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析“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2014-02-14张志威

高中生学习·高二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工业革命本题解析

张志威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是教学中不能回避的话题,在高考命题中也屡见不鲜。本文精选相关试题,分历史阶段进行解析,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加深理解。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卓有成效的十七年

例1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其主要目的是( )

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B.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

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

解析 本题考查同学们正确理解材料、准确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列举的相关史实有“开设公共必修课”、“举办了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结合“新中国成立之初”这一背景予以判断,可知这些活动的目的着眼于构建与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新型意识形态,故A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均为对材料的表面理解。此题如果没有对新中国教育分阶段特征有准确的把握,可能难以选择正确的答案。

答案 A

点拨 该题为文字材料分析型选择题。这类选择题主要通过选取典型的文字史料,考察同学们对历史概念、历史背景、阶段特征的理解、掌握以及运用。我们要注意,教育归根到底是为社会政治、经济服务的,带有明显的阶级性与意识形态特征。建国之后的人民教育必须为新生的人民政权服务,所以通过对进化论的宣传来实现这一政治目的。因此理解教育的政治功能是很有必要的。

例2 建国后各时期的教育方针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属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教育方针是( )

A.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B. “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

C. “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

D.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解析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即1956~1966年,结合阶段特征,判断各选项分别对应的时代,应该能够较快排除A和B选项。A项是邓小平同志于80年代在景山学校的题词;B项是文化大革命阶段的教育政策;对于C项,可推断当时的背景是建国之初,百废待兴,急需教师与工业人才,这是典型的建国初期的教育政策,因此也应该予以排除,所以得到正确答案D,即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制定新中国的教育方针。

答案 D

点拨 该题为历史概念性选择题,此类选择题主要考查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题干中一般有明确的概念指向,要求选出符合的概念选项,因此对要求同学们对概念能够准确识记、理解并应用。本题中考察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教育方针,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同学们应该举一反三,对建国后三个历史阶段即奠基→动乱→复兴时期不同的教育政策表述有准确识记。

二、动乱中的教育——牢记历史教训

例3 “教育制度中有很多具体问题。……一个是高等院校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的问题。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不要再搞群众推荐。从高中直接招生,我看可能是早出人才、早出成果的一个好办法。”

请问该材料所反映的群众推荐制度出现在哪个历史时期,造成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解析 本题的材料非常清晰,关键信息是高等院校恢复从高中应届生招生,同时停止进行群众推荐。高考制度的中断是1966年,原因是受到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影响,70年代初,大学恢复招生,采取了群众推荐的形式,这批学生被称为“工农兵学员”,由此可以很容易得出第一问的答案。对于第二问,同学们应该客观的予以评价,这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答案 群众推荐制度出现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该制度采取群众推荐的办法,从工农兵群众中推荐上大学的学员,但是由于许多学员文化基础薄弱,难以满足国家政治经济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最终被高考制度取代。文革期间,我国教育事业受到破坏,人才培养断层,给国家发展带来巨大的损失。

点拨 本题是一道典型的材料解析题。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要分析材料的出处,或是根据关键信息,如作者、书名等来判断历史背景;其次抓住材料中有效信息,展开横向、纵向思维,搜寻有联系的史实、素材;最后根据题目要求,以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科学、客观地组织答案,做到观点清晰,理性分析,有的放矢,史论结合。本题的难点在于对工农兵学员制度的客观分析,同学们一定要理解该制度的出台,符合“以阶级斗争为纲”、“政治挂帅”的文革政策,该制度的废止,也是文革结束,经济建设全面恢复,国家百废待兴对人才强烈需求的必然结果,从而进一步加深对“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理解。

三、教育的复兴——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例4 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 )

A.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B.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C.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标语

D.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解析 题目隐性考查历史时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是在1977年12月。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于1995年宣布,决定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始于1978年5月11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在《光明日报》的公开发表。

答案 A

点拨 本题是一道历史情境再现的判断题,这类题型要求同学们根据历史背景与相关史实,根据题意进行推理判断。总的来说难度不大,但是需要大家平时注意基本史实的积累,同时学会根据已有知识灵活运用与判断。

例5 课程变化与时代发展紧密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高中历史教材对工业革命的影响表述为三个方面:促使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展开疯狂的殖民掠夺,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大多表述为: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相关国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并推动其进行民主化改革和法制化建设。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和科学教育的发展,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产生。工业革命使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工业革命推进了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密切了国际交流,促进了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

说明现行高中教材对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反映了哪些方面的时代要求?

解析 本题考查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概括、分析、评述历史问题的能力,应结合现行教材对工业革命影响从国内和国际两个视野和角度分析。该题对比七八十年代与21世纪初教材对工业革命影响表述的差异,反映出采用不同史观看待同一问题所产生的差异,进一步分析会发现是由于社会发展需求及关注焦点不同而致,并在此基础上组织答案即可。

答案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不断完善;“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贯彻;全球化进程加快,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交流与国际合作进一步加强。

点拨 本题仍然是典型的材料解析题,但是对同学们能力考察的要求较高。时代特征的归纳与分析是历史学科中考察的难点,也是高考主观题中经常出现的考察方式。本题将改革开放前后与当代历史教材中同一个问题的表述进行对比,表面上是教材的变化,实际上是时代的变化,教育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教材关注的焦点往往就是所处时代所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历史学习中一定要注意学以致用,通过学习帮助我们理解和分析当代的问题,这是历史学科的时代使命。endprint

猜你喜欢

工业革命本题解析
中考英语易错题解析
煤、铁、蒸汽与工业革命
第四次工业革命与超级智能时代
睡梦解析仪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电竞初解析
工业革命
相机解析
工业革命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