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德育之根本:指导学生学会自我修行

2014-02-12何玉海刘淑敏

关键词:言行道德意识

何玉海, 刘淑敏

学校德育是“教育工作者根据学生身心不断发展的需要和一定社会的要求,在充分尊重人的本质和教育本质的前提下,采取言传、身教等多种方法,通过课程教学、实践活动、生活交往、管理工作以及环境养育等途径,为学生提供一种持续改进的教育服务,以帮助学习者生成和发展良好的综合道德素质的一种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活动和过程。”[1]简言之,学校德育就是教师运用一定的德育方法,指导与帮助学习者学会自我教育的方法。鲁洁教授认为,“道德教育就是要帮助人用道德作为参照点来确定生活的方向和道路,使人能够生活得‘更像一个人’。”[2]“能够生活得更像一个人”就是要学会自我修行。自我修行,即学生自己对自己的思想、道德、行为所进行转化和调控,以不断生成和发展良好的综合道德素质的活动和过程。自觉是自我修行的基础,自理是自我修行的基本特征。笔者认为,学校德育就是指导学生学会自我修行的活动与过程。

一、学会自我修养

自我修养法,是指学生自己通过一定的途径,采取一定的措施对自己予以调控来达到修心养性之目的,以促进良好的综合道德素质生成和发展的一种自我教育方法。自我修养主要是品格的修养、生命意识的修养、生态意识修养。

品格修养,是学生自我修心养性的一种方法。自古以来我国就十分重视自我修养和品格的养成,如我国古代孔子很早就提出了“好学善思,学思结合”、“慎言笃行,知行并进”的修养主张。孔子主张在“言”、“行”、“心”这三个方面修练内功,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我国古代提倡的“反省自律,改过迁善”以及“立志有恒,积善成德”等的修行主张,都是我们今天该好好借鉴的。“品格是体现了一定道德规范(如核心价值和美德),包含了认知、情感和意志成分的道德习惯。”因此,学生要增强品格修养的自觉性。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包括方方面面,在学校德育过程中,“教师要转变角色意识,从真理的‘权威’、道德的‘法官’中走出来,把自己当作一名倾听者、思想者、求知者、对话者。”[3]要充分利用各种途径,指导好学生的自我教育,帮助他们养成自我修身的良好习惯,以促进其良好道德品格的形成。

生命意识修养,是学生珍视生命、热爱生命和大仁、大爱意识养成的一种方法。一方面,尊重生命,才能做到大仁大爱。现代生活中,漠视生存尊严的行为和“习惯”,尤其是对生命权利的“无意识”和暴力现象,不仅破坏社会的“生存生态”,更令人忧虑的是这种以自我为中心、无视他人权益、视生命为儿戏的行为,会影响人们对待生命的态度,形成残忍、麻木、冷漠等心理特征。因此,社会呼唤菩萨心肠和大慈大悲的生命意识。另一方面,现代教育也需要生命意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认识生命的尊严、理解生命的价值,学会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体验生命的一种生命情怀。作为学校教育,教师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视为“学习者”,这实际上就是对学生个体生命价值的最大尊重,对学生生命意识养成的最好指导。

生态意识修养,是学生生态意识养成的一种方法。生态意识是指人们为谋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形成的一套思想观念,其主要内容包括生态保护意识、能源节约意识、消费简约意识、亲近自然意识、环境优化意识等。也就是说,生态意识是根据社会和自然相互关系,合理地解决社会和自然关系问题所反映出的观点、感情和理论的总和。它是在人们对自然环境整体规律性认识,以及保持自然状态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学校德育而言,教师要指导与帮助学生树立“天人合一”的思想,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同时要有环境忧患意识;要从我做起,保护生态、节约能源、简约消费、亲近自然、保护环境等;要到大自然中去,自觉做一个保护生态的使者。指导并帮助学生自觉养成生态意识,这是教师职业的要求,又是德育根本体现。

