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市政协委员持续关注城市防灾减灾

2014-02-15

北京观察 2014年10期
关键词:防灾减灾灾害

文 本刊记者 郭 隆

市政协委员持续关注城市防灾减灾

文 本刊记者 郭 隆

城市防灾减灾,尤其是特大型城市的安全、安居是非常重要的课题。今年,北京市政协科技委员会再次关注防灾减灾话题,对去年联合大调研子课题进行建议追踪,通过这样的尝试,进一步追踪问效,提高调研质量。

地震监测预警,地下空间安全,防火防盗,防意外伤害……对北京这样的特大型城市而言,防灾减灾无疑是关乎百姓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和谐的大事。

“城市防灾减灾,尤其是特大型城市的安全、安居是非常重要的课题。今年,北京市政协科技委再次关注防灾减灾话题,是对去年联合大调研子课题的建议追踪,我们想通过这样的尝试,进一步追踪问效,提高调研质量。”据市政协委员、市政协科技委员会副主任陈昕介绍,城市防灾减灾是市政协2013年“首都城市发展若干问题”联合大调研中的一个子课题,调研组经过为期三个月的调研、座谈,最终形成《强化科技支撑,提高首都防灾减灾能力》专题报告,其中提出的建立科技支撑常态化机制,加强防灾减灾的资金、技术保障等建议,受到政府高度重视。在近期的建议追踪中,委员们实地走访了什刹海消防中队,重点听取了市发改委、市应急办、市科委、市气象局、市民防局、市地震局等相关部门的工作进展和思路,围绕创新体制、整合资源,成立独立的防灾减灾专业部门,更好地发挥首都科技资源优势提升防灾减灾整体水平,全面深化防灾减灾宣传教育等建议进行座谈交流。之后,委员们的建议将形成简报或编发《诤友》,报送给市委市政府领导参考。

“在关乎城市发展、社会和谐、百姓民生的重大问题上,政协工作始终有一种锲而不舍的韧劲,持续关注并建言。”陈昕表示,委员的建议要真正推动政府工作,开展建议追踪既有必要也十分重要。“另外,通过建议追踪也可以让委员更深入、及时地了解到相关部门的工作情况,更好地发挥委员的主体作用。”

建立全市防灾减灾专业机构

降雨、雷电、大风……每有突发天气来袭,网络、电视、手机便会第一时间向市民发布预警信息。

“相关部门都有独立的信息发布体系和网络平台,但互相之间的沟通衔接还很不够。”针对2013年调研中委员们提出的“全市还没有形成一个防灾减灾的组织体系”,“技术和资源两者的衔接对接缺少一个专业性的统筹机构”,“在信息建设和科技应用方面没有实现共建共享和互通互联”等意见、建议,今年,由市应急办牵头,会同市气象局、市规划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等部门,推进市预警信息发布中心项目建设,及时启动市和区县两级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将各种信息发布手段接入预警信息发布技术系统,确保预警信息统一、快速发布,使公众随时随地掌握预警信息的内容和级别。

听取汇报后,委员们认为,面对包括地震、水文、火灾等各种灾害,需要建立全市性的防灾减灾专业协调机构,充分整合信息、利用资源,从全局上、整体上综合对灾害进行防范规划、研析评估和统筹协调,包括对救灾物资的储备情况也需要通过网络化及时掌握与合理调配。

“特大型城市的防灾减灾工作,要做到从事后救灾向事前预防的转变,从单一部门救灾到系统化救灾的转变,从传统手段救灾到依靠科技手段救灾转变。”市政协委员、北京军区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主任张斌说。

加大宣传力度 强化科技支撑

数据显示,面对灾害灾难,由于惊慌失措和不正确的应对措施而导致的次生灾害、衍生灾害,在伤亡中占了很大比重。因此,加强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和科普教育,提高市民防灾减灾意识势在必行。

“特大城市一旦发生灾害,特别是事先无法预判的突发安全事件,关键看市民自身的自救意识和自救能力,所以防灾减灾的日常宣传教育工作至关重要。”市政协科技委特邀委员卢晓明指出,当下对于防灾减灾的宣传力度远远不够。他建议,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主流媒体,对灾害应急知识、救助知识、逃生方法等进行常态化宣传,特别要加强学校、机关、公共服务场所的消防演练。“安全宣传、教育的触角要延伸,安全社区建设有一定成效,教给市民一些居家安全、逃生等基本技能,这一做法要通过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推广到千家万户,让防灾减灾意识真正入心入脑,让市民真正建立起防灾减灾的自我认知和救助能力。”卢晓明说。

