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 彰显成效
2014-02-14谢沛彤
谢沛彤
摘要:本文详尽介绍了作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因地制宜进行教学的一些经验,可操作性强,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因地制宜 ;成效
本地属于亚热带气候类型,生长着与北方明显不同的植被与动物。生态学告诉我们,不同的气候条件不同的土壤性质会生长着不同的生物。因此在教学中不能死板地用教材所举例的材料。运用教材因地制宜地演绎教学,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收到教学效果。在实验中进行因地制宜教学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①实验材料因地制宜;②实验装置因地制宜。选择适当的实验材料是实验成败的关键,因地制宜选择实验材料要遵循来源可靠、经济易得、周期短、可操作性强、实验现象明显等特点;因地制宜选择实验装置要遵循装置材料易得、可靠、易操作等特点。下面举几个例子。
一、因地制宜,改进实验材料
1.以“小”换“大”,便于操作,让学生观察得更清楚
教学观察大豆种子的结构环节时,教材建议使用浸软的菜豆种子。在实践教学中发现菜豆种子比较小,解剖起来没那么容易,观察时也比较费力而且要提前泡发种子。在教学实践中我采用的是本地广泛栽培的“江南豆”。“江南豆”又叫花豆、肾豆,是豆科菜豆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在广西广泛栽培。本地人很喜欢用江南豆来煲汤,炒肉,包粽子,所以学生对江南豆很熟悉,有较强的感性认识。江南豆是秋季成熟的,当上到“观察种子的结构”这一节内容时正好是江南豆上市的季节,取材容易。教学时可买新鲜的带豆荚的江南豆,课堂上可让学生剥去豆荚(果皮),让学生明确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着,属于被子植物。这点可是用浸软的菜豆种子所不能媲美的!另外江南豆的种皮比较韧,容易与两片子叶剥离,保证实验的成功。江南豆个大,学生在观察种子的胚的各部分结构时很轻而易举。可见,因地制宜选取实验材料很重要。
2.有“声”有“色”,利于教学,让学生观察得更明显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这一节教材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得知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要让学生知道根、茎、叶内的导管是连接贯通的。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实验材料应该用叶子浅色,叶片较薄的植物效果比较明显。没有叶绿素的遮盖,学生容易观察,实验现象明显。冷水花、芹菜、指甲花这些植物都是较理想的实验材料。其中指甲花是最理想的。指甲花又名凤仙花是本地广泛栽培的阳台花卉,女孩子常会用指甲花的花朵挤出汁液染指甲,对指甲花很是了解。拿指甲花作为实验材料会更容易吸引学生。再次,指甲花的叶柄是浅色较透明的,叶片的颜色较浅,可以较清楚地看到红墨水在叶柄中的运输。观察叶柄的横切面时,叶柄很容易被切断,实验现象也很明显。一棵指甲花植株高约30~60厘米,不是很高大,用作课堂演示很方便,易操作。实验时,只需将整株指甲花(带根、茎、叶、花)插入滴加了红墨水的大烧杯中即可。
3.花好“愿”圆,便于学生观察
“观察花的结构”这个实验要求学生观察花的形态、识别花的各个部分基本结构:花柄、花托、花萼、花瓣、雌蕊和雄蕊。教材用桃花做实验材料。桃花是春季开花的,花期短,而上到这一节课的时候已经是秋季了,桃花早就没有了,用浸泡的桃花标本花瓣常跟花蕊贴在一起,教学效果不是很好。在教学实践中我采用的是羊蹄甲。羊蹄甲,属豆科植物。本地公路、街道两旁,校园里都广泛栽种。实验材料来源广泛。羊蹄甲花朵大,色彩有紫红、粉红和白色三种。花瓣5枚,雄蕊5枚,雌蕊1枚,学生容易观察。羊蹄甲的开花期长,为每年的9月到11月是开花盛期,碰上天气温暖的年头,花期可延长到12月。而教学到“观察花的结构”这一节内容时正值羊蹄甲的开花季节,因此它是本地一种理想的观察花的结构的实验材料。教学时可以每位同学人手一朵边解剖边讲解,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4.选材宜,实验妙,增强实验效果
