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发展观与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2014-02-12王献玲

关键词:农村教师师资教师队伍

王献玲

现今,我国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而尤以师资为甚。这种状况不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所以,如何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是当前我国教育事业的首要任务。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解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和问题的基本原则,也为我们推进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我国农村教师队伍的弱势及其原因

教师是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教师的质量决定着教育的质量。近些年来,尽管我们在均衡城乡教育资源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出于种种原因,农村义务教育师资力量依然赶不上城市,农村教师与城市教师相比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2012年10月26日《人民日报》刊文指出:“必须看到,我国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还亟待进一步提高,区域、城乡、学校之间教师资源配置还不平衡,中西部农村教师队伍相对薄弱,教师结构不尽合理,管理体制机制有待完善。”[1]2013年6月,国家教育督导检查组对浙江省35个县(市、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检查作出反馈意见,在充分肯定成绩后也同样指出:“教师资源均衡配置仍需进一步加强。在个别农村地区,教师数量相对紧张、结构不尽合理的问题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特别是体音美教师的短缺问题尚未彻底解决。”[2]前不久,湖南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展开了一次“百校千师万生”大调查,发现了不少问题,有委员讲道:“从结构上来看,随着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的提高,城乡义务教育的差距不是缩小了,而是扩大了。”[3]

我国农村教师水平落后于城市教师,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村条件艰苦,教师们大都心存去念,一有机会就会向城镇流动。其次是实行“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某些县域经济欠发达,财政压力沉重,为减少开支不得不使用一些代课教师去顶岗。再者就是农村学校经费拮据,教师参加培训的机会少,业务能力提升渠道不畅。所有这些因素都限制了农村教师整体水平的提升,导致了城乡师资差距的产生。

中国是传统农业大国,人口多居农村,教育的重点在农村。“我国有1 205万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其中农村教师占80%。”[4]提高农村教师的水平已成为一个事关教育全局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勉力而为。

二、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第一要务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其内涵就在于发展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先决条件,没有发展,任何事业、任何工作都将无从谈起。我国经济社会要前进,教育要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高瞻全局,抓住主要矛盾,把农村教师发展作为教育事业的第一要务。

(一) 树立农村教师优先发展的理念

基础教育推行“免费制”以来,农村学生“上学难”的问题已基本解决,随之而来的是广大农民对“上好学”的更高需求。而农业又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办好农村基础教育,普遍提高农民素质,对改善我国“三农”问题具有非凡的意义。

诚如温家宝2011年8月在全国农村教师大会上所言:“如果不把农村教育办好,不努力提高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那么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改变‘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状况,就是一句空话。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村教育直接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目标的实现。”[5]就是说,提供给百姓满意的教育、提高农村人力资源水准、提升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后劲,无不要求快速发展农村教育。由此可见,加快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不仅关系教育发展,而且关系民生,关系和谐社会的建立,关系中华民族现代化宏伟事业的实现。

所以,各级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务必要树立农村教师优先发展的理念,充分认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教育事业发展中,要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而在教师教育的发展中,要把农村中小学教师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也就是说,要切实把农村教师发展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优先考虑,优先安排,优先落实。

(二)加强宣传教育

把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做为我国教育事业第一要务来抓,需要全社会的理解和响应,要通过大众传媒、深入的思想工作、示范效应等形式进行宣传和教育,以此提高全民对农村教师建设的意义的认识,使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要务深入人心。只有社会全体成员了解、理解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价值所在,才会积极配合,推动和支持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在宣传教育中要注重于政府决策部门和教育管理部门,经验告诉我们,许多计划的成功和失败经常取决于计划执行者的责任心和技巧,所以要加大宣传影响,促使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在对待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上不偏离方向,不“走形式”,做到真抓实干见成效。

三、以人为本,重在关怀,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抓手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为我们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找到了金钥匙。农村教师整体素质不及城市教师,根本原因就在于农村教师待遇低、工作条件差,教师队伍不稳定、师资流失严重。因此,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是要留住人。2012年11月26日《人民日报》发文指出:“在一些教育界专家看来,解决农村教育问题,就需要吸引更多优秀的教师留下来。”“通过职称晋升和绩效工资倾斜等办法,让农村教师留得住,优秀教师下得去。”[6]把人留下来,主要是留住人心,这就需要恪守以人为本的信念,把关心教师生活、关心教师成长作为农村中小学师资建设的核心工作来抓。

