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队管理中激励问题的研究回顾与展望
2014-02-13周洪松
周洪松
(江汉大学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6)
1 激励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1.1 激励的概念
关于激励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解释。坎波尔和普理特查德(J.P.Campell&R.D.Prichard)1976年写道:“激励必须研究一组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在人的智力、技巧和对任务的理解程度以及环境中所存在的各种制约条件都保持恒定不变的条件下,能说明一个人的行为的方向、幅度和持续性。”美国管理学家斯蒂芬·罗宾斯在他的组织行为学一书中写道:“激励是通过高水平的努力实现组织目标的意愿,而这种努力以能够满足个体的某些需要为条件。”
国内学者对激励的解释也有很多。孙彤主编的《组织行为学》中写道:“在组织行为学中的激励含义,主要是指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激励也可以说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过程。”结合上述激励的相关定义,本研究对运动队管理中,对运动员的激励定义:为了达到训练和竞赛目标而对运动员施加影响的过程,即通过物质或精神刺激激发运动员的动机,使运动员在内在动力的驱使下朝向期望的目标努力的心理过程,即动机激发的过程。
1.2 激励的相关理论
关于激励的理论,最早是由西方的一些心理学家或管理学家所提出来的。西方管理心理学家认为,需要是激励的起点。所以从需要的角度研究对人的激励问题,通常把这些激励的理论称为内容型激励或需要理论。他们旨在找出促使人们某一行为的具体原因和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阿尔德佛的ERG理论等。其实,在众多关于激励理论中还存在一种过程激励理论,这种理论所关切的是动机产生到具体行为过程的原理,它包含着目标设置、期望值及强化的过程。
结合运动队中的实际情况,单纯依靠某一种激励的方式很难达到有效的管理,应该采取多种激励方式相融合的原则,其中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不同的运动员可能有着不完全相同的需要,所以在对待运动队的管理上,应该立足于对运动员的分类有效激励,运动员的需要是发展变化的,应该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实施激励。如激励一名奥运冠军,他所需要的更多的应该是精神的激励而不是物质激励,可以给他颁发奖章,提升社会地位等方式来促使他继续训练和比赛。要逐渐提高运动员的需要水平,有的运动员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就失去了目标,不再有更高层次的需要,作为管理者应该积极引导运动员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目标,由此而产生新的需要,并激发他们的热情,从而取得更高的运动成就。
2 运动队管理中激励问题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的现状分析
在国外的一些研究中提倡的是对运动员进行一种终身激励的模式,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个研究强调对运动员激励的重要性,并且这些激励的策略将引导运动员在生活和运动中取得成功,并帮助运动员挖掘他们的所有潜力。他们所使用的激励措施包括:创造一个能激发运动员动机的积极的环境,在每个新的训练阶段,要求运动员向新的成绩提出挑战即提高自己的需要层次;此外,使用目标设置理论来增强运动员的内部驱动力和决心。本文作者认为,这种终身激励的模式很难在国内推行,由于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目前所推行的是一种举国体制,它也许给我们带来了许多辉煌的成绩,但在这些成绩的背后又隐藏着多少的问题呢?在一个运动队中,有许多队员是作为“陪衬”的,运动队的管理者不可能针对每个运动员实施这种终身激励的方式,这种终身激励的模式只能适合少部分运动员。这样以来,对于国内的这种举国体制的竞技体育会带来了许多弊端。有不少的运动员不得不提前结束职业运动生涯,还有些项目对运动员的年龄有一定的要求,如体操、跳水等项目,特别是女孩子在十八九岁就算是一名老队员了,如果之前没有取得成绩的话,很有可能提前退役,而她们退役之后面临的就是踏入社会如何生存的问题?由于这些专业队的运动员很早就接受专项训练,对文化课也不够重视,再者由于平时紧张的专项技术的训练,使得他们本身也没有精力去重视知识的摄取。一旦进入社会,她们又能够承担起什么工作呢?面对这些问题,无不与运动队的管理模式有关,而在管理的过程中,激励因素又起到了核心的作用。
Kowal, J.和Fortier, M.S.在2008年测试内部激励和外部激励模式的关系,这个研究主要是建立在Vallerand's (1997)的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层次论的基础上测试激励模式。这种模式包括有内容激励的变量和过程激励的变量,并且是一个时间延后的设计。有104名高水平的游泳运动员在两个不同的情景下完成了同一份问卷。在第一个时间里,社会学的情景因素(如激励气氛的感知和成功的感知)、过程激励的中介变量(自我的认知,胜任感和相关性)、情景动机和流畅体验这四个因素在完成游泳练习过后立刻进行了测试。一个星期之后,进行了另外一次测试,它是关于内容激励的测试,测试的内容也包括了以上的变量,但其中不包括流畅感。最后通过路径分析的结果得知,在假设的模型中,两者呈显著的相关。本文作者认为,对于运动员的激励,应该是内部激励和外部激励的形式相结合,单纯的外部激励只会让运动员对物质的需求越来越高,这样会让运动员为了追求更大的物质利益而忽视了个人内在认知水平的提高。但如果只依靠内在激励(帮助运动员树立目标、树立榜样、颁发奖章等)这种方式,对不同项目、不同年龄的运动员的激励效果会不一样。我国有些非传统优势的项目,很少有人去关注,政府对它的投入也不多,如果对此类项目运动员多给予外部的激励,根据不同的情形或者运动员的需要来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国内研究的现状分析