调研中,委员们认为,在建立全市综合防灾减灾信息服务平台和提高灾害救助水平上,要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

委员们在建议追踪活动中了解到,市科委在探索科技支撑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方面有新的突破:成功研制了强震动加速度传感器和高性能的强震观测仪器样机;建立了北京及周边地区地表三维信息系统。同时,推动建设“城市综合应急科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物联网应急平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此外,支持中国安科院研发与试验基地、航天科工集团产业基地、清华大学科教创新基地等一批科研和产业基地建设,“两园+多点”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空间布局初步形成。

委员们指出:北京作为首都,高层建筑和大型公建多,实现建筑消防智能化、消防设施科学化、消防装备先进化是提升首都灾害应急救援能力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现役消防抢先装备还相对落后,科技含量不高,如音视频生命探测仪、对讲可视头盔等尖端设备应用程度不高,超高云梯水炮车配备明显不足等,影响了救灾效果。”委员们建议,应完善现行装备采购方式及进口产品引进制度,充分配备高效、实用、科技含量高的先进抢险救援设备;强化消防装备的科技支撑,重点加强高层、地下建筑和轨道交通等防火、灭火救援技术与装备的研发和应用推广;加强消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逐步拓展我市建筑消防设施远程监控物联网系统建设规模。

小五金 大保障

“面对防灾减灾这样一个关乎城市安全、百姓安居的大课题,我们更应从生活的细节处着手,提升防火防盗的安全理念。”作为建筑门窗系统控制领域的引领者,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瑞特佳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蕊对于安全门窗、安全逃生系统的建设,有着超前的理念和深刻的认识。

大型商场、超市人员密集,一旦发生火灾,顾客需要通过并不熟悉的逃生通道逃生。这时逃生门的作用非常关键。火灾发生时,常开防火门需要断电关闭,以截断火势蔓延,而逃生门则一定要确保恐慌状态下的人群,包括残障人士,通过身体任何部分都能够顺利开启。“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现实的情况往往令人揪心”,张蕊说,很多人流密集场所的逃生门为了平时管理方便,都用大铁链锁上,或在门口堆放了仓储货物,一旦发生火灾,逃生门很有可能成了“要命门”。

“一方面我们对于安全通道、安全门的作用认识不够,对维护其良好运行不够重视;另一方面,我们在门五金系统安全领域的理念上还有待提升。”张蕊指出,现代建筑中门和窗的功能必须要系统地考虑防火、逃生等安全问题,一定要合理、合法、合规的安装不同功能的门,而这些功能又都是通过五金配件的合理配置和良好运行来实现的,这对于财产安全和生命安全是非常重要的。“绝大多数人在理念上仍认为五金配件属于附属品,谈到门的安全性总是紧盯着门的材质、厚度等,实质上锁具往往成为“木桶的短板”。五金件不合规、不合理,即使门的质量再好,也无法对火灾逃生提供保障甚至还可能造成威胁。”张蕊举例说,以前逃生门用的都是执手锁,火灾发生时,大量恐慌人群瞬间拥到门上产生一个很大的合力,导致门执手根本动不了,逃生门无法打开;而国际上通行使用推杆锁,人们逃生时任何一个倚靠动作都能产生一个推力快速地把门打开,从而迅速逃生。

“所以说五金件的合理、合规、统一标准的正常运行,对于火灾逃生至关重要。门窗的防火、防盗、安保、残障等功能的实现都需要五金件来保障。”张蕊说。

“目前,我们在门窗安全保障、锁具生产等技术指标上还缺乏统一标准,尤其是智能化五金生产及运营方面还缺乏专业技术人才,与国际标准接轨势在必行。”张蕊强调,现代化的门窗安全系统应把安保、防火、逃生、残障、节能、环保、舒适等各功能系统整和于门窗控制系统之中。

猜你喜欢

防灾减灾灾害
防震减灾 科普先行
南通市三举措扎实做好当前综合防灾工作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山东玉米主要逆境及抗逆减灾技术
家庭防灾应该囤点啥?
中国“防灾减灾日”问答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故宫防灾的“超强铠甲”
灾害肆虐
2015年我国海洋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2.7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