二、学会自我反省

自我反省法,是指学生自己对自己持有的某种思想、实践了的言行等的反思,以促进良好的综合道德素质生成和发展的一种自我教育方法。自我反省,是十分重要的自我教育方法,有了不断的自我反省,才会有不断的进步。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克己”、“内自省”、“内自讼”的主张;孟子的“自得”主张;曾参提出的“吾日三省吾身”;朱熹提倡的“省察”等,近代教育家杨贤江主张的“自动”、“自学”以及陶行知的自我教育主张等等,都强调了自我教育的重要性。自我反省法一般要经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改进三个阶段。

自我认识,是学生对自己持有的某种思想、实践了的言行等的对与错、妥与不妥以及优点与缺点的理性判断。自我认识,也是自我评价,是自我教育的前提。因此,教师要指导与帮助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径地认识和剖析自己。这一阶段只有做到客观、公正、一分为二、换位思考,才能获得理性的、正确的认识。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路子对了,方能看到本质。

自我体验,是学生对自己的思想、言论、行为进行价值判断时产生的道德情感,是伴随着自我道德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只有当道德认识渗透着深厚的情感因素时,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才会更深刻,行动起来才会更坚决。在学生的自我体验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品德践行中,正确审视道德情感,并通过提高道德认识,升华其道德情感。要通过审美和创设情景使学生获得直接的情感体验,也要引导学生体验错误行事后果的痛苦和克服缺点、取得成绩的愉悦。

自我改进,是学生对自己的思想、言行等的对与错、妥当与否以及优点与缺点有了正确评价并产生了一定的情感体验后,修正思想、言行的过程。我们说,自我认识是前提,自我体验是关键,而自我改进则为目的。自我改进,改进措施是关键。要按照威廉·爱德华·戴明(Deming, W. Edwards)的PDCA模式(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又称“戴明环”进行,方能奏效。

三、学会自我锻炼

自我锻炼法,是指学生通过参加道德生活实践活动,使其思想、言行等接受现实道德生活的检验并得到锻炼的一种自我教育方法。学生的自我锻炼,实际上就是学生自己的德育实践生活。一方面,学生在道德生活实践中,其道德观念、道德认识、道德准则、道德行为等必然要表现出来,与之适应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也会表现得淋漓尽致;社会也会对其思想、言行等表明态度;学生自身也会得到最好的历练。另一方面,学生的自我教育水平,也要通过其思想和言行举止表现出来并得到检验。也就是说,学生的自我教育是在实践中进行的并在实践的锻炼中完成。自我锻炼法分为两种形式:一是自觉锻炼法,一是不自觉锻炼法。

自觉锻炼法,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品德实践;而不自觉锻炼法则是平时的一种生活形式,是一种无意的行为。自觉德育实践要做好计划。不管是采用自觉锻炼方法,还是不自觉锻炼方法,都要认真总结经验与教训,以便不断修正自己的思想和言行,从而生成和发展良好的品格。采用自我锻炼法,评价十分重要。既要重视社会的评价,又要重视自我评价。品味别人评价、做好自我评价,都是自我修养的实践活动和过程。

在学生的自我锻炼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课程学习途径、学校实践活动途径、学校日常生活途径、学校管理活动途径等,不失时机地对学生予以指导。

四、学会自我约束

自我约束法, 是指学生根据一定的道德准则,有意识地调控自己的思想、言行等使其尽量符合道德规范的要求的一种自我教育方法。自我约束,实际上是指学生积极主动地改造自己主观世界的实践活动。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指出,“生成来源于历史的积聚和自身不断重复努力。人的生成似乎是于不知不觉的无意识之中达到的,但这无意识曾是在困境中以清醒意识从事某事的结果。”[4]这就是说,人良好的道德素质的生成似乎是于不知不觉的无意识之中达到的,“但这无意识曾是在困境中以清醒意识从事某事的结果”,是自我约束的结果。自我约束一般由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自我改进三个阶段构成。

