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需求与大学生村官选聘机制创新
——基于江西的调查
2014-02-16朱振亚汪阳春陈舒
朱振亚,汪阳春,2,陈舒
(1.井冈山大学商学院,江西 吉安 343009;2.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5;3.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0)
农民需求与大学生村官选聘机制创新
——基于江西的调查
朱振亚1,汪阳春1,2,陈舒3
(1.井冈山大学商学院,江西 吉安 343009;2.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5;3.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0)
当前大学生村官选聘环节存在政府“包办”过多的弊端,需要进行机制创新,创新的核心是充分尊重农民需求。问卷调查发现,江西农民对大学生村官的性别、出身、生源地、所学专业、品德和能力等方面均有期待。在调研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基于农民需求的大学生村官选聘机制模型,该模型嵌入了农民需求,体现了供需对接。
农民需求;大学生村官;选聘机制;江西
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当前国家解决诸多经济社会问题的一把密钥,承载着政府的诸多期盼,它既是国家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优化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振兴农村经济之举,也是国家为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开源凿路之举,同时还是国家培养和锻炼“历基层、知国情、懂农民”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之举。因此,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当前社会和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
大学生村官计划萌芽在1995年,开花在2005年,壮大在2008年,全面收获就在可预期的未来。早在1995年,江苏省丰县县委“为推动实施农村人才战略,全面提升村级干部素质”实施了“雏鹰工程”,录用13名大学生担任村长助理,开了从大学生中选拔“村官”的先河。此后,大学生村官发展由点及面、逐渐铺陈,如河南鹤壁、四川广安、新疆呼图壁、云南广南、上海市等地。200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实施意见》的通知,要求从2006年开始,每年选拔一定数量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争取用3到5年时间基本实现全国每村至少1名高校毕业生的目标。2008年,中组部等有关部门发出通知,决定从该年度起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十七届三中全会和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均强调“要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要深入推进大学生村官计划”。经过几年实践,大学生村官计划已由过去的星星之火发展成如今的燎原之势。据报道,目前活跃在农村一线的大学生村官约有21万,预计到2015年,我国的大学生村官数量将达到40万,覆盖全国2/3的行政村,到2020年大学生村官将达到60万,届时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官的目标将变成现实。方兴未艾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已经并将继续对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及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大学生村官选聘:意义、问题和走向
(一)大学生村官选聘的意义
作为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链条的“龙头”,村官选聘环节非常重要,事关重大,理由有三:首先,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考录选聘正是国家大学生村官计划和事业的开端。开头对了,后面不一定全对,但开头错了,后面一定会跟着错,正如穿衣扣纽扣,如果第一粒纽扣错眼了,下面所有的纽扣都会跟着错眼,这就是“一步错,步步皆错”的生活道理。考录选聘作为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第一粒纽扣”,绝对不能“扣斜眼”,应当做好顶层设计,科学谋划,慎重操作。其次,大学生村官选拔规模大、地域广、影响深,涉及多方利益,选聘环节理当重视。我们国家要实现2020年在岗大学生村官60万人的目标,平均每年需要净增大学生村官约5万人,如果考虑到在岗大学生村官的新陈代谢,则这个数字将会更大。此外,大学生村官计划覆盖全国,关系到众多大学生村官的前途及其家庭的福祉和希望,关系到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成效,也关系到大学生村官计划自身的成败荣辱和社会声誉,甚至关系到中央政府和政策的权威,因此应该更加重视。其三,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成效还影响2020年十八大目标的达成。十八大指出,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要实现上述目标,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农村目标的达成是十八大目标达成的根本保证。而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农业进步,都要求大学生村官能够在新农村建设中当好参谋和排头兵。因此,把握好大学生村官选聘入口关至关重要。