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这个实验中,教材选用天竺葵作为实验材料。天竺葵确实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实验材料,但本地很少栽种,因此这种实验材料很难找。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了一种很好的实验材料——白花臭草。它是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单叶对生,卵形或心形。这种植物在本地是野生的,到处都是,而且在上到这一内容时,它们正处于旺盛的开花期,不愁没有实验材料。另外,这种植株不是很高大,因此进行暗处理时很容易就将植株中原先制造的有机物消耗掉。这种植物在光下制造淀粉的速度较快、产物多,因此实验效果相当明显。
5.找对实验替代材料,创设实验条件
教材介绍使用金鱼藻作为实验材料,金鱼藻在本地很难找到。在教学实践中我采用的是西洋菜。西洋菜又称豆瓣菜,属十字花科,是一二年生水生草本植物。西洋菜是本地广泛栽种的蔬菜,生长在秋冬季节。教学到“光合作用释放氧气”这一节内容时正好是西洋菜大量上市的季节,不愁没有实验材料。实验操作也很简单,直接拿西洋菜替代金鱼藻,其它的实验装置、实验操作同教材一样就行了。
二、实验装置的改进
1.将实验“萌发的种子释放二氧化碳”装置简化
在七年级上册《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一节的教学中,有个演示实验,演示萌发的种子释放出二氧化碳。教材中使用的实验装置是漏斗、广口瓶、导管、试管连通的装置。这套装置有两大缺点:一操作麻烦。即萌发的种子产生气体后要往漏斗中倒入清水,把广口瓶中的气体排出来;二成功性低。此套实验装置有4处连接处,漏斗又要用棉花塞住,只要有一处密封性不好,都会导致实验失败。在实际的教学中,我采用的是洗瓶。洗瓶是塑料瓶,瓶口是螺旋口,瓶盖是略弯曲的尖导管。实验时,只要取两个洗瓶,往甲瓶中装入萌发的种子,乙瓶中装入煮熟的种子,旋紧瓶口。(如图)要观察实验现象时只要把导管伸进澄清石灰水中,挤捏瓶身,即可观察石灰水的变化情况。可见,改进后的实验装置操作简单,成功性高,又增加了两处对照实验。另外,简化后的实验装置还可用来检验萌发的种子吸收氧气,煮熟的种子不吸收氧气。
2.将实验“模拟膈肌的运动”装置创新
七年级下册《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一节的教学中有个演示实验:模拟膈肌的运动,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玻璃盅罩内气球体积的变化和橡皮膜位置变化的关系,推知膈肌的运动与肺泡体积的变化的〖TP8.TIF,6。1,PZ〗关系。教材使用的是玻璃盅罩、橡皮膜、导管、橡皮塞和气球。其中玻璃盅罩难找不说,又大又笨重。实验时要两个人配合,一人捧着装置另一人推拉橡皮膜,很费劲,又要小心翼翼地,生怕摔烂了。再说,找得了玻璃盅罩,又难找到与相匹配的橡皮膜,有的老师就取消这个演示实验了。我采用矿泉水瓶、气球、吸管就代替了这套装置。具体是:取一个矿泉水瓶割掉底部(代替玻璃盅罩),用一只大气球(代替橡皮膜)套在割开的矿泉水瓶底部,由于气球口有弹性,因而能牢牢地套住矿泉水瓶。再将矿泉水瓶的瓶盖钻一个吸管大小的孔(代替橡皮塞),吸管(代替导管)上套一个小的气球。拧开矿泉水瓶的瓶盖套上装好小气球的吸管,再将瓶盖拧上矿泉水瓶,装置就做好了。这套装置用的都是家庭常见的材料,取材方便易得,学生可自己动手制作,可以人手一个,就可以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了,改观察为动手了。这套装置的瓶盖拧得紧,密封性强,实验效果好。这套装置轻便易操作不用担心被摔坏。
(作者单位:广西苍梧县苍梧中学 543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