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性之谜:冷血精神病

2014-02-17刘燕

IT经理世界 2014年2期
关键词:精神病人心理学家共情

刘燕

没人愿意给一个5岁孩子打上冷血精神病的标签,但忽视这些特质也可能带来更严重的后果。

在20世纪70年代,精神病学研究者李·罗宾斯对出现行为问题的儿童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研究表明:几乎所有成年冷血精神病人在儿时都出现了严重反社会行为,近50%在反社会特质量表中得分较高的儿童,成年后并未成为冷血精神病人。换句话说,早期的反社会特质得分在预测儿童最终是否将成为暴徒方面,是必要而非唯一的因素。

冷血精神病

过去10年来,佛罗里达国际大学研究员丹·沃斯布施一直在研究“冷酷无情” (psychopath)的儿童——他们明显表现出在情感、悔恨或共情方面的缺失——而且人们认为这类孩子成年后,更易成为冷血精神病者。沃斯布施通过一系列精神学测试与教师一家人评判量表的组合,来评估有该类疾病倾向的儿童,而它与成年人的冷血精神病有着紧密的联系。

新奥尔良大学的心理学家保罗·弗里克对儿童冷血精神病的风险因素这个课题已经研究了20年,他描述说,曾经有个小孩在一周的时间里,一点点把他家的猫尾巴割下来。他的父母起初根本没觉察到,这个男孩因此对自己实施的分期截肢术十分自豪。弗里克回忆说:“他说,‘我想成为科学家,我当时是在做试验,我想看看这只猫的反应。”

而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他们释放的信号要更为微妙,不易察觉。弗里克指出,冷酷无情的儿童往往极其喜欢操纵别人。他们也常常撒谎——所有小孩都会为了逃避惩罚而说谎,而“冷酷”儿童则毫无悔意。“他们不在乎别人是否对自己发火。”弗里克说,“不在乎是否伤害了别人的感情。”弗里克有这样的观察结论:“如果他们能不诉诸残忍的方式就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这样固然会轻松点。但说到底,他们会使用成效最好的方式。”

确诊的争议

在心理学家中间,儿童可能拥有冷血精神病倾向这种说法依然存有争议。天普大学的心理学家劳伦斯·斯坦伯格一直认为,冷血精神病和其他类型的人格障碍一样,几乎难以在儿童身上得到确诊,甚至在青少年那里同样如此——这既是因为他们的大脑尚在发育,也是因为在这个年龄段,正常的行为也可能被解读为精神变态行为。

一些学者则担心,就算能做出确诊,给一个孩子打下冷血精神病患者的标签,带来的社会代价未免过大。因为从历史上来说,这种精神失常疾病一直被认为是无法根治的。由于这种精神疾病与自闭症不同,确诊的孩子及其父母几乎无法获得外界的支持与同情,因此,不少心理学家也极力阻止人们不要斥资研究如何鉴别患冷血精神病风险的儿童。

但忽视这些特质也可能带来更严重的后果。近期的多项研究发现,在冷血精神病清单未成年人版本中得分较高的青少年儿童,其大脑呈现出显著的解剖学差异——这意味着这种特质有可能是先天性的。

对成年冷血精神病人的脑部磁共振成像表明,他们的亚属皮层较小,旁边缘系统部分的脑密度较正常缩小了5%~10%,大脑这个部位跟共情和社会价值观有关,同时可在道德抉择中发挥作用。而一项研究计算出冷酷无情特质的遗传可能性达到80%。

但另一方面,焦虑症和抑郁症的遗传易感性也同样很高,现在已经证明治疗能对这些病起到效果。不过,研究者们并不能确定最佳的干预手段是什么,在这之前,得先花几十年用于基础研究,了解这些孩子的具体表现以及在什么环境下会有所反应,其中一大挑战就是寻找到其行为失当的根源,冷酷无情的儿童的行为——混杂着冲动、攻击、操控和蔑视——常常与其他失调症出现重叠。

一项研究追踪了3000名儿童在25年间的心理发育情况,发现早在儿童3岁时就可以发现冷血精神病的病征。一群对病症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认为,及早正视这个问题,或许能为这些孩子改变人生方向带来转机。一项早期研究已经发现,如果父母能长期给予冷酷无情的儿童以温暖慈爱的培育,他们似乎可以变得不再那么淡漠。

(译自《纽约时报》)

猜你喜欢

精神病人心理学家共情
社区管理精神病人全血细胞分析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谁更难过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幼儿共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人生什么最重要
精神病人住院自缢 医院担啥责
美国心理学家:让孩子成功要做7件事(下)
美国心理学家:让孩子成功要做7件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