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加拿大经历严冬

2014-02-14北京市地震局马智

城市与减灾 2014年6期
关键词:积雪加拿大天气

北京市地震局 马智

在加拿大经历严冬

Experience in severe winter in Canada

北京市地震局 马智

在加拿大旅居一段时间,感触极深的是这里冬季的严寒与冰雪。冷到什么程度?我所待的萨斯克彻温省,只要有寒流“光顾”,白天户外零下三四十摄氏度就是“常温”。2014年2月份一次强寒流来袭,加上风寒指数,当地最低温度竟降至-80℃!记得去年圣诞节聚会,将汽车停在户外不过四五个小时,车轮竟生生冻在了地面上!加拿大的冷,不单纯体现在温度上,更多的是因为寒风的效应,使这种低温愈加恐怖。比如,气象部门报告的气温是-19℃,但人们在实际感觉上却犹如-36℃。

再说说这里的降雪。每年10月份的第二个星期一,是加拿大的感恩节。感恩节刚过,大雪便铺天盖地而来,一场接一场,如家常便饭一般。进入12月,已是满眼白雪皑皑,雪深近米。城市道路中间,可以看到由清雪机堆起的高高厚厚的雪墙。冰雪覆盖的大地,到处是天然的溜冰场、滑雪场。

在加拿大中部大平原的曼尼托巴、萨斯喀彻温省和阿尔伯塔省的广大地区,因冬季寒冷,汽车前面的特有装置内都盘卷着一条长长的“辫子”,那是汽车的充电线,专为寒冬使用,因而很多居家或单位的户外车位也配有相应的电源设施,以方便停在户外的机动车充电。因为在严寒的气候条件下,停在户外的汽车在启动前需充电预热一段时间,才易于开动。萨省的开车族们,在私家车库或汽车后备厢内大都会备有大雪铲和小冰刮。遇到大雪天,大雪铲就派上了用场,而小冰刮同样是必不可少的家什。如果汽车停在户外过夜,清晨你就会发现,坚硬的冰碴儿会将车窗玻璃糊得满满的,阻碍驾驶者的视线。因此,用小冰刮刮去车窗玻璃上坚硬的冰雾,即成为萨省冬天寻常的风景。

户外机动车充电电源

为什么加拿大的冬季如此严寒呢?这缘于其90%以上的国土位于北纬50°~80°之间,有五分之一的领土处在北极圈内,加上西部高耸的落基山脉阻挡了从太平洋吹来的西风,而且广大的中部平原向北敞开,致使北极地区的冷空气得以长驱直入。因此,加拿大除了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西南沿海地带(如大温哥华地区和附近岛屿)之外的大部分地区,冬季无不漫长而寒冷。

在这片辽阔土地的绝大部分地区,从头年的11月份一直到第二年的4月份,冰雪都是自然环境的主色调,“喜怒无常”的暴风雪随时会对人们发动袭击。

长期与暴风雪相伴,人们也逐渐摸清了寒风暴雪的“脾性”,并采取各种措施安然度过凛冽的寒冬。

气象服务,日常生活的好顾问

在低温多雪的冬季,加拿大各级政府,尤其是市政府,建立了一套专业的机制并采取相应措施来应对暴风雪的袭击。首先是准确的气象预报。一般在暴风雪来临的前几天,联邦气象预报部门就会根据寒冷气流的“苗头”,提前进行预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预报人员专业素质的提高,气象部门基本都能相当准确地预报出寒流影响范围、降雪量以及灾害性天气所持续的时间,其预报大都与实际情况吻合。

加拿大是世界上气象服务自动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拥有价值数亿加元的技术设施。由于地处高纬度地区,地广人稀,且人口居住集中,加拿大气象事业的发展具有很多自己的特色。

由于加拿大对流天气频繁,雷达的作用非常突出。加拿大大部分人口居住在靠近美加边境的狭长地带,所以天气雷达站主要集中在此区域。加拿大现在的国家气象数据库是在上世纪90年代建设并投入业务运行的。迄今,该数据库已存储了非常丰富的气候资料。这些资料随时为科研、新闻媒体和用户服务。加拿大还使用极轨卫星资料来监测冰、雪、雾等极端天气和灾难性的强对流天气。

