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营造自主作文氛围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2014-02-14吴军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4年3期
关键词:作文生活教师

吴军

直面当今的语文教学,作文教学一直是让大多数语文教师困惑的难题,教师们劳神费力却收效甚微,导致作文教学陷入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缺乏兴趣,而这与作文教学的僵化无趣不无关系。我们的教师总是采取单一的作文教学模式:学生写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这样的作文教学无学期目标和长远打算,更无明确的写作目标和具体措施。

对于多数学生来说,教师讲评再卖力。没“刺儿”他那篇,嘿,万事大吉,他继续听个热闹;没有讲评,那他把作文往课桌里一塞,看不看分数也无所谓。长此以往,学生对作文也处于一种盲从的状态,写作起来感到无从下笔,害怕上作文课,写出的作文更是千篇一律,思想空洞、无病呻吟、虚情假意、语言贫乏、形式呆板。这与《语文课程标准》中:“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的要求相去甚远。

如何把学生视为“苦差”的作文,变为他们的“乐事”,使学生下笔有神,乐写善写作文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为学生营造自主作文的氛围,进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使作文真正成为学生“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需要”,使作文教学“绿意盎然”,充满生机活力,让学生在快乐中作文,在作文中享受快乐。

一、作文生活化

陶行知认为:“教育通过生活才能焕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叶圣陶也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语文的外延是生活的全部。生活犹如万花筒,万般色彩尽在其中,一个对生活有着真切关注和思考的灵魂,其文一定闪烁着睿智的光芒。而脱离生活的作文教学,它割断了学生生活的脉搏,隔膜了学生对生活的感情,钝化了学生思维的“触角”。作文来源于“生活”,脱离生活的作文教学必然失败。如果作文真正走进了学生的生活,成为他们生活的一种需要,他们作文的动机就会变得很强烈。

1.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不仅为写作提供了素材,更是写作欲望的动力源。而那种学校和家“两点一线”单调重复的生活,那种“只读圣贤书”平淡乏味的经历怎能让学生产生表达的欲望,又怎么能奢望他们有“源远流长的活水”呢?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所以不论是从丰富写作内容,还是提供写作动力,理所当然要从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入手,努力搭建学生和社会生活联系的桥梁,拓展学生和社会生活沟通的渠道。具体地说,就是学校和语文教师要多组织一些课内外、校内外的活动,例如春游秋游,社会调查,国防训练,劳动实践,做一回导游,当一天售货员,陪老人聊天等等。我们应为学生提供参与方方面面社会生活的机会,让学生多接触社会,多经历生活。学生会亲自体会到成功、失败和关怀,获得服务他人、服务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教育。有了这些真实的情感积累,还愁没有精彩的表达?正像一句话所说,经历过的点点滴滴,总将成为生命的烟花,只要有点火,它就会在记忆中绚烂。

2.引导学生感悟平凡生活

有了生活素材,但如果不勤于思考,对生活现象缺乏感受,即使写出了作文,也会显得干巴巴的,缺乏具体生动的形象和真情实感。要从普通的生活素材中提炼写作素材,还需要有独特敏锐的感受能力,让客观生活在主观意识中酝酿、改造,使之成为一种“内在生活”。作家邱东平有这样一段精辟的论述,他说:“对于没有生活就没有作品的问题,人们举出来的例子总是这样说:高尔基如果没有在俄罗斯的底层里混过,他就不会写出那样的作品,今天的苏联,不,今天的世界也就没有那样一个高尔基。但有更重要的问题人们没有提出:俄罗斯当时有多少码头工人,多少船上伙夫,多少流浪子,为什么在这之中只出了一个高尔基?高尔基有没有天才我们不能肯定,但高尔基能够用自己的艺术的脑子非常辩证地去认识,去溶化,去感动,并且把自己整个的生命都投入这个伟大的感动中是铁一般的事实。”邱东平的话告诉我们:不要以为有了“生活”就有了“写作”和“文学”,其实,在某种程度上说,写作最根本的不是“生活”,而是作者要有一双“观察”生活的眼睛和一颗“善感”的心。

