业的股份转让,还应包括草根金融机构的再融资衍生产品,以及大宗商品的集中交易买卖。地处西南的重庆涪陵榨菜交易市场,就是一个好典型。通过组织榨菜产业链上不同交易方,利用集中交易的金融产品设计,有效结合投资、投机和采购生产等需求,小小的榨菜“年集中交易额”已经上百亿!其市场化博弈后的基准价格,不仅稳定了榨菜市场,熨平了由于气候等不确定因素造成的价格波动,更促进了相关产业金融风险的释放。试想,如果西部各省都能把自身特色商品,通过金融手段做成互联互通的交易平台,形成区域基准价格服务欧亚实体经济,何愁不会重现汉唐“万商云集”的场面?如果慕名而来的中亚各国小微企业,都能到中国的陆权金融中心交易所来登记、托管、挂牌、交易,并得到合理的资金成本融资,我们又何愁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没有发展的抓手和战略方向?▲(作者是西南证券研究与发展中心业务总监、央视特约财经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