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传播教育求索者的智慧结晶

2014-02-14高卫华

新闻爱好者 2014年1期
关键词:教授教育

高卫华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新闻传播业的突飞猛进,中国新闻教育事业也迎来了蓬勃发展的崭新阶段。在这样一个突然而至的爆发期,必然会出现未曾预料的诸多新问题。张昆教授的《新闻教育改革论》一书,正是从一个教育者的视角,就我国转型期以来新闻传播教育的一系列重要问题,提出了具有建设性价值的理论观点。

张昆教授曾在人文底蕴厚重的武汉大学新闻学院任教多年,长期担任学院的主要领导,之后又到以技术创新为特色的华中科技大学担任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两所重点高校文理互补的学术精神与独特气质,共同涵养和支撑着张昆教授对教学的全身心投入以及对教育的积极求索,也促成了张昆教授对我国新闻教育问题系统深入的思考,依此集结成为《新闻教育改革论》一书。概括而言,此书具有以下特点:

一、积累深厚,思考新闻教育问题

作为院长,张昆教授多年来始终坚持在教学第一线,因此他能够从社会变化与不断发展的高等教育中及时发现问题,又通过教学研究过程来积极寻求解决途径。张昆教授认为,作为新闻传播教育者,应当不断深入地探寻以下问题:在一所研究型大学里新闻传播教育应该坚持怎样的培养模式?建构怎样的课程体系?怎样认识和理解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如何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如何推进教学相长?在人才培养的动态过程中,如何处理新闻院系与大众传媒组织的关系?怎样理解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的关系?怎样建设一支充满活力、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如何发挥新闻学院作为传媒业界及政府智库的作用?如何在服务社会、贡献地方的同时开拓新的教学资源?从哪些方面着手解决当前新闻教育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无一不是我国高校当前新闻传播教育亟待思考解决的具有共性的问题。

多年的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教育实践与探索,使得张昆教授对我国新闻传媒业与新闻传播教育界都有深入的了解。他认为,媒介化时代,传媒及其从业者在社会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日益增强的横向影响与纵向穿透力,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公认。传播媒介被视为社会系统的神经网络,而传媒从业者理所当然地成为社会机体的神经末梢。人们无法想象信息的中枢神经系统一旦出现神经麻痹或神经系统紊乱,将会导致怎样的后果。传播媒介如果不能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必将对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产生巨大的消极影响。要促使传播媒介在社会期望的正常轨道上运行,唯有提升传播媒介从业者的思想境界,规范传媒从业者的行为举止。在这方面,大学的新闻传播院系承担着重要的责任。

意识到新闻传播教育者的重任,是为了担当。《新闻教育改革论》一书提出,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人才需求和培养目标。在当前的媒介化社会及信息泛滥的氛围中,大学新闻传播院系的人才培养目标,当以富有批判精神为首。一个合格的传媒人才首先必须具备理性的批判精神。所谓批判精神,就是站在一个比现实更高的层面上,独立运用各种高度的思维技巧,对历史或现实做理性的甄别和审视,对人或事进行深刻分析和解剖,以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具有健全人格、人文情怀、责任意识、协作精神、学习能力、全球视野和专业技能。唯有如此,才能胜任新的时代对传媒人的要求,满足社会的需要。但是,当前浮躁功利的价值取向及日趋颓废的学风教风,对新闻传播教育带来了极大的阻碍和伤害,导致社会转型、媒介转型环境下的中国大学的新闻传播教育面临诸多困惑,影响到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对此,新闻传播教育者当高度重视,积极探索,切实履行作为教育者的社会责任。显然,张昆教授思考的我国新闻传播教育问题,实际上是中国高等教育问题的一个缩影。