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注意汲取生活中的朵朵浪花,有感情地进行思考。正如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曾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一切自然景物都打上作者感情的烙印。学生观察日月星辰,风霜雨露,以及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可以从中获得生活的感悟;亲身经历某一事情,亲眼目睹一场景及芸芸众生的生活,可以从中引发生活的思考。作文的训练就是要把这些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化作生动而富有活力的语言,使生活在学生的笔下变得丰富多彩。

二、作文情景化

当作文以一种冷冰冰的姿态面对学生时,学生的回应也会是冷冰冰的。而当学生处于一个人性化的作文氛围中时,他们的表达欲望就会被调动起来,作文就会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因此,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去讲什么作文技法技巧,而是应与学生共同营造良好的作文氛围,并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学会感动。

在作文授课过程中,教师讲到动情处,学生往往会产生情感的共鸣,同时点燃他们创作的激情。青海玉树地震时,灾区同胞的安危牵动着亿万中国人的心,而志愿者的无私奉献更是感动着每一个人。在4月21日全国哀悼日那天,我与学生一起哀悼遇难的玉树同胞,并结合相关的视频资料,联系当时的情境,即时说出了自己的感受。然后,我让学生们写一封致灾区同胞的信,并当场读出来。有一名女生写了题为《玉树,不哭!》的文章,不仅言辞优美,而且感情真挚。读完后,许多同学深受触动,个别女生甚至泪流满面。其中有几句记忆犹新:泪水流淌过的大地,是如此浑厚、沉静;痛苦洗涮过的天空,是如此庄严、肃穆;思念牵挂着的村庄,是如此伟岸、不屈。在我们的心灵深处修建一座祭奠的墓碑,与你一同承受这旷世的悲怆。遇难的同胞们,安息吧……坚强,再坚强,历经苦难而不屈的父老乡亲,将会再造祥和秀美的村庄。玉树,我们不哭!

教师要努力将狭小的课堂与广阔的生活沟通起来,帮助学生打开心窗,自始至终,旗帜鲜明地贯注一种鲜活的人文空气,让他们学会感动。有了“感动”,文章才会声情并茂,摇曳生姿。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语文教研员袁卫星老师认为:积极向上、追求美好的情感能陶冶人的爱心;学生美好的情感被调动起来,可以成为强大的学习动力,推动他们去关心社会,创造美好的未来。所以,每年的母亲节,我都要进行一项传统写作——感恩母爱。我先把自己的下水作文《母亲心中有首歌》读给学生听,让学生温习黄飞的《甜甜的泥土》和邹韬奋的《我的母亲》,接着让学生写一篇“感恩母爱”的作文寄给他们笔下的亲人,让他们的亲人作出最好的评判。通过营造这样的氛围,学生内在的情感被点燃了,作文写起来自然顺手了。敬希飞的《农民母亲》、杨燕红的《妈妈的赠言》、朱志豪的《为了她》、杨玉姣的《妈妈的亮点》等一批优秀习作脱颖而出,并都发表在市级以上刊物。学生们说:“如果不是老师布置我们写这篇作文,如果没有他的那番演讲,我还一直认为,父母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然而现在我明白了,十几年来,我亏欠父母的实在太多了……”

三、作文“报章化”

上个世纪40年代,朱自清先生就指出,学生的写作应该以“报章化”为目标。这当然不是要求每个学生的文章都在报刊上发表,而是说应该让学生的写作进入“流通”领域。学生的作文若只面对语文教师一个读者,不能获得更多的关注和反应,交流的渠道被堵塞,写作的内驱力就会匮乏。我们的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发表的途径“发表”学生的作品,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在活动交流中提高表达能力和作文水平。

