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巡视“体检报告”解读
2014-02-17李克诚
李克诚
在中央领导人作出“巡视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指示的背景下,复盘、解读第一轮中央巡视组的巡视过程及工作成果,有助于认清今后巡视工作的新思路和大致走向。
巡视“三步曲”
按照既定的工作流程,中央巡视组开展巡视一般要经过三个步骤,俗称巡视“三步曲”。第一步是发现问题(包括发现“老虎”和“苍蝇”);第二步是反映问题,向中央反映和移送在巡视中发现的相关问题和线索;第三步,推动解决问题,对于巡视发现的各种问题,中央巡视组向被巡视地区和单位进行情况通报,并提出整改意见,督促其限期加以整改。
“挖”出的共性问题
纵观这次中央十大巡视组的“巡视成果”,可看出我国在反腐领域的一些共性特点。
首先,一些重点领域依然呈现出腐败高发、频发态势。比如,矿产开发、土地出让、工程建设等领域,由于权力在资源配置中仍能发挥主导作用,且很难受到外部力量的有效约束,这些领域更易滋生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这在中央巡视组对贵州、内蒙古、江西等地的巡视反馈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其次,干部任用方面暴露出的问题仍很普遍。所有被巡视地区和单位在干部任用上均存在严重程度不一、形式各样的各种问题。比如:买官卖官、超编配置领导干部、违规设立非领导职务、个别干部“带病提拔重用”、违规突击提拔干部,以及其他在选人用人上的不规范的行为、做法等。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10个被巡视地区和单位中,中央巡视组均收到了“反映一些领导干部的问题线索”,且这些线索“已按有关规定转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有关部门处理”。这也意味着,这些巡视组收到的问题线索,有许多情况涉及副省部级及以上的高级领导干部。
巡视“技艺”有明显提高
中央巡视组在新一轮巡视中,还发现了个别地区存在着虚报统计数据等统计数据造假的行为。这是以往巡视工作中很少出现的情况。
这一细节其实释放出两个信号:一是,中央对地方上一些领导干部存在着政绩观错位甚至畸形的情况心知肚明,希望通过巡视对这些干部敲响警钟、加以纠正;另一方面,这也说明中央巡视组的巡视能力在不断增强。据中央巡视办编撰的《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教程》透露的信息,中央巡视组可以借助审计、财政、统计等专业技术人员的力量,协调配合、成果共享。
“三不固定”与竞争性巡视
按照巡视工作流程,中央巡视组向被巡视地区通报反馈巡视情况是巡视工作接近尾声的标志。在这个通常由副省部级干部为主参加的反馈会现场上,巡视组组长既会对被巡视地区的整个领导班子做一个大致评价,又会对班子的个别成员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点评。对于存在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以及需要专门提醒的那些领导干部,巡视组组长通常采取“不直接点名”,但用词针对性很强的方式予以提醒,以达到“教育个别人、挽救大多数”的威摄、警戒意义。
据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综合处处长彭阳春2013年7月23日作客人民网时透露,中央巡视组实行“三个不固定”:一是巡视组组长不固定。现在中央已经建立了中央巡视组组长库,人选中既有刚离开领导工作岗位的同志,也有现职领导干部,都是省部级正职,每一轮巡视之前都要根据具体情况从组长库中确定10名巡视组组长人选,一次一授权,并实行严格的回避制度。二是巡视的地区和单位不固定,这次要巡视的对象可能是地方,下次就有可能是事业单位或者企业,灵活机动。三是巡视组与巡视对象的关系也不固定,通称为中央第一至第十巡视组,不再有过去的地方巡视组、企业巡视组、金融巡视组之分。
制度反腐专家李永忠说,“三个不固定”有很多好处,比如,巡视组成员与被巡视对象很难结成利益同盟,此外,各个巡视组之间也构成了竞争的态势。“巡视组特别是组长就会担心,如果我这次找不出来问题,下轮巡视时,其他巡视组找出了问题,那我就有了责任,我的巡视组长也干不了了。”
据了解,各个省份的省委巡视组也效仿中央,建立了省委巡视组组长库,且强化了巡视组“有重大问题发现不了就是失职”的责任。
(摘自《南风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