依托信息技术的发展,加拿大的管理、预报、服务、培训都主要依靠网络,其内部网和外部网有机结合。从单一天气窗口网页即可浏览各个城市和各种气象产品,获取加拿大环境部的全部服务信息。这不仅方便了公众,也有利于提升气象局的权威形象。可以说,因特网是加拿大公众气象服务的有效途径。在网络服务的同时,还有通过广播提供公众服务的天气收音机。这种收音机平时“缄默不语”,若一旦收到气象部门发出的预警,立刻像闹钟一样报警,在深夜也能把人叫醒。此外还有免费电话自动答询服务。天气咨询气象专家则24小时在线提供收费的、适时的、最新的天气信息。加拿大中部草原和北部高寒区域还专门建立了WPM预警、报警专业气象服务,其服务重点是高影响天气,即在严重天气事件发生之前、过程中和之后,保证媒体和紧急事件处理组织与公众、气象专家沟通。这一服务现已推广至加拿大全境。

综上所述,加拿大气象局的天气预报流程基本上体现了以工作站为平台,以数值预报产品为基础,综合运用卫星、雷达、闪电定位等多种探测资料的多种方法,结合预报员经验的预报技术体系。其天气预报强调自动化,以U-MOS为主的数值天气预报使用方法发挥着主要作用,另外还有风寒预报、雪飑预报等预报系统。这些新的以网络为基础的业务系统,利用多媒体技术与受众沟通。你会看到,几乎所有资料产品都有彩色动画功能,方便、直观、简单、全面,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清雪作业,严冬里的壮观风景

虽然一场又一场大雪接踵而至,加拿大的城市交通却很少因为下雪而阻塞。你会发现,下雪后路上的积雪很快就会被清除掉,而且清雪过程规范而有序:高速路和快速路上的积雪清除得最快;其次是城市主干道;再次是支路。雪停后几个小时,各种路面上的积雪几乎都消失殆尽,不会影响民众开车出行。

由于冬季多雪,加拿大的各大城市都设有专门的道路积雪清扫部门。这些部门是常设机构,并非到了冬天才临时组建,其工作人员也相当有经验。政府部门会与专业清除积雪的公司签订长期合同,由合同商根据合同所规范的内容负责清除积雪,撒融雪盐和防滑的沙子。清雪公司都配备有专门的铲雪车和除雪设备,一旦当天夜间开始降雪,积雪清扫部门便会在第二天凌晨冒着严寒,驾驶着铲雪车,把市区道路中央地带上的积雪逐一铲除,而且特别重视工作效率。

为保证清雪效果,各地政府还根据当地具体情况专门出台了应对暴风雪的操作规范和标准,要求按照道路的类别(高速、快速路,城市主干道,城市支干道,普通道路,小路,人行道等),以每次降雪的降雪量为依据,依次清雪。如,有些城市在合同中规定当高速路、快速路上的积雪超过2.5 cm时,就需出动除雪车清除积雪,清雪公司必须做到在雪停后的2~3小时之内清除积雪;而对于城市主干道,则规定当积雪超过5 cm时,开始除雪作业,雪停后6小时至8小时内清除积雪。如果城市主干道积雪在2.5 cm以下时,清雪公司一般依靠融雪盐和沙子来保持交通畅通。融雪盐可以很好地起到防止路面结冰的作用,沙子则起防滑的作用。

在加拿大,撒融雪盐和防滑沙子以及除雪作业全部依靠机械化。降雪超过一定量后,各种路段上便会有许多除雪车辆在奋力工作,有的是单兵作战,有的则是联合行动,清雪的场面颇为壮观。高速公路上出马的是大型机械,城市道路上露面的是中型机械,而人行便道上看到的是小型除雪机械的“倩影”。总之,分工明确,按部就班,井然有序。操纵清雪车的司机都有极高的技术,干活儿的过程中不会影响交通,而清雪车也有专门的标志。

