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原震区调研考察札记
2014-02-14中国地震局修济刚
中国地震局 修济刚
松原震区调研考察札记
Notes on feld survey of Songyuan earthquake
中国地震局 修济刚
2013年10月31日,吉林省松原市发生了5.5级地震,11月23日又发生5.8级地震。这次震群的震后安置措施,为东北地区今后处置地震突发事件提供了有价值的经验。我刊特约此文,值松原地震一周年之际刊发,以飨读者。
2014年春节前夕,正是零下十几度的天气,踏着积雪,借着慰问吉林地震台站的机会,我们来到吉林松原地震灾区考察灾后安置等工作。
松原位于吉林省北部,2013年10月31日发生了5.5级地震,接着又是几次5级地震,11月23日又发生5.8级地震,造成了较大的损失,当地政府立即组织开展抗震救灾,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松原市副市长周庆东,地震后参与组织抗震救灾工作,他介绍说:10月31日5.5级地震后,市县组织干部挨家挨户做鉴定。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主要是尽快确认危险房屋、确定哪些户需要搬走。地震部门到达得最快,群众看到政府派人来了,心里踏实。地震专家在现场工作,群众情绪稳定。
政府组织的救援很及时,民政部门救助到位也很快,临时住的、吃喝都有,群众不慌。地震后,市、县、乡三级干部深入各家各户,前郭县由县直属单位的干部分村包户。
松原市是蒙古族聚集区,多数是土房。10月31日5.5级地震后,政府把当地鉴定为危房的土房尽量拆除,因而在11月23日5.8级发生时,没有人员伤亡。
地震灾区
前郭尔罗斯县县长包万忠说,前郭县是吉林唯一一个蒙古族自治县,11%的居民是蒙古族,主要聚集在西部。查干花镇是这次地震震群的极震区,蒙古族群众多。大致有15个乡2个牧场、4.5万的群众受灾,8000多所房子损毁,有几个屯的房子完全倒塌。
由于没有人员死亡,群众心态比较平和。还有几个原因:一是地方政府安置转移动作快。1000多名县、乡干部到灾区,一个干部包3户,清人,有裂缝的房子不让住,人要转移走,每户给7000元转移费,各自投亲靠友。二是政策制定得快,落实行动也快。地震第二天就确定了补助标准,立即执行。在11月7号前走的,发7000元,7号以后走就发5000元。三是措施具体、实用、针对性强。开始时,每户都要求政府帮助盖板房,后来政府提出让受灾群众选择,投亲靠友临时转移的给钱,不愿意转移的、政府帮助盖过渡过冬板房,过渡房将来是要折价的。群众可以自主选择,不一刀切。还有,一些群众想选择转移,可是家里有十几万斤粮食,刚收上来还没卖呢。政府立即研究措施,粮食局制定政策,国家粮库提前敞开收购灾区的粮食。省指挥部连夜开会协调收粮,5万吨粮7天就收上来了,使那些想投亲靠友转移的群众解除了后顾之忧。
10月31日地震发生时,东北的天气已经很冷了。所以,以上措施都是针对东北冬季这一特定的季节和地区制定的,以人为本,首先要考虑受灾群众安置的需要。
松原市周庆东副市长(中),地震局孟繁斌局长(左)介绍情况
在前郭县,有关领导给我们介绍了救灾的情况和考虑。灾区的恢复重建,由政府、社会、个人各出一些钱。房子由个人自己盖,政府提供图纸指导,围墙、道路环境和配套设施等等由政府按照规划统一做。为了避免浪费,现在建的板房,将来就做为自家的仓房留用。
松原市转移安置6.8万人,其中前郭县4.5万人,还有乾安县。这两个县都处于地震烈度Ⅶ度区域。
受灾群众转移了一部分,还有一部分留下过冬的,如何安置?前郭县的做法是,调动全县力量,抓紧盖特殊的彩钢房。这种彩钢房,24平米一幢,造价1.2万元。不愿意走的,政府给每户盖一栋彩钢房。短时间内,前郭县盖了3100个彩钢房。我看到这些彩钢房,设计得很实用,虽然只有24平米,却是一“幢”而不是一“间”。房子分里外屋,外屋有锅台,可做饭、烧炕;一铺大炕占了里间半个屋,可以住多人,炕烧得暖暖的。这样既节省了面积,又能够暖暖和和地过冬,一家人挤挤呗。看到政府给盖这样的房子,一些本可以转移的也自愿留下来。县委县政府充分尊重群众自己的选择,走不走都可以。
只用了3天时间,2253所土房全被扒掉,有裂缝没扒的,贴上封条。开始时有议论说是不是有些过火,待11月23日5.8级地震发生时,危险的土房全没了,一个人也没死,议论也就没了。