(二)大学生村官选聘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村官进村入驻,是国家智力惠农的重要举措。只是目前我国大学生村官的选聘基本是政府“包办”型,很多地方近乎机械地将大学生村官和农村进行联姻,即直接、随机地将大学生村官“空投”到农村,大学生村官成了“空降兵”,至于大学生村官的个人素养是否与农村工作相匹配,是否能得到当地村民的认可,就是未知数了。这种情形势必会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很多学者的研究表明,政府“包办”选聘出来的大学生村官生存现状不容乐观,如万银锋发现非“土生土长”大学生村官存在水土不服、人心思走问题[1](P21-24);吕书良认为大学生村官待遇标准偏低、身份处境尴尬、工作推动艰难、专业技能偏离以及前途发展困惑等问题,他发现,决定留下来的大学生村官仅有11.23%[2](P53-59);蒋美华等研究了女大学生村官的生存状况,分析发现女大学生村官参政意识、性别意识均有提高,群众基础良好,但生活及后续机制等方面仍存在问题,流走及另择业现象值得重视[3](P125-128);蔡杨的研究表明,大学生村官面临收入偏低、专业岗位不对口、人才流动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绝大多数人表示不会继续留在农村[4](P149-153)。姜万博等认为,目前大学生村官的选聘机制比较单一,以统一考录为主,导致部分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工作中出现了技能不适用、情感待融合等现象[5](P9-13)。显然,在岗大学生村官的诸多问题不少是选聘环节不善造成的,说白了,是政府“包办”过多造成的。
(三)大学生村官选聘的未来走向
对于大学生村官选聘环节的完善,很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如宋言奇[6](P7-9)、周成军[7](P10-14)、杨涛等[8](P98-100)等认为,大学生村官选聘没有考虑农村实际情况和农民的实际需要,选拔应当重视基层农民和村干部的意见,避免上下错位、人才浪费和机能缺失,要多从农村实际工作效能出发,建立健全村官准入制度,寻求大学生与农村发展需要的最佳契合点,实现两者价值的融合。卢福营等认为,应该将职位分析应用到大学生村官的选用上,即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要深入农村进行调查,听取基层群众和干部意见,了解不同村庄对大学生村官的职位需求和人才需求[9](P77-82)。杨振海[10](P40-44)、姜万博等[5](P9)认为,可以实行定向招生、委托培养等方式选拔大学生村官。上述研究揭示了一个共同道理,即大学生村官的选聘需要充分考虑并尊重基层需求,特别是农民的需求。笔者以为,大学生村官选聘应当坚持两条腿走路,既要政府主导推动、统筹实施,同时又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需求。只有“两厢情愿”,选拔出来的大学生村官才能不负国家重托,不让农民失望。那么,农民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生村官呢?换言之,农民对大学生村官有什么样的需求和期待呢?接下来,笔者将通过对农民的问卷调查来分析和回答。
二、大学生村官选聘:农民的需求和期待
(一)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时间在2013年春节期间,笔者利用学生寒假返乡时机,请井冈山大学部分江西农村籍大学生带回问卷,对本村村民展开大学生村官需求方面的问卷调查,为保证质量,每人只负责1份问卷。本次共发放问卷220份,回收问卷216份,剔除有缺失值的问卷,最后得到有效问卷200份,有效问卷比率为91%。
本次有效问卷覆盖范围包括江西省九江、景德镇、上饶、宜春、抚州、吉安、赣州、南昌、新余、萍乡十个地区,涉及36个县市,共200个行政村。200名被调查者中,男性138人,女性62人,分别占69%和31%;36-50岁之间的被调查农民占到总数的82%,以青壮年农民为主;从文化程度上看,识字很少或文盲的28人,小学文化的60人,初中文化的78人,高中文化的26人,大专及以上文化的8人,分别占总数的14%、30%、39%、13%和4%,可见,被调查村民的文化程度以小学和初中为主,两者约占总数的七成。
(二)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1.农民对大学生村官的性别需求。在回答“如果让您选择,您希望大学生村官的性别是男的还是女的”这个问题时,在200份有效问卷中,回答“希望是男的”146人,回答“希望是女的”54人,分别占总数的73%和27%,两者比值为2.7:1,可见,农民整体上对男性大学生村官的需求更大,期望更高。如果将村民按照性别分组,则在62名女性村民的回答中,“希望大学生村官是男的”有30人,“希望大学生村官是女的”有32人,两者比例接近1:1,说明女性村民对大学生村官的性别期待几乎差不多,无明显性别偏好;而在138名男性村民的回答中,“希望大学生村官是男的”有116人,“希望大学生村官是女的”有22人,两者比例为5.3:1,说明男性村民对大学生村官有明显的“重男轻女”倾向。