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激励的方式、时机、机制、原则、艺术等方面。如俞继英等人对国内竞技体育人才激励的原则与模式进行的研究,分析了国内竞技体育人才激励的特点与不足,并提出了竞技体育人才的满足、动力、协调、平衡等原则。构建了国家、集体、个人利益充分结合;激励与约束紧密结合;长期激励和短期激励紧密结合;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情感激励紧密结合的“五结合”模式,构建起了个人、群体、不同项目之间整体的激励机制,以及激励形式与激励约束相结合的机制。本文作者认为,对于“五结合”的激励模式,表面看来很合理。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许多的问题,如其中的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充分结合这一模式在目前已经出现了相关的问题,如有的运动员获得了世界冠军所得的奖金该如何来分配呢?教练员和运动员到底谁的功劳大呢?对于这种分配不均的情况在国内并不少见。而作为举国体制下培养出来的运动员,当他们取得成绩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更多的回报国家呢?所以,对于激励的模式,应该结合我国的实情构建相应的激励模式。
关于运动队管理中的激励研究有很多,其中研究最多的是关于激励的方式,有物质激励、精神激励两大类,而在这其中,又可以分为奖金激励、奖品激励、目标激励、榜样激励、情感激励、竞争激励,管理人员可以从不同层面对运动员进行有效激励。本文作者认为,对于众多的激励方式而言,似乎更多采用的是一种正面激励的方式,在运动队的管理中还可以适当的使用反面激励来限制和约束运动员的需要。但在使用反面激励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应当是以正面激励为主,以反面激励为辅的原则,如果一味的使用反面激励,将可能引起人的消极情绪反应,如愤怒、沮丧、悔恨等,这些都不利于运动员的发展。还应遵循公正性的原则,假如制定了某一项规定,有的队员因为违反规定而受罚,有的队员却安然无恙,这样的管理将会引起很大的副作用,如偷懒或一些破坏性的行为。无论是正面激励(积极的鼓励和诱导),还是反面激励(消极的惩戒与约束),都是调动运动员的积极性的策略。但正、反面激励使用不当,都有可能转化为去激励因素。
3 研究展望
国外学者Mouratidis, Athanasios等人2008年做了一个实验研究,调查中学生参与体育课和高水平的学生运动员对于激励角色的相关研究;有的研究是以理论为导向的实证研究,如Mageau, G.A.和Vallerand, R.J.等人通过研究运动员和教练员的关系,根据认知和评价理论和需要的模式,提出一种新的激励模式。国内的一些学者,对于运动员激励的研究主要是采用一种调查访问和文献资料法进行研究,主要讨论的是关于运动队激励的机制、原则、依据等问题。本文作者认为,国内目前对于运动队激励问题的研究,大多都是套用管理学中的一些激励理论,而没有根据运动队这个特殊的群体组织,提出一些创新的研究领域。
在国外的一些研究中发现,他们对于激励模式的研究相对较多,从需要激励理论为基础的理论来进行相关的研究,并得到了很好的论证,如他们提出的终身激励的模式就是从个人出发,考虑到不同层次的需要,从而提供不同的激励措施。而国内过多的局限与一些理论的研究,而忽视了实证的研究。在已有的研究中,发现在运动队中主要是采取物质激励的方式,如奖金、房子、汽车等,这样的激励方式使得运动员过分追求这些奢华的东西,而忽视了自己精神方面的追求。只注重重点运动员的激励轻视非重点运动员的激励,还有的只注重正面的激励而忽视了反面激励的作用。对于运动队管理中的激励问题有很多,但这些研究并没有构成一套完整的体系,而且对于激励效果的评价也没有得到有效的论证。国内外的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对于这一主题的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
[1]徐洪兵.谈运动队管理中如何对运动员进行有效激励[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3):84-86.
[2]郭惠平,卢志成.我国优秀运动员奖励政策的实施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2):6-9.
[3]韩春利,孙晋梅.我国奥运争光计划激励机制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1):96-97.
[4]艾斌发,刘成亮.我国优秀运动员激励机制的研究综述[J].宜春学院学报,2007,29 (2):155-157.
[5]HODGE,K., ALLEN, J.B., & SMELLIE, L.Motivation in masters sport: Achievement and social goals[J].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2008,9(2):157-176.
[6]GAGNE, M., RYAN, R.M., & BARGMANN, K.Autonomy support and need satisfaction inthe motivation and well-being of gymnastics[J].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2003,75,372-390.
[7]BILYEU, J. K., & WANN, D. L.An investigation of racial differences in sport fan motivation[J].International Sports Journal,2002,6(2):93-106.
[8]FREDERICK, CM., & RYAN, R.M.Differences in motivation for sport and exercise and their relations with participation and mental health[J].Journal of Sport Behavior, 1993,16,124-126.
[9]BRODKIN, P., & WEISS, M. R.Developmental differences in motivation for participation in competitive swimming[J].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1990,12,248-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