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的“海陆空”经历

2014-02-17阿庄

雨花 2014年8期
关键词:邮轮

◎阿庄

我的“海陆空”经历

◎阿庄

直升机的椅座旁有视野开阔的玻璃窗,无边的大好风景尽收眼底。只见一望无际的蔚蓝色海面上布满了星星点点的岛屿,美丽得令人震撼。

我是一个记者,外出采访,免不了要与各种交通工具打交道。而作为一个专跑交通口的记者,就等于天天要从它们的变化中来找新闻。回顾我近三十年来的记者生涯,可以说是上天入地、跨海越江,从五星邮轮到直升飞机,从最新的波音777到我国第一架水路两用飞机,可以说,我把从天上到人间的各种交通工具几乎都尝了个遍。

乘火车曾是件麻烦事

铁路是中国最大的交通运输网络,对于我这个职业记者来说,出差最多的是乘火车,最舒服的当数坐软卧。软卧待遇好,两人一间,边享受列车员送上的香茗,边悠然远眺窗外美景。但最能找到民生素材的还是硬卧,一小间六名旅客,铺位立体叠加,白天全挤在下铺,天南地北聊天,从高官贪污下台到黑社会老大被判,从瘦肉精到染色馒头,从电话诈骗到打工妹跳楼,从达人秀到中国好声音,保证都是最新的时政趣闻,有时还会蹦出个“荤”段子,让人忍俊不禁。在这里,素不相识者俨然故知,个个是一肚皮故事的“侃爷”。一旦列车到站,一声“拜拜”各奔东西,从此不复再见。

不过真正能接到地气,能体验到百姓疾苦的,还数当年的绿皮硬座火车。只为便宜个几元钱,车厢内人满为患,最叹为观止时旅客只能从车窗进出,车厢完全无法打扫,气味浑浊至极。我有一次从烟台返沪,途中转车时没了座位,就体验了十多个小时“打工仔”的生活,晚上只能摊开报纸,勉强在厕所门前席地而卧。

一个原先在新疆支边的人告诉我,乘火车之麻烦实在是不堪回首。早年从新疆到上海的51次车,全程三天四晚,是全国最长的铁路线。这列火车无一例外地挤满了上海知青,乘客常拥塞为立体五层,第一层是席地铺报纸,第二层是三个人的座位挤五个人,第三层是茶几搁板,第四层是椅子靠背,第五层则是行李架,把小孩往上一扔,自己也爬上去睡。这列火车无论往返,乘客都如同搬家,大包小包,自己的,帮朋友带的,最多时一个人带了二百公斤行李,这些人和行李把火车塞得几乎爆棚,可见当年出行之艰辛。

前几日乘高铁去苏州公干,坐在宽敞舒适的车厢里,丝毫感觉不到噪音和晃动,不过区区半个小时,就从上海抵达了苏州。这使我回想到了少年时第一次去苏州城“棚车”的经历,内心感慨不已。

那是1974年的春节前,我哥带我到苏州去采购年货,时值春运高峰,车辆不够,铁路局

就把平时用来运牲口和货物的闷罐子车调来充当临时客车,我们买不到正常票的人,就只好去坐这样的“棚车”。“棚车”的车厢内昏暗一片,只在靠车门缝的地方有一线光亮,大家囚犯一样席地而坐,屁股下只是些凌乱的草袋。车厢一角有只充当厕所的大铁桶,气味难闻,无遮无拦,饮用水更是想都别想。我和哥哥挤坐在密密麻麻的人堆里,屁股底下感受着车轮与铁轨摩擦时的震荡,觉得苏州这个“天堂”离我们真可谓长路漫漫。

三十年的光阴弹指一挥间,铁路发生的变化简直是天壤之别。近十年中国铁路经历了六次大提速,仅以上海至成都为例,全程已由过去的56小时缩短到15个小时,大大提高了平民百姓出行的效益。

乘飞机是件高兴事

早年很少有人能乘飞机,我拿到机票后,总是换上西装,尽量打扮得像个企业家,然后早早换好靠窗口的登机牌,起飞后,便边翻阅报纸边期盼空姐的倩影,然后绅士般品尝着咖啡欣赏云海美景。

在我的飞行经历里,最长的一次飞行是跟随中国新闻记者代表团从上海飞往加拿大,采访结束后,由多伦多返上海,全程整整18个小时,看了两部原版片,吃了五次航空餐和点心,回到上海好不容易才倒回时差。那是我第一次飞出国门,机舱内清一色是上了点年纪的加航“空嫂”,她们面带微笑忙而不乱,给我留下了难忘的温馨记忆。

那次去加拿大,我还体验了一回另类的直升机飞行。那是接待方为了让我这个交通记者全方位地了解加拿大的交通工具特意安排的。直升机的航程是从温哥华市到位于温哥华岛南端的维多利亚市,我们到达温哥华码头的直升机停机坪的时候,一架能搭载12名乘客的蓝白色直升机已静静地等候着。当两个老外飞行员听翻译说我是来采访的中国记者,很高兴地过来和我合了影。

很快直升机在马达的轰鸣声中,在螺旋桨搅动的巨大气流中,缓缓离开地面。机舱内犹如纺织厂的织布车间,震耳欲聋的分贝压迫得我喘不过气来。直升机的椅座旁有视野开阔的玻璃窗,无边的大好风景尽收眼底。只见一望无际的蔚蓝色海面上布满了星星点点的岛屿,美丽得令人震撼。半个小时后飞机下降,充满英伦风格的,有着花园城市美誉的维多利亚市渐渐放大,古色古香建筑构成的英式典雅气韵扑面而来,让人感觉到已一脚踏入了欧洲。