安置中还有一个问题,即如果后续政策没说好,大家都愿意要一幢彩钢房。为此,市县制定的政策是,拿了转移安置费的,不再建临时房;建临时房的,可以建在自家院子里合适的位置上,以后不用拆,并折价给住户(从该发的补助中抵扣),作为仓房继续使用,也就是说,彩钢房不是全部无偿的。所以,安置工作比较有序。
到2014年1月,还有县里临时聘用的四五百人,在灾区巡逻,每月2500元,主要任务是告诉住在彩钢房里的群众防止煤气中毒。板房的温度在20℃左右,每户都安有一氧化碳报警器。
前郭县还要求县直副科级以上干部,大年三十上午带着食物到灾区去,和包户吃顿年饭,贴对联,下午4点前离开,晚上让人家自己过年。
在前郭县腰英吐村我们看到,家家彩钢房上都插着国旗。
当地政府的责任意识很强,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目标就是不死人。震后采取的几个措施,在11月23日5.8级地震时再次得到检验,证明是得当的。如7000元安置疏散、拆除危房、干部包户、彩钢房安置等,避免了人员的再次伤亡。如果5.8级地震不来,是不是有些防范过度呢?不是!因为要“宁可备而不震,不能震而不备或备而不足”。为了避免浪费、使安置房得到充分利用的政策也是合适的,群众也接受。
震后安置房
安置房内的锅灶
彩钢房内
前郭县副县长张玉萍说:抗震救灾,松原市委提出五心工作法,即责任心、同情心、耐心、爱心和心连心。前郭县也是旅游县、生态县,县领导表示要建个地震博物馆,既做科普教育,也为当地旅游做贡献。
1月22日,我们从松原市向西北方向走,去前郭县的查花干镇,考察震害。那里是松原地震震中,烈度达到Ⅶ度。
震区属松辽平原,西部连接着科尔沁草原。从松原到查花干镇,路上地广人稀,大雪覆盖着原野,白茫茫地看不到边际。雪后的空气十分清新,路两边没有村庄、没有人烟,有些零星的树木,漫天皆白。
在考察腰英吐村时,见到查花干镇的书记王雷。
王雷说,这个村子有6个自然屯,4000多人,1096户,70%的人都转移了。盖了606幢彩钢房,能容纳1700多人。最近,投亲靠友的群众已经有回来的,尤其是投靠亲戚的回来得多。都说亲戚待人太热情,越好越住不踏实,回来后,用发的补助搭建彩钢房,还有的是因为在城里住不惯。
来到高景奎家看到,24平米的彩钢房里,有灶台、有火炕,屋顶挂起国旗,屋里挺暖和,灶前趴着条狗。冬天的阳光照进房子里,很亮堂。谭忠宝家,有位80多岁老太太,坐在里屋的炕上。快到春节了,我们给几家送去过年的红包,提前拜年。
我们还考察了冬英吐屯,全屯有200多户,转移了130户。一幢幢的彩钢安置房,散落在农家院子里,院里还堆着玉米秸。安置房虽然紧凑、拥挤,但因只是临时安置,大家都能理解,况且天气暖和后就要开始恢复重建,这些安置房大都会留下,也不浪费。
考察松原地震后的安置措施,觉得一些做法很有意义。首先,这是在东北少震弱震地区发生的中强地震,东北地区很少发生这种强度的浅源地震,所以缺少工作经验。这次松原震群后采取的措施,为东北地区今后处置突发地震事件提供了很有价值的经验。
前郭县副县长张玉香和查干花镇书记王雷
Ⅶ度震害
其次,群众过渡安置采取自愿选择:转移或留下。政府鼓励受灾群众暂时投亲靠友过冬,如果选择留下,也有适合的安置措施。这个措施的实施,使得人心稳定。这种让群众选择的方式,显然较单一方式要好得多。不仅在东北,也值得其他各地震高活动区的省市在相似环境下借鉴。
第三,如何避免临时安置房浪费的做法,也值得认真总结并提供其他地区参考。在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乃至2013年的芦山地震等震后临时安置中,都存在浪费现象。特别是汶川地震,由于规模大、灾害严重,使得政府为了群众需要“不惜代价”。这种愿望虽好,但对救灾工作应该强调科学性和从实际出发的要求没有足够的重视。这次松原地震的彩钢房,既满足冬天临时安置需要,又严格限制面积和供给标准,避免了浪费。由于考虑到震后转为农民的仓房,而且要折价卖给农民,不是无偿的,也是既保证了安置需要,又避免了临时安置完成后的丢弃浪费。
另外,政府组织人员在安置点巡逻,预防冬天煤气中毒,安置房配一氧化碳报警器等等措施,都很符合实际需要。
从松原现场去四平的路上,感受很多,特别是以上几点,印象深刻。松原地震因没有人员死亡,政府又从容应对,措施及时,政策得当,干部下户,逐一落实,地震应急反应各项工作比较成功、有效。
此时,眺望公路两侧,依然是皑皑白雪,望不到边,松辽平原广袤的雪原在阳光下显得明亮耀眼。天很蓝,松原震区临时安置的蓝色的彩钢房顶上,正飘散着袅袅炊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