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多种活动 实现知行统一
2014-02-13陈宏山
陈宏山
〔关键词〕 思想品德教学;活动;知行统一;辩论会;交流;活动小组;批评;社会调查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01—0047—01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学生是否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表现,是检验思想品德教学实效及学校德育工作成败的根本依据。本课程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思想品德教师应在不放松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通过强化对学生的行为指导,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下面,笔者结合几年来思想品德教学的实践和思考,谈谈如何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做到“知”与“行” 的统一。
一、组织辩论会
现行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的最大亮点就是紧跟新课改步伐,强调以活动为载体开展思想品德教学。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大多数教师认为,通过小组内的合作、交流及讨论,再加上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已经非常明确。但事实上,学生对这些问题只是初步认识,而真正在生活中遇到此类问题时,辨别是非能力较差的学生难免会做出错误的选择。对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就某些问题展开辩论。如,为集体负责过程中的得与失、追星的好与坏等问题,都可以在辩论中越辩越明,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树立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
二、师生进行平等交流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学生往往会出现许多错误行为。对此,他们自己也不知为什么要这样做,也不知道如何才能做得更好,更不知道如何走出这种困境。如,青少年的叛逆现象、师生矛盾问题等。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应该在与学生平等交流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查找错误言行产生的原因。像叛逆行为的产生,往往是由于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立意识的逐步增强,对父母的过分关心日益反感,或者是因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对孩子的管教过严却又和孩子缺乏沟通,致使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在查找到这些问题的原因后,教师再让学生扮演教师、家长、子女、朋友,并互换角色表演“叛逆”、“自私”及“无艺术交友”等情境剧,要求学生在换位思考中体验不同的情感,然后因势利导,共同商讨出一系列解决此类问题的有效方法,让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真正实践运用。以后每隔两星期,就这些方法在生活中的具体运用情况组织学生进行反思、交流、调查及汇报活动。这样,能够促使学生做到知行统一。
三、组建固定的活动小组
中学生的自制力相对较差,在实践中仍然会无意识地犯错误。对此,教师可以把家庭住所相对集中、道德水平程度不同的几个学生编成一组,让他们在相对集中的生活时间和生活空间中互相监督,及时发现组内成员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出现的不当言行,相互提醒、相互帮助,共同改正、共同进步。这样,既有利于纠正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出现的道德偏差,又有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言行举止。
四、定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活动
教师应每月组织开展一次班级学生间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活动。活动中,教师可让某位学生站于讲台之上,由互助小组成员或全班同学列举该学生在近三周以来的不良表现,并分析其错误言行造成的不良后果,然后共同帮助该学生改正错误。当然,某一学生所犯的错误绝非他一人独有,其他学生也可能存在类似的错误。为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我反省,在反省中寻找自身错误,鼓励部分学生勇敢地站出来承认错误,进行自我批评,并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和改进的措施。这样,学生定会在一次次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中逐步走向成熟。
五、开展社会调查活动
对于一些政治、政策等理论性较强而又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如,我国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民族政策及人口、资源、经济与环境等方面的战略方针和国策性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一些社会调查,并要求他们撰写社会调查报告。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又加深了他们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服务社会的意识。
编辑:孟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