萨斯喀彻温大学学生宿舍外雪后清出的道路

民宅门前道路上的积雪同样会被住宅的主人及时清除,因为加拿大有法律规定,如果因为房前道路没有及时除雪而造成过往行人滑倒跌伤,这家住宅的主人就要负法律责任。因而,除非你住的是有专人负责清雪的住所(比如公寓、联排房或学生宿舍楼等),否则“清扫门前雪”是家家户户必须履行的职责。自觉履行这一职责,已成为人们维护社会公德的标志。

尽管道路很少积雪,但有些路段还是很滑,极易造成机动车追尾、剐蹭乃至相撞事故。所以,入冬之际,交通部门会建议开车人要及时为机动车更换雪地轮胎。与普通轮胎的材质不同,这种雪季专用轮胎的橡胶比较软,且胎面有更多细小的纹路,有的轮胎上还有金属钉,可以增强抓地力。所以,在较为寒冷且容易积雪的地方,人们冬天会使用这种耐寒且防滑的轮胎。

防灾知识,为生命安全护航

在“以生命为本”的加拿大,任何关乎生命安全和环境安全的事情都是天大的事,而对于每年有一半的时间要与冰雪严寒相伴的加拿大大部分居民来说,掌握对风雪寒流灾害的防御知识则是一生的必修课。

居住在萨斯喀彻温省的人们,从小就会从家庭、学校、社会等各种渠道获知在冬季如何自我防护的御寒知识。比如,一旦气温降至-40℃,在户外行走的时间不可超过15分钟,否则极易冻伤皮肤,而一旦皮肤被深度冻伤,颜色就难以恢复。气象专家告诉人们,冷风加上低温,人的皮肤在10分钟内就会结冰。所以,极低温的天气若打算出门,即使是厚厚的羽绒服、过膝的高筒雪靴,御寒的“手闷子”,甚至头脸保温的防寒面罩全副武装,也不可在室外长时间逗留。又比如,在雪野行走或从事滑雪运动时,为保护视力,要戴上防雪护目镜。再比如,一旦雪暴席卷而来,就要尽量待在室内,不要外出。在这样的天气,高速路关闭,学校停课,校车、公交车等也会停运……总之,这样的常识从娃娃时期就潜移默化地深入人心。

当预测气温在未加风寒效应的情况下低于-15℃,大多地区有大风降温天气、不适合公众在室外活动,或预测有暴风雪的极端天气状况时,加拿大政府就会发布严寒警报。在强寒流暴风雪到达之前,气象部门会通过各种传媒一遍遍地向人们反复发出预警,告知雪暴到达的时间、路径和可能影响的范围,并提醒人们尽快回到室内,千万不要出行,尤其不要开车去郊外。

第一次听到雪暴预警时,我心里颇有些不以为然:这样一遍又一遍地报警,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呀?然而,一旦你真正经历过雪暴天气,就知道那是怎样令人生畏的情景了。雪暴即将到来时,天空会明显地阴暗下来,凛冽的寒风呼啸着扫过大地,空中飞旋的雪片与地面被卷起的雪团交汇成铺天盖地冰冷而厚重的雪雾。很快,天地变成白茫茫一片,几米之外的景物完全被雪雾吞没,耳边只有寒风的呼号,眼前只有肆虐狂舞的雪团,四周没有任何可分辨方向、地点的参照物,完全搞不清自己所在的方位,人仿佛置身在迷茫寒冷的旷野,孤独、恐惧且无助……

雪暴通常会持续一段时间,这时如果你在野外,就相当危险了。所以,雪暴防灾知识在加拿大是科普教育的重要内容。无论是《司机道路意识手册》,还是图文并茂的防灾科普书刊,乃至公众教育读本、活页,音频、视频媒介,都可以很方便地了解到这类知识。这些知识非常详细地告知万一出行在外遭遇雪暴灾害该怎么办,应采取怎样的避险措施,如何做到临危不惧、正确求救,以及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地稳定情绪、保存体力、防寒防冻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在雪暴到来之前,要迅速将车开离高速路,寻找安全的地点将车停住。人一定要待在车中,千万不可离开车出去(除非你非常肯定外面可以得到救援),否则很容易因迷失方位而发生意外。