2.农民对大学生村官人数的需求。在回答“如果让您选择,您希望村里配几名大学生村官”这个问题时,选择“1-2名”的有138人,选择“3-4名”的有32人,选择“多名”的有30人,分别占总数的69%、16%和15%,说明农民对大学生村官的数量需求主要集中在“1-2名”上。将农民的回答分性别来看,得到的结论与整体情况基本一致,即无论男性村民还是女性村民,大部分都选择每村配备“1-2名”大学生村官,说明大学生村官的配备并非多多益善,在精而不在多。
3.农民对大学生村官出身的需求。在回答“如果让您选择,您希望大学生村官出身在哪里”这个问题时,有20人选择出身“城市”,有120人选择出身“农村”,还有60人选择“无所谓”,比例分别为10%、60%和30%,说明超过半数的农民希望大学生村官出身农村。分性别来看,结论与整体情况基本一致,即无论男性村民还是女性村民,大部分都希望大学生村官出身“农村”,这可能是因为农村出身的大学生村官更懂“三农”,服务农村更在行。
4.农民对大学生村官生源地的需求。在回答“如果让您选择,您希望大学生村官是哪里人”时,有50人选择“本县人”,有78人选择“本地区人”,有26人选择“本省外地区人”,有8人选择“外省人”,有38人选择“无所谓”,所占比例分别为25%、39%、13%、4%和19%,可见,选择“本县”及“本地区”的占到总数的61%,说明农民对大学生村官的生源地需求主要集中在本地区内,可能是因为靠得近,共同话语更多,交流更方便。关于大学生村官生源地的需求,男性村民与女性村民的选择差别不大,都倾向于选择“家乡”附近的大学生村官。
5.农民对大学生村官专业的需求。在回答“如果让您选择,您希望大学生村官学什么专业最好”时,152人选择“涉农专业”,10人选择“不涉农专业”,还有38人选择“无所谓”,比例分别为76%、5%和19%,可见,绝大部分农民希望大学生村官所学专业与农有关,这也好理解,因为大学生村官就是为农村服务的。对于大学生村官所学专业的需求,男性村民与女性村民的选择基本相似。
6.农民对大学生村官的期待和评价。第一,在回答“您最希望大学生村官在哪方面发挥作用”时,选择由多到少的顺序是:“带领农民致富”138人,“解决群众生活困难”的24人,“传播现代文明”22人,“化解矛盾纠纷”16人,所占比例分别为69%、12%、11%和8%,说明农民最希望大学生村
官带领他们发家致富。第二,在回答“您认为大学生村官最大的优势是什么”这个问题时,选择“有文化”的106人,选择“年轻”的34人,选择“有干劲”的30人,选择“没有官架子”的22人,选择“好打交道”的8人,所占比例分别为53%、17%、15%、11%和4%,说明在农民心中,大学生村官最大的优势是有文化,其次是年轻。不过分性别来看,女性村民认为大学生村官最大的优势是“年轻”,其次才是“有文化”,这点与男性村民的回答略有不同。第三,在回答“您认为大学生村官最大的劣势是什么”这个问题时,选择“不了解农村”的64人,选择“对农村感情不深”的52人,选择“缺少管理经验”48人,选择“不能吃苦”的36人,所占比例分别为32%、27%、24%和19%,说明在农民心目中,大学生村官最大的劣势是“不了解农村”。分性别来看,男性村民和女性村民的选择与整体基本一致。看来,大学生村官首先还是需要了解村情,融入农村,然后才能服务农民。第四,在回答“您认为大学生村官在农村能长久工作吗”这个问题时,选择“不能”的128人,选择“能”的72人,比例分别为64%和36%,两者的比率为1.8:1,说明有超过大半数的农民认为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工作难以长久,他们认为大学生当村官可能仅是权宜之计。第五,在回答“您认为大学生当村官有没有出息”这个问题时,选择“没有出息”的24人,选择“有出息”的176人,比例分别占到12%和88%,说明农民普遍认为大学生当村官是有出息的行为,当村官并不丢脸,也说明了农民对大学生村官具有很高的心理接纳和认同。
三、大学生村官选聘:基于农民需求的机制创新
正如前文分析那样,当前大学生村官选聘主要以政府“包办”为主。政府将大学生村官“粗放式”地选拔出来,分配下去,至于大学生村官是否是农村和农民所需要的人,选拔出来的大学生村官是否能真心服务新农村建设,他们在村官岗位上干得好不好,政府一般就不管了。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这种“包办”和“粗放式”的选聘方式,导致了人才资源配置的不合理,间接造成了人才浪费和社会福利减损。因此,需要对大学生村官选聘机制进行创新,构建政府和农民“双边互动”、“集约式”的选聘机制。
基于此,结合前文的实证分析,笔者尝试着构建了一个嵌入(江西)农民需求的大学生村官选聘机制模型,如图1所示。该图最大的特色就是将大学生村官制度供给(政府方)和制度需求(农民方)结合起来,使供需对接,双边互动,这样选拔出来的大学生村官才会“适销对路”、“物超所值”。
图1 嵌入农民需求的大学生村官选聘机制模型
嵌入农民需求的大学生村官选聘机制主要包含三个方面:
(1)在政府制定大学生村官年度计划时,要充分调研农民(含村干部)的意愿和需求,让农民参与到大学生村官年度招聘计划的制定中来,集中民智,按需设岗,避免顶层设计错误。
(2)在大学生村官考录环节,要充分尊重农民对大学生村官的需求和期待,让农民在大学生村官选聘活动中具有话语权,使村官选拔录用在政府和农民的合作下共同完成。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前期调研充分了解农民对大学生村官的需求和期待,将农民的需求期待嵌入到大学生村官的考录选拔中来。就江西省大学生村官录取环节而言,要满足农民对大学生村官的需求和期待(见图1),就要尽量做到:性别上要“重男轻女”,即多录取男生,少录取女生;出身上要“农村优先”,即优先录取农村籍大学生;生源地上要贯彻“就近原则”,即在录取和分配大学生村官时,优先考虑本乡本土大学生,外省大学生作为替补候选;专业上要“与农相关”,即优先录取涉农专业的学生,发挥村官专业优势;品德上要“立志为农”,即优先录用那些对农村和农民具有深厚感情、立志为农村干事业的大学生为官;能力上要“学校证明”,即通过查阅学习档案,走访大
学生学校老师等途径,了解大学生真实的德能面貌。
(3)在大学生村官上任以后,实行试用期分流制。试用期满,发动村民参与大学生村官的业绩评估,对其一年(或半年)来的工作表现进行评价打分。当然政府部门需要事先设计好评价指标,使评价有规可循,便于量化。最后,将村民的评价及打分看做大学生村官去留的重要依据,得分太低者,应该考虑让其分流转岗。
