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实际,注重学生数学思想的培养

2014-02-12徐乐乐

考试周刊 2014年10期
关键词:生活实际解决问题数学教学

徐乐乐

摘 要: 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某一个问题的方法很多,教师在学生遇到生活中所熟知的问题时,从数学思想的角度引导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烙饼问题”的课堂实录及课后反思对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数学教学 生活实际 解决问题 优化思想

“烙饼问题”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第112页的内容。本节课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烙饼问题”这一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很容易找到,而且会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而本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优化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谈话导入

师:大家都吃过面饼吗?

生:吃过。

师:你们观察过妈妈烙饼吗?谁能描述一下妈妈是怎样烙饼的?

生:用面粉和水,然后再烙。

师:老师是说把饼做好后烙的过程。

生:妈妈是把饼放在锅里,一面烙好后,翻面,等这面也烙好了,就可以吃了。

师:是的,饼是一面一面烙的。我们的妈妈不但给我们烙饼吃,还给我们做各种各样的好吃的,除此之外,还要操持家务照顾我们,她们很辛苦,我们是不是应该把内心由衷的感谢送给她们呀?

生:是(齐鼓掌)。

设计意图:在此处渗透德育,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体会妈妈平日里的辛劳,使学生懂得感恩,孝顺报答父母。

二、讨论探究

1.创设问题情境,探讨两张饼的烙法。

师:快到中午了,今天中午我们就吃饼吧,但是遇到一点困难需要同学们解决。一口锅一次只能烙两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需要3分钟。如果老师一人想吃两张饼,想一想,怎样烙才能尽快吃上饼?最短需要几分钟?(板书)

师:请同学们齐读题目找出题目中重要的信息和关键词。

生:(齐读题目)

生:重要信息是“一次只能烙两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需要分钟。”关键词是“尽快”、“最短”。(学生边说教师边在题目上用彩色粉笔标记。)

设计意图:四年级学生读题和审题能力还比较差,所以读题时能正确快速地找出已知信息和关键词很重要。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读题和审题习惯。

师:如何才能让老师尽快吃上两张饼,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学具(圆片),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演示一下。(教师巡视)

生:(讨论并很快得出结论)两张一起烙,烙好一面,再烙另一面,一共要6分钟。

2.创设“烙三张饼所需最短时间”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讨交流。

师:你们解决得非常好。但是接下来还有一个问题需要你们解决,你们有信心解决好吗?

生:有。(齐答)

师:爸爸、妈妈和你每人要吃一张饼,怎样烙才能尽快吃上饼?最短需要几分钟?(板书)

师:用你们的学具,充分发挥你们的团队力量,相信你们会以最佳的方法解决。

生:(讨论)

师:请小组说说你们的烙法。

生:先两张饼一起烙,一面一面烙好后,再烙最后一张,共要12分钟。

师:你们的方法很好,但我还想听听其他不同的答案。

生:把每一张饼都平均分成两份,3张饼共6份,每3份烙一锅,一面一面地烙,烙好后再烙另一锅,共12分钟。

师:方法很新颖,而且用到了平均分知识,本来一次可以烙两张饼的锅,现在只烙一张饼,和三个半张饼,这里可能就浪费了时间。一张饼反正面分别要烙3分钟,怎样安排才能每次才能每次都是烙的2张饼呢?再讨论一下。

生:我们小组讨论出来了,先两张饼一起烙,烙好一面后,把一张饼翻面,另一张拿出去,再拿第三张饼进来一起烙,然后,把两面都烙好的饼拿出去,把刚才那出去的那张饼没烙的面放到锅里,这张翻面,等烙好后就可以了。

师:(吃惊状)你们太聪明了,竟然用9分钟就把饼烙好了!你们愿意派个代表上来给同学们演示一下吗?

生:好(上台演示)。

师:同学们都清楚他们的烙法了吗?请和老师一起烙一下这3张饼。(教师用教具圆片和学生一起烙。)

师:下面我们试着用图表表示一下。

设计意图:张饼的烙法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必须让学生明确并掌握张饼的烙法,所以我通过让学生操作和填表等不同的形式加强记忆。

师:用这种方法时,锅里始终都有两张饼,这样没有浪费空间,也就最省时间。我们给这种烙饼方法起个名字吧。(快速烙饼法)

生:老师,我还有一种烙法也用分钟。先把两张饼重合,用第三张饼和它们一起烙,一面烙好后,翻面,烙好后,把第三张饼拿出来,把刚才重合的两张饼分开,最后一起烙它们重合的一面。

师:老师喜欢不同,不同才有精彩,你的想法非常精彩。

生:(齐鼓掌)

3.探讨多张饼的烙法与所用最少时间,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师:那4张饼,最少要用多少时间?2张呢?6张呢?7张呢?23张呢?n张呢?

生:(再次讨论)

生:4张饼,2张2张烙,共用12分鐘。

生:4张饼,2张2张烙,烙好后再烙最后一张,共用15分钟。

生:不对,应该先烙2张,剩下的3张饼按刚才的3张饼的快速烙饼法烙,共用15分钟。

师:要想时间最短,必须让锅底铺满饼才行。对于5张饼的烙法,要想尽快吃上饼,应先烙2张饼,剩下的3张饼的快速烙饼法烙,其他问题你们是怎样解决的?

生:6张饼,2张2张地烙,共用18分钟。

生:7张饼要先2张2张地烙,剩下3张饼的快速烙饼法烙,共用21分钟。

师:看板书,发现什么规律了吗?