我最短的一次飞行经历,是在虹桥机场参加波音707在沪的一次试飞活动,刚升上上海高空就往下降,总共只用了20分钟。但波音707宽大的机舱很让人过瘾,立刻感到麦道飞机人挨人的机舱实在是太局促了。

我还参加过中国第一架民用水上飞机的启航活动。那时2001年7月28日上午,从湖州南太湖出发的号称中国第一、世界第三的地效翼船经过30分钟的“飞翔”,顺利抵达无锡三国城风景点,实现了太湖两岸人民多年来快速飞跃太湖的梦想。这种介于飞机与船舰之间的交通工具,既能兼在陆上和水面起飞降落,又能在水面高速滑行,尤其适用于长三角水网地区。

如今乘飞机已不是特权人士的专利,而各航空公司纷纷推出的“红眼航班”亲民措施,使一到二折的低价机票只相当于火车硬座票的价格,大多数的平民百姓于是也都有了“潇洒飞一回”的体验。

乘船是件潇洒事

得职业之便,我从小船、驳船、巡逻艇到各种轮渡及星级邮轮,都有过尝试。有一次我乘上海地方海事局的巡逻艇在黄浦江和苏州河上巡视,巡逻艇一路闪红灯鸣喇叭,各式小船自动避让,无证小船们更是闻风而逃,巡逻艇真可谓八面威风。

最潇洒的水上旅行是乘长江客轮,有一次自沪赴渝开会,船行五天,穿行于三峡景区,一路上两岸青山留不住,梦里不知身是

客。而乘坐纤夫小船徜徉于三峡神农溪,更是犹在画中行。

乘海轮最怕遇到台风,有一次从青岛返上海,恰遇台风,晕船晕得天昏地暗,幸好遇到著名的服务明星杨怀远师傅,一路得到无微不至的照料。

乘船禁忌也多,有次我坐的头等舱在船长驾驶舱下面,乘务员再三关照我夜航时不要拉开前面的窗帘,否则灯光会影响对面驶来的航船视线。坐豪华游轮的时候,乘务员会再三提醒别弄丢了舱房钥匙,因为它是船上任何一处消费的买单凭证。另外五星邮轮从环保方面考虑,不向游客提供牙膏、牙刷和剃须刀等一次性消费品,我有一次忘了带小三件,万般无奈下只好去向船员求助。

对于我而言,最具魅力的航线是从厦门到石狮的“白色航线”。这条航线上,金门列岛的神秘面纱已被揭开,当我乘坐的高速游艇行驶在海上军事分界线上,大小金门岛的景色一目了然,高耸在岛上的巨幅标语、隐约的军事设施甚至哨兵的移动,都可以用肉眼捕捉。最刺激的是,一艘船头架着高射机枪、旗杆上飘舞着青天白日旗的国民党巡逻艇与我们擦肩而过!不过听高速游艇的导游说,自从大陆与台湾实现了邮、商、航的“三通”之后,两岸关系就揭开了崭新一页,以前是“厦门金门门对门,不知何时能串门”,现在则已是“厦门金门门对门,亲戚朋友常串门”了。

在我的印象中,乘游轮出国旅游是奢侈之举,而乘游轮环游世界更是离平民百姓远而又远的事物。可去年中国旅游日举办于淮海路的邮轮旅游活动现场上,我的老观念被打破了,只见诸多上海市民拥挤在咨询台前,竞相争取上海地区“83天环球之旅”的400个席位,大家都无比向往着手持一本护照,随邮轮遍行五大洲三大洋,登陆16个国家和地区的环球之旅。据报道,2005年中国只有1万人次乘坐国际邮轮,而去年乘国际邮轮出境旅游的人数已达20万人次。如今乘邮轮出游日、韩、东南亚则早已成为上海市民的寻常选择。

开车是件尴尬事

2000年起,我的报道内容从海陆空大交通转向了汽车领域。领导宣布,汽车报的记者,不学会开车不能上岗。于是赶鸭子上架,我也被逼得开上了车。

新车到家后,我这个“菜鸟”闹了诸多笑话。

我的单位在提篮桥,按道理我从徐家汇的家去提篮桥,最佳行驶路线应该是从延安路高架到外滩再直行。可我因为怕溜坡,对从坡度较陡的江苏路上高架心存余悸,所以只好舍近求远地走地面,每天不知多绕多少路,多吃多少个红灯!

我第一次新车上路是在一个艳阳高照的双休日,途中因不慎碰到了雨刷键,两把雨刷就在前挡风玻璃上起劲地开始工作。我不是机械男,除了会动方向盘和刹车,对汽车的内部构造一窍不通,一时间对此手足无措。交警把我拦下来,说,我一看你就是个新手,大晴天打雨刷干吗?所以遇到天气变化,我基本不开车,就怕出状况。

我在驾校时,侧方移位是弱项,无论师傅如何教都难以到位。于是直到今天,我到了停车场都是车头开进去,屁股露在外面。

我比老婆早一年考到驾照,可是自从她能把车开进市区马路,再能把车开上高速公路,她就俨然成了我的教练,经常在车中历数我这个“菜鸟”开车的六大罪状。一是关门声太响,二是转弯放在五挡,三是下坡放空挡,四是刹车太突然,五是夜车乱开远光灯,六是高架上像一根筋的许三多一样不会转弯。到了后来,车子收归她所有,断然剥夺了我的驾驶权。

说来惭愧,返璞归真的我已经成为上海公交“一卡通”的忠实用户。可是每天上了公交,找个位子坐下来看手机电视,安享公交90分钟内优惠一元钱的待遇,也没有什么不好啊!

猜你喜欢

邮轮
邮轮变景点
嘉年华巨亏缩减邮轮
海上遇险
过运河
2020年全国将建成10个邮轮始发港
意大利邮轮触礁酿惨剧
全球最大的豪华邮轮“独立之海”号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