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产业何去何从—专访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科学委员会执行主席杨元喜院士
2014-02-14徐菁
本刊记者 徐菁
“北斗”产业何去何从—专访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科学委员会执行主席杨元喜院士
本刊记者 徐菁
编者按:
“北斗”,这一中国卫星导航系统和产业的代名词,一直是国人关注的热点。在美国GPS占尽先机的形势下,“北斗”产品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占领一席之地,是系统建设者和企业家们所关心的。在第5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即将召开之际,为了让读者了解“北斗”系统运行1年多以来“北斗”产业的发展,本刊专访了这届年会科学委员会执行主席杨元喜院士,并特别推出卫星导航专题,以飨读者。
杨元喜,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科学委员会执行主席。近些年来,杨院士一直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参与者和亲历者。在第5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即将召开之际,本刊记者对杨院士进行了专访,他从卫星导航研究学者的角度,对“北斗”产业发展,我国相关企业应该如何转型,“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设等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记者:我国“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已建成并投入运行了1年多。1年多来,我国卫星导航产业取得了哪些重要进展?还有什么急需解决的问题?
杨元喜:“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运行1年多来,产业进展还是比较快的。比如说,“北斗”的授权用户数量已经达到一二十万,民用用户数量接近一百万,激励了导航企业实现转型的积极性。应用“北斗”的热情在不断高涨,这也是毋庸置疑的。甚至所有和动态载体有关联的,包括智慧城市等,都有应用“北斗”的倾向、积极性和欲望。如果按照这种趋势发展,中国“北斗”的推广和应用,不会也不应该成为特别的难题。
如果说还有一点难题的话,那就是我们的企业不一定很争气,产品质量偏低,导致用户市场不太信得过,这是我们应该在短期内着手解决的问题。这需要核心技术攻关,需要企业自主创新。
要想推动“北斗”的应用,我们需要做些什么呢?我认为,应该拥有自主的高精度导航芯片和板卡,拥有完备的生产线。我希望老百姓使用的手机装着中国自己生产的“北斗”导航芯片;我希望政府核心部门使用的“北斗”终端的所有零部件,尤其是核心零部件是中国生产的。这不仅对国家安全有利,同时也对国内产业升级有利,对提高产业附加值有利。
解决上面的问题需要下定决心,需要技术人员进行关键技术攻关,这其实与经费多少没有多大关系,而取决于人才队伍和服务理念。如果我们做出来的导航芯片质量不高,在抗干扰能力方面不尽人意,在产品的相关服务方面也不到位的话,那么就不可能赢得消费者的认可。
记者:您在两会召开期间谈到,很多地方的“北斗”产业园是 “借‘北斗’招牌圈地,产业过热”,能否谈谈这种做法的不良后果。
杨元喜:目前很多省都在兴建“北斗”产业园,动辄几百亩,这些产业园区都是可耕地。为什么要建如此多的产业园区?真的是要发展“北斗”产业吗?真想为“北斗”的产业转型做贡献吗?恐怕都不是。这种做法是在糟蹋土地,钻政策的空子,这是一种非常恶劣的现象,应该遭到唾弃和反对。
圈地对“北斗”产业发展可以说没有特别的帮助。道理很简单,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发展这么多年,我从来没有见过GPS产业园,而且到今天,只有几家公司在做GPS;而我们国家现在有数百家与“北斗”有关的企业。这些做法都是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
“北斗”是一个很好的事业,需要我们大家来呵护,来用心把它做强做大。目前,我国在高精度导航芯片的开发上与国外相比确实存在差距,但是这种差距不能靠圈地来解决。如果现在这种做法不改变,我认为只会使差距越来越大,这对国家的中长期发展不利,对城市建设不利,对子孙后代不利。
记者:这些年国家一直在提“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对于导航企业来说,如何正确理解这句话?
杨元喜:现在,总是存在一个误区,认为既然“企业是创新的主体”,那么国家应该为企业的创新提供资金支持,这种理解是错误的。“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并不意味着“企业是科研的主体”,企业不应靠政府给钱,而是靠自己,自主创新,创出自己的品牌。
对于导航企业来说,要想让中国的用户使用自主品牌的“北斗”导航产品,那么你做的“北斗”终端应该是高质量和高性能的,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这是市场基本规律。所以说,“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应该体现在这些方面,而不是因为“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企业就要向发改委、科技部申请大量课题。那我就要问了,如果国家不给钱,企业就不创新了吗?如果企业都是这种思维方式,它还怎么发展呢?只有“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这句话落到了实处,“北斗”自主品牌的发展才会有落脚点。
记者:在美国GPS产品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大背景下,我国如何增强“北斗”产业的竞争力,尤其是位置服务和交通导航这两个在卫星导航市场占据绝大多数份额的领域,如何推动“北斗”在其中的占有率?
杨元喜:要想让“北斗”具有竞争力取决于两个要素,第一,“北斗”是不是有特色,这些特色可以包括在中国范围覆盖率高、性能好、高精度授时、短报文通信等,这对于特殊用户群体是很重要的,做到这一点,那么他们就会选择“北斗”。第二,企业的产品是不是好用,性价比是不是很高,只要在核心芯片和其它关键零部件上下大力气,就能让我们的产品质量真正过得了关。如果这两个要素都具备了,市场一定会有的。
在位置服务和交通导航这两个方面,并不只取决于“北斗”导航,还取决于地理信息产品,这是一个很长的产业链。如果只是导航精度高,而电子地图不更新,那汽车还是无法在正确的道路上行驶,这就要求与位置服务和交通导航相关的产业链上所有环节都必须跟上。
记者:在电信、金融、国家电网、铁路等关键基础设施领域,我国应采取哪些政策措施促进“北斗”的应用?