生:我发现了:每增加一张饼就增加分钟。所以张饼共用分钟。

师:太聪明了,回答得很精彩,对不对?

生:对。(齐鼓掌)

师:那谁能很快说出烙张饼最短时间是多少?

生:3×23=69(分钟),所以烙23张饼最短时间用69分钟。

师:现在我们总结一下,对于一次最多烙2面的情况,文字公式可以写为:(板书)

烙一面所用的时间×饼的个数=所需最少的时间(饼的个数>1)

师:仔细观察烙饼的张数不同烙饼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学生在充分交流探讨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如果要烙的饼的张数是双数,2张2张地烙就可以了,如果要烙的饼的张数是单数,可以先2张2张地烙,最后张用快速烙饼法最节省时间。

三、巩固练习

师:请同学们填写下面各空,并说出算法。

1.妈妈烙饼,每次只能烙2个,烙一面要2分钟,烙5个饼至少要(?摇?摇)分钟。

生:10分钟,因为每次最多烙2个,所以用烙一面的2分钟乘以烙饼的个数5个等于10分钟。

2.妈妈用平底锅煎鸡蛋,每次只能煎2个,煎熟一个要4分钟(煎好一面要2分钟),煎好3个鸡蛋至少要用(?摇?摇)分钟。

生:12分钟,用4乘以3。

生:应该用6分钟,用煎一面的2分钟乘以鸡蛋的个数3个。

四、拓展提高

师:对于每次最多只能烙两张饼的情况,我们已经掌握了。下面我们看一下,每次最多烙3张饼的情况。

小红带了3个同学到家里来玩,小红和同学们都想一张吃妈妈烙的饼,每次只能烙3张饼,两面都烙,每面需要2分钟,共需多长时间,才能让孩子们尽快吃到饼呢?

师:必须怎样烙?才能使等的时间最短,尽快吃上饼呢?

生:根据之前的学习,我们知道要想用时最少,必须让锅底铺满饼,也就是每次都烙面。

师:那现在应烙几张饼?有几面呢?

生:3+1=4(张),2×4=8(面)。

师:每次都烙3面,那8面要烙几次呢?

生:8÷3=2(次)……2面,2+1=3(次)。

师:最短时间是多少?

生:烙一面的时间分钟乘以烙的次数等于分钟。

五、教后反思

“烙饼问题”是一节渗透统筹优化思想的数学课,它通过简单的优化问题渗透简单的优化思想。除了要教给学生知识外,还要给学生留下点什么?“饼”如何烙最优及其中蕴含的规律固然重要,但这只是知识技能的范畴,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蕴含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这些才是对学生持续发展、终生发展最重要的东西。因此本节课立足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创设问题情境,根据新课程标准,让学生借助学具操作,经历探索“烙饼”中数学知识的过程,逐步掌握烙饼的最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初步体会数学方法的应用价值,初步体会优化思想。

“烙饼”本来就来源于生活,但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关于烙饼并无过多生活经验,大多数学生都局限于一张一张地烙。在教学中以“烙饼”为主线,并设定条件“一口锅一次只能烙两张饼,两面都要烙”。围绕“怎样烙才能尽快吃上饼?最短需要几分钟?”展开教学,因为烙一张饼无研究的实际意义,所以教学中设计了“烙2张饼,3张饼,4张饼,5张饼,6张饼,7张饼,23张饼,以及n张饼”的探究过程,并以张饼的烙法作为教学的突破点。同时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平台,学生利用学具用卡纸做的饼演示烙饼过程和计算时间。教学效果不错,精彩不断,学生想法新颖,出现了“把每一张饼都平均分成两份”、“先把两张饼重合,用第三张饼和它们一起烙”的创新方法。本节课的重点放到了张饼的烙法上,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借助学具演示计算。然后通过交流讨论,教师适当引导,使学生逐步认识到“要想时间最短,必须让锅底铺满饼才行”。3张饼的烙法突破了,在后面的探究中,学生自然会认识到“如果要烙的饼的张数是双数,2张2张地烙就可以了;如果要烙的饼的张数是单数,可以先烙第一张和第二张饼的正面,再烙第一张饼的反面和第三张饼的正面,再烙第二张饼和第三张饼的反面,剩下的饼再2张2张地烙。”最后通过设计拓展提高,一次烙3张饼,拓展学生思维,是对“怎样烙饼时间最短的原则:锅底必须铺满饼”的提高应用。整节课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主要渗透了以下教学理念。

1.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怎样烙,才能尽快吃上饼?”从情景材料看是一个生活问题,但从数学的角度看,是一个经典的数学问题,里面包含了丰富的数学思想与方法——优化思想。用学生易于理解的生活实例组织教学,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有密切联系的,数学源于生活,但数学不完全是生活,数学要高于生活。这里的生活实例是一个原型,目的是建模,体会数学思想与方法。

2.解放学生的手,让学生操作实践。

由于烙饼问题所要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比较抽象,因此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合作、学生动手操作想一想、说一说、摆一摆的过程,让学生真正动眼、动手、动脑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学生利用手中的小圆片代替饼,经历了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建构数学模型的过程。

3.注重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教学中立足学生的“数学现实”,先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积淀。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猜想、交流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思维能力。特别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動手操作,给予足够时间,之后进行小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这样学生既有了独立思考的时间,又通过交流汲取了集体智慧。学生通过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以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吴正宪,王彦伟,韩玉娟编著.吴正宪给小学数学教师的建议[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7.

猜你喜欢

生活实际解决问题数学教学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
新时代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深究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激发兴趣, 成就精彩小学数学课堂
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