总之,在大学生村官选聘环节,政府如果能够充分尊重农民需求,并严格按照上述三个互动环节选聘村官,则大学生村官与新农村建设的契合将会更加完美,农村发展振兴也就更有保障。
[1]万银锋.“大学生村官”:一种值得推广的制度安排——对河南省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调查与思考[J].中州学刊,2007(4).
[2]吕书良.新农村视角下大学生村官及其政策考量[J].中国农村观察,2008(3).
[3]蒋美华,张冰.女大学生村官生存状况个案分析——以河南省Z市高新区为例[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4]蔡杨.“大学生村官”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基于北京市百位“大学生村官”的调查[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
[5]姜万博,周栋梁.基于委托培养的大学生村官选聘模式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12(2).
[6]宋言奇.基于制度“嵌入”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再思考[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7]周成军.大学生村官的职能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8]杨涛,曾长秋.大学生村官职业化培养与选拔探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4).
[9]卢福营,李琼.论大学生村官选任中的职位分析缺失[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10]杨振海.关于大学生村官计划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思考[J].江汉论坛,2010(6).
Selection Mechanism Innovation of Little Village O fficialsw ith Farmers'Demand——Based on a suvey in Jiangxi Province
ZHU Zhen-ya1,WANG Yang-chun1,2,CHEN Shu3
(1.School of Business,Jinggangshan University,Ji'an Jiangxi,343009,China; 2.School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Jiangxi Agricutural University,Nanchang Jiangxi,330045,China; 3.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Guangdong,510640,China
At present,the selection of little village officials is arranged wholly by government.So it need to innovate themechanism of selection.The core of innovate is respecting for farmers'demand.Survey finds that the gender,family background,origin,specialty,moral character and ability of little village officials are expected by farmers of Jiangxi.Finally,the author constructs a selection mechanism model of little village officials based on the demands of farmers.The model embedded in the demand of farmers,reflects the docking of supply and demand.
farmers'demand;little village officials;selectionmechanism;Jiangxi
F241.4
A
10.3969/j.issn.1674-8107.2014.03.012
1674-8107(2014)03-0071-05
(责任编辑:曾琼芳)
2013-11-28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新市民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粘合催化作用及其触动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2CSH 03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高校毕业生从业欠发达地区村官影响因素与政府扶持机制研究——江西证据”(项目编号:11YJC790314)。
1.朱振亚(1976-),男,安徽枞阳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研究。
2.汪阳春(1974-),女,安徽枞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村发展研究。
3.陈舒(1992-),男,江西泰和人,2011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