待在车里的遇险者,如果打算开动引擎保持车内温度,则必须十分注意每小时不要让机器开动超过5分钟,还必须检查汽车排废系统不要堵塞和损坏,以免一氧化碳气体进入车厢内危胁生命。在积极通过手机等通讯设备求救的同时,更要稳定情绪,想方设法保暖身体和保存体力。为了避免因极端天气等原因造成救援延误,平常就应在车内贮备巧克力、葡萄干、坚果、牛肉干等可以迅速为人体提供能量且易于携带和存放的应急食品,这样即使待在车内数小时甚至更久,也不至于“弹尽粮绝”,因饥寒交迫而毙命。所以,冬天里机动车内的应急准备和物资是必需的。

我第一次经历的雪暴从头一天午后到入夜,一直持续了近20个小时。第二天清早起来,一开门,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雪暴远去,天放晴了,然而所有的景物都被埋进厚厚的雪中,一步跨出去,半个身子都淹没在积雪中。这时要想开动停在户外的汽车,除了提前充电,清除车窗上的冰雪,还要把堆积在汽车前后深深的积雪清开,否则汽车甭想动窝儿。

强寒流天气到来时,政府会开放各处公共设施为无家可归的流浪者提供免费避寒场所。在警报生效期间,按照政府的规定和统一部署,有关机构将会加强为无家可归者提供服务,包括在市内庇护中心增加紧急床位,健康中心、土著社区中心等团体要增加协助露宿者的户外巡逻,加拿大红十字会、圣约翰救护车队等,也将为需要前往庇护所的露宿者提供紧急接载服务。政府还会通过社区服务机构免费分发公共汽车车票,以便让无家可归者乘坐公车前往庇护中心住宿。政府特设的“街头求助热线”24小时服务,将为无家可归人士及前线服务工作者提供寻找临时庇护居所及其他有关的服务资讯。当地的教堂同样会向所有流浪在室外的人敞开大门。走进去,不仅有温暖的歇息处所,还会免费提供美味的餐饮为求助者充饥驱寒。总之,再寒冷的天气,人们相互关怀和帮助的行动永远像脸上的笑容一样亲切、真诚而温暖。

尽管被称为冰雪之国的加拿大寒冬严酷而漫长,可谓到处冰封雪锁,其实却并不感觉它有多么的可怕和难熬。基于倡导以生命为本的人文关怀精神,从加拿大政府到民众,对灾害危难的认知和防范能力的提升都非常重视,整个社会构建起科学的防灾预警机制,并实施有效的救助应急措施,倡导人文关怀的互助精神。

由于严寒,加拿大的房子和城市建筑都与冬季有密切关系。住房的特点很明显——保暖,无论房屋新旧,档次高低,都有电或是煤气暖气设备。加拿大有关法律规定,冬季室温必须达到21℃,若达不到,住户有权投诉,政府则会出面干预。

在寒冷地区,城市里会有地下城,即在市中心附近建有地下综合性住宅商业中心。地下城有N多个出口,是躲避严酷寒冬和繁忙交通的理想去处。在萨斯喀彻温和曼尼托巴的大学内,地下通道连接了教室和学生宿舍。所以,无论室外的低温、冰雪如何令人生畏,室内却永远温暖宜人。从办公大楼、学校、大小商铺到民宅,乃至公交车上,寒冷无一被严严地屏蔽在外。你甚至可以一身夏装,潇洒地隔窗欣赏室外冰雕雪塑的世界。可以说,在严寒多雪的冬季,生活在这片广袤土地上的人们依然健康、安逸和快乐。何况,一年里西方节日中最重要的圣诞节和全球共庆的新年都在隆冬时节,更为加拿大漫长的白色冬季带来了明艳、欢快的色调。倘若真的遇上一个没有雪的圣诞节,习惯了冰雪氛围的加拿大人恐怕还会因为淡了严冬的特色,而感到遗憾和无趣呢。

猜你喜欢

积雪加拿大天气
天气冷了,就容易抑郁吗?
谁是天气之子
盛暑天气,觅得书中一味凉
我们
Weather(天气)
大粮积雪 谁解老将廉颇心
我在加拿大留学的第一年
多元加拿大
积雪
2000~2014年西藏高原积雪覆盖时空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