杨元喜:在这几个关键基础设施领域,我们倒是需要开展示范工程,比如铁路方面,目前还没有“北斗”示范工程,如果我国高铁上安装了授权服务的“北斗”终端,列车驾驶员就能够直接知道前后两列火车的距离,同时还可以设置门限,时刻提醒驾驶员,这样就能够避免类似2011年“7 ·23”高铁相撞事故的发生。又如航空领域,如果这次失联的马航飞机安装了“北斗”终端,飞机每一时刻的状态和位置都能被记录下来,即使飞机入海了,也能知道入海点在什么地方,就不会出现“飞机去哪儿了”的局面。
记者:2013年10月国务院下发了《国家卫星导航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该发展规划对未来几年我国卫星导航产业有什么积极影响?
杨元喜:这个规划起到一个引导作用,引导企业怎么走,引导卫星导航产业发展走向。如果相关企业认真领会和理解了这个规划,就应该知道将发展重点放在哪里。当然,这个规划针对的是重点企业,重点行业,不可能全面,所以我们的企业不能对这个规划产生误解,以为既然国家出台了规划,那么所有企业都“一窝蜂”地搞“北斗”,这肯定会造成很糟糕的局面。
当然,《国家卫星导航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只是一个宏观层面的政策,国家将会出台一些具体的政策,如“北斗”的国家政策、规范政策、市场推广应用政策、标准规范,等等。就拿鼓励政策来说,俄罗斯已经制定了相关的鼓励政策,我希望我们国家也能尽快制定类似的政策,只要不和世界贸易组织(WTO)相抵触。这种政策应该尽早出台,如果用户已经习惯于使用GPS,要换成“北斗”,肯定会比较困难,所以我们要让国内用户尽快进入角色,习惯使用我们的“北斗”,要让我们的“北斗”市场更加牢固。这是国家层面应该做的工作,也是能够实现的。
记者:2013年11月美国高通公司携手韩国三星公司推出首款能兼容“北斗”系统的新一代智能手机。这是否意味着国外企业已在智能手机等大众消费领域抢先了一步?我国相关企业应该如何应对?
杨元喜:国外企业抢先一步,这对“北斗”产业发展的影响非常大。虽然国内已经有企业开发出了类似的智能手机,但是要同高通公司竞争还是有难度的。中国建立“北斗”系统是希望能促进中国企业的发展,但结果却是中国还要购买美国高通公司生产的芯片,促进美国企业的发展。那我又要问了,发展“北斗”到底是在为谁做贡献?我们的企业之所以没有抢在前头,关键还是因为没有在核心技术上下功夫。
另一方面,这种局面还会导致国家安全问题。众所周知,中国人使用国外生产的手机,使用者必然是受控的,从2013年的“棱镜门”事件可以看到,这种安全问题确实存在。这些都与发展“北斗”的最终目标背道而驰。
建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目的,首先是保障国防安全,同时,它是中国航天事业的一次重要发展,也是一个政治大国和经济强国的重要象征。其次,“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该为中国的电子企业,中国的导航产业做出应有的贡献,甚至为全世界做出贡献。
大家试想一下,中国建成了“北斗”系统,而国内的用户仍然在使用GPS终端,那么建设“北斗”的人成功了吗?或者,如果中国人使用的“北斗”终端却不是中国企业生产的,那么我们的企业成功吗?我们投入几百个亿人民币发展“北斗”的目的达到了吗?这应该是我们每个系统建设者、每个企业家和每个用户应该思考的问题,也是非常紧迫的问题。
记者:我国已开始建设“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并将在2020年建成。对于全球系统建设,您有什么期望和建议?
杨元喜:对于“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设,作为一个导航学者,当然会有自己的期望。我希望“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先进的,在全球四大供应商中,“北斗”的排名能够靠前。“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应该有稳健的服务性能,优化的星座设计,信号的抗干扰能力强,而且能够与其他系统兼容互操作,只有这样“北斗”才有立足之地;也只有这样,才能让企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做好终端产品。
记者:对于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与美国、欧洲及俄罗斯三大系统的兼容和互操作方面,您是如何认识的?
杨元喜:和美国GPS、俄罗斯“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NASS)相比,我国“北斗”是后来者。用户总是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思想,所以,假如“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与其他系统不兼容,不能实现互操作,那就是在孤立自己。有些同志总想让我们的“北斗”有特色,不希望它与其他系统兼容互操作,这种思想是错误的。既然“北斗”已经发展晚了,我们就应该承认这一点,并且和其他系统实现兼容互操作。
每年中国都参加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国际委员会和国际电联的会议,探讨几个系统的兼容互操作问题,经过努力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比如美国在L1C民用信号的专利问题上承诺中国可以永久免费使用,这就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对于“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兼容互操作已经考虑在系统的总体设计中,这也是一个先进系统所必须具备的。
记者: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已经召开了四届,您作为年会科学委员会的执行主席,请您谈谈学术年会对我国卫星导航技术和产业发展起到了怎样的推动作用?
杨元喜: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是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是企业家们和顶层设计的科学家们,以及导航理论研究者们相互交流的平台。通过这几届年会的召开,让更多的人认识了“北斗”,了解了“北斗”,了解了“北斗”的特色和技术发展。特别是,在年会期间召开产业化论坛,推动了“北斗”产业的发展。而且年会每在一个城市召开,就会引起这个城市的“北斗”热,这对推广“北斗”应用,扩大“北斗”的影响都是很有好处的。
但是,目前年会的官方色彩浓厚,因此我对年会有一个强烈的建议,既然它是学术年会,就应该让它回归学术。
记者: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和对《国际太空》的支持!
徐菁/本文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