二、关注前沿,强调学生健全人格的教育培养

作为一名大学教育者,张昆教授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健全人格是决定一个人能否成为合格传媒工作者的首要条件。所谓人格,是个体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它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包括许多方面,其中主要有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在社会共同体中,是否具有健全的人格,不仅关系到个体融入社会的程度、与团队的合作,而且直接影响他对世界的认知及其行为方式。基于此,张昆教授提出,一个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传媒人的健全人格,主要包含以下几点:主动而非被动的工作态度,积极进取,发挥自己的潜能;独立而非依附的处世准则,理想观察,独立思考,公正评价;中和而非偏执的情绪控制能力,促成团队各安其位,各展所长,和谐共生;果断而非犹疑的准确选择,及时应对各种重大变化。同时还应当做到敬畏生命,以人为本;平等相处,推己及人;崇尚真理,服膺真理。在此基础上还要拓展视野,辩证思维,熟练掌握并熟练运用融合媒体各种通用的传播技术手段,提高个人品质与传媒专业品质,从而凸显传媒从业者基本素质的不可替代性。《新闻教育改革论》一书对以上内容作出了详尽的科学阐释。

张昆教授认为,目前社会上的急功近利对新闻传播教育最突出的影响,就是过于重视技能和实践环节,忽略了完整知识系统的建构;过于强调政治原则,忽略了人文精神的涵养。反映在媒体报道上,就是普通人的位置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媒体从业者心目中对人的权益、价值、尊严乃至人类命运缺乏必要的关注。所以,中国新闻教育的当务之急,不仅仅是课程体系的调整、实验设备的改善和实践环节的强化,而是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与人文精神。张昆教授敏锐的思辨能力、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对新闻传播教育问题的深刻洞见,从他翔实的论述中可见一斑。

针对以上问题,张昆教授指出,人文精神是人类一种普遍的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成就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即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一切为了人,尊重人的价值,维护人的权益,敬畏人类生命。这种精神应该熔铸在新闻传播院系的各个教学环节、各门具体课程之中,从而最终流进学生的血液,进驻学生的心灵深处。显而易见,从教育的角度而言,这种人文精神的教育滋养应涵盖所有专业的所有学生。endprint

关注教育发展前沿,针对网络发展带给新闻传播教育新的机遇和空间,张昆教授也提出了自己新的思考。他认为,网络崛起所促成的新闻传播事业大发展,扩大了社会对于从事新闻传播事业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网络媒体,在专业人才的质和量方面的要求均有很大提高。这意味着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存在着极大的增长潜力,也意味着新闻传播教育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时代新闻传播教育不仅会比以前具有更大的内在动力,而且还会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新闻传播教育前景光明。对此,新闻教育界应当有足够的认识,以免错失发展的良机;要根据时代发展的新需求,推进新闻教育改革,为社会培养高规格的网络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结合当前的教育现实,张昆教授的真知灼见正在实践中得到验证。

三、倡导改革,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与学科发展

就教育原理而言,教育过程的本质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其中,基本的教育思想需要教师明确,具体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确定,科学的学习方法需要教师指教。学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行学习研究。所以说,教育之本在于教师,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教师的水平从根本上决定了学生的水平,教师的品质决定了学生的规格。教师在教学及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不可低估的引领作用。正是基于这一点,张昆教授认为,当前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根本问题还是在于师资。师资结构的不完善和不合理,导致我国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的相对封闭。目前我国新闻传播院系专业师资结构的弊病,已经深刻影响到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优良师资匮乏,成为制约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的瓶颈。

长期以来,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锐意改革,从20世纪80年代的“应用为主,交叉见长”,发展到90年代的“走新闻传播科技与新闻传播文化相结合的道路,实行人文学科、社会学科与自然学科、技术科学的大跨度交叉”,办学特色鲜明,在新闻传播教育界独树一帜。作为院长,张昆教授近年来更是从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这一大平台着手,遵循传媒规律,致力于建设一流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推进配套改革,完善管理机制,建构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完善的课程体系。无论是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还是学科建设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在《新闻教育改革论》一书中,张昆教授对学院的改革思路、发展历程及办学经验等进行了具体阐述,这些经验对于现阶段我国的新闻传播教育,无疑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总之,《新闻教育改革论》一书,探讨当代中国新闻教育的缺失,解析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困境,阐释传媒教育的重大转型与十大关系,应对媒介转型对新闻教育的挑战。从人才培养到学科建设,从本科生教育到研究生教育,既有严谨的理论研究,又有具体的改革思路,是对中国新闻传播教育问题的系统研究,值得新闻传播教育者认真研读。

(作者为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编校:赵 亮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授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曾觉民 教授
刘排教授简介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刘宏伟教授简介
恐怖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