自我评价是学生根据一定的道德准则,对自己的思想、言行等的符合性的判断和评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内心世界,始终有一个魂一样的东西在牵动着,这就是道德观念和道德准则。学生会把道德观念和道德准则作为一个标准,不时地来衡量自己的思想与言行,如果说自我认识是学生良好道德生成与发展的序幕的话,那么自我评价则是学生某种良好道德生成活动的发生。

自我控制是指学生在自我评价和自我体验的基础上,自觉地掌握和支配自己的情感和行为的活动和过程。自我控制,是学生的道德意志锤炼的过程,也是内心世界矛盾斗争的过程。可以说,自我控制是学生某种良好道德生成活动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飞速发展,学校德育面临着各种新的问题和挑战。网络社会、现代传媒、全球化、现代化、价值多元和社会问题等成为当前德育发展不得不面对的新问题。”[5]面对新的情况和社会现实,学生可能会迷惘、困惑,这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强化其良好的道德行为。

持续改进,是学生对自己的思想、言行等予以不断修正的活动与过程。从学生良好道德生成与发展的轨迹来看,学生自我认识是道德活动的序幕,自我评价是道德活动的发生,而持续改进则是学生良好道德生成的高潮和尾声。说持续改进则是学生良好道德生成的高潮,是因为在学生的自我教育活动中,改进才是德育活动的最终目的;说持续改进是学生良好道德生成的尾声,是因为在德育过程中,一个德育活动的结束,恰恰是下一个德育活动的开始,上一个道德活动进入尾声了,实际上也就意味着新的德育活动的开始,当然了,迟早还要再进入下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指导学生学会“持续改进”是学校德育活动的永恒目标。

五、学会自我奖惩

自我奖惩法,是指学生根据一定的道德准则,对自己的思想、言行等的符合性判断和评估后,产生一种满意性或非满足性情感体验,并据此给于自己一定的奖赏或惩戒的活动过程。自我奖惩是自我体验后,对自己所采取的一种态度和措施。“伴随着自我道德认识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是学生对自己思想、言论、行为作价值判断时产生的道德情感。”[6]学生自我奖赏也分为物质性的和精神性的;同理,自我惩戒也分为物质性的和精神性的两种。当学生对自己的道德行为产生满意的情感体验时,即对自己的思想、言行等的符合性判断和评估后感到满意时,学生往往要奖赏自己。如,长长地出一口气,放松一下身体,出去唱一唱卡拉OK,大吃一顿,给自己买一件新衣服等等。当学生对自己的道德行为产生不满意的情感体验时,即对自己的思想、言行等的符合性判断和评估后感到不满意时,学生往往要惩罚自己。如,捶胸顿足或击打自己,悔恨得不吃饭,痛哭一场,摔碎自己心爱的东西等等。

学生自我奖赏是对自己较为突出的优秀品德的肯定性评价,是一种正强化。而自我惩罚是一种负强化,学生对自己的道德言行不满意时,会引起不愉快甚至痛苦的情绪体验,从而产生内疚、悔恨心理,会促使其吸取经验教训、痛改前非或亡羊补牢。自我奖赏和惩罚,正是良好的道德品质的生成和发展的活动和过程。因此,教师要及时指导。实践证明,学生的自我奖赏和惩罚往往都容易走向极端,甚至误入歧途。一方面,乐极生悲的、忘乎所以以及由于自我奖赏过度反而又违背道义的现象司空见惯;另一方面,近几年来,由于自我惩罚过度,自残的现象,甚至自杀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可见,教师的适时疏导和关心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何玉海.服务德育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1.

[2] 鲁洁.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引导生活的建构[J].教育研究,2010(6).

[3] 杜时忠.论德育走向[J].教育研究,2012(2).

[4] 王承绪,赵祥麟.西方现代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 班建武.“十一五”期间德育学科发展的回顾与总结[J].教育科学研究,2011(7).

[6] 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言行道德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语录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漫画论语(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