1.强化发表意识

“发表”对学生的创作至关重要,因为创作的动机决定创作的激情。如果学生把写作仅仅定位在完成老师的任务上,那么学生的写作大多数是敷衍;如果仅仅是为了考试,那就寻找一些简单的技巧;如果定位在发表上,那么学生的写作就会用心打磨。当然,这里所讲的“发表”,有着广泛的外延。班级的展览,叫发表;校广播、电视台的录用,叫发表;在学校文学社刊物上刊登,叫发表;作文在报刊上登载,叫发表;在学生间互阅互评,叫发表;作为范文由教师朗读出来,也叫发表。可以这样说,学生作文一旦完成,也就意味着发表,便拥有了读者。这样多种方式地“发表”学生的作文,让尽量多的读者参与进来,写作者必定会关心来自读者的肯定或批评意见,激起作者的求胜心理和写作的欲望。通过强化学生的发表意识,以此来培养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增强他们的读者意识,促进学生个性化品味的提升。

2.作文内容博客化

中学生面临升学的压力、功课的重压以及父母的期望,他们的校园生活又苦又累,这样的苦与累需要向别人倾诉。另一方面,学生的身心正逐步成熟,他们需要认识自己,表现自己,让别人认同自己。而博客则为他们提供了很好的倾诉平台。

我充分利用好学校网站主页这一平台,在学校微机老师的指导帮助下,鼓励学生创建自己的博客空间。同时,我和微机老师商量好,每周两次的微机课上,留出1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由撰写文章。在创建好自己的博客空间后,学生觉得无从下手。我率先示范,在自己的博客上撰写教学日记,让学生评议。在我的鼓励下,部分学生开始定期撰写自己的心情文字。我因势利导,要求学生在写作时表现自己,张扬个性,写出内心的真情实感。我告诉他们,可以评论时事政治;可以抒写青春期的烦恼;可以畅谈与父母、老师之间的代沟;也可以写写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等等。更让学生惊喜的是,他们写的作品每天都有同学在阅读,跟帖评议,共同分享创作的快乐。学生们在写作发布、跟帖评议中,不断修正、拓展思维,写作——发布——讨论——获得新启发——再写作,循环往复,纵深发展,不断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同时,我还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了“每周博客之星”、“每月博客美文”、学期优秀博客的评比活动,不断激发他们的创作激情。一学期下来,他们惊奇地发现手中的笔并不那么干涩、沉重,笔下原来也可以飞扬文字、注满情思。这时,我则以平等或稍高的视角,了解和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指导学生做人和作文。

3.作文批阅论坛化

作文批阅历来是令教师头疼的一件事,不仅使教师疲于应付,也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以及自主发展。实施作文批阅论坛化,就是采用学生互批与教师批改相结合的方式,使师生的角色得到了极大的转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

学生习作完成后,我及时指导学生进行批阅。由于既要评阅别人的作文,自己的作文也要接受别人的评阅,所以学生的评阅往往是字斟句酌,一丝不苟,最后的评语除了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外,还有商榷的鼓励性的语言。相对于老师那无关痛痒的评语,学生们更喜欢看同学的评语,因为那是同龄人眼中的自己。学生们评完自己手中的作文后往往还要相互交换,以尽可能多阅读别人的作文。这样的集体性的评阅,既提高了班级作文的整体水平,也使学生在横向比较中看到自己的不足,学到别人的长处。集体评阅后,我再次评阅,既评学生的作文,也评学生的评语,最终选出优秀作文和最佳评语进行作文点评。在讲评中,我充分把课堂时间留给学生,让优秀作文的作者上台朗读自己的作文。这种做法,既激励了部分优秀同学,使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产生一种自信心,促使其不断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又对其他学生起到了感召作用和辐射效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动力。

“春风放胆来梳柳,落笔无声巧润心。”只要我们每位语文教师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勇于创新,努力扮演好“导演”角色,给学生营造自主作文的广阔空间,创设趣味的、欢快的、充实的生活情境,让全体学生都唱主角,不断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使他们转变态度,培养习惯,视作文为乐事,一种享受。这样的作文教学,没有了高高在上的教师权威,多了主体的自主交流;没了限定的作文要求,多了选择的灵动和自由……这样的作文教学才会真正“绿意盎然”。我们的学生也能产生一种愉悦和满足,并进而生成一种新的需要和向往,追求一种新的境界和理想,充分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王庄中学 215500 )

猜你喜欢

作文生活教师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漫生活?阅快乐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