(一) 提高物质待遇

关心教师生活,主要的是提高教师的物质待遇,应大幅度地改善农村教师的生活条件,甚至可以实行农村教师工资高于城市教师的差别待遇政策,在这方面,世界上不少国家为我们做出了示范。比如,俄罗斯为了鼓励教师到农村任教,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一直比城市教师高25%。在美国,为了使农村教师职业更具吸引力,各州都普遍提高了农村教师的工资起点,建立中小学教师职称晋升制度,使中小学高级教师都能获得大学教授一样的报酬。印尼制订了农村教师晋升的专门规定,并为参与农村学校活动的教师给予额外补贴。菲律宾则实施艰苦工作津贴制以鼓励农村教师,农村教师除享有基本工资之外,还享有各种福利补贴。[7]

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农村教师的物质待遇,重在行动,解决教师们的实际困难。比如向农村教师提供特殊补助、子女上学优待、住房公积金和购房贷款优惠等等。

(二)关怀精神生活

影响人工作、生活的因素除了物质条件外,更重要的是精神境况。农村教师艰苦的工作环境、过重的生活负担与较低的职业幸福感,都会导致他们精神上的苦闷,而无心去关心教学工作。因此,对农村教师除了关心他们的物质生活之外,还要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要施以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显现的是精神意义上的激励,有助于教师树立坚定的教育信念,激发进取精神,有助于促进教师人格发展,有助于教师获得职业幸福体验,增强他们自我发展的意识。实施人文关怀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要体现在具体制度上,比如在学校的组织管理、教师的评估考核、教师的发展规划等方面,要让教师积极参与,让教师得到实惠,让教师找到归属,以此提高教师的自尊和地位。

(三)增强业务能力

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加强教师专业化程度,这是对农村教师的工作地位的关怀,也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增强教师业务能力,主要途径是进行教师培训,各级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要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要拨足经费,创造条件,为教师们提供一切必要的、适时的培训。开展培训要注重农村教师的实际需求,以教师们的“需要为中心”,关注教师个体发展。教师培训要坚持均衡性,县乡之间、学校之间、学科之间要统筹兼顾,特别是对薄弱学校、薄弱学科要适当倾斜。总之,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农村教师培训就要做到在培训机会上称心、培训生活上爽心、培训内容上合心、培训期间离职学习安心。

四、全面协调,加大投入,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保障

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一要求对我们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众所周知,我国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不足,是农村教师福利待遇低、工作条件艰苦、业务水平难以提高的直接原因。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要遵循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全面协调,拓宽渠道,加大经费投入。

(一)各级政府共同负责,合理分担

各级政府应根据有关政策,全面推进,上下协调,合理划分财权和事权,明确各级政府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责任。对于中央政府来说,其职责主要是通过宏观调控,更多地关注弱势群体,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平衡省际教育差距。对于省级政府而言,主要是制定省内学校的支出标准,并为此提供财力支持,确保所有学校都能依照这个标准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以此平衡省域内各地学校、尤其是城乡学校间的教育支出。对于县、乡政府来说,主要负责基础教育资金的支付和统筹,重点是加强农村学校投入。各级政府要明确义务教育投入占财政支出比例的下限,其中中央财政应承担主要份额。

(二)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助学

全面协调,扩大投入,客观上要求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不能只政府一家唱“独角戏”。可以考虑通过政策引导与制度保障来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面向农村捐资助学;可以尝试通过教育银行、教育储蓄、教育基金等金融手段为农村教育融资。另外要逐步取消基础教育领域的投资限制,鼓励内资外资到农村兴办基础教育。

(三)三级教育经费分配要凸显义务教育的公益性

全面协调,要求在教育经费的三级分配中,确定合理比例,纠正长期以来重高等教育、轻基础教育的态势,保证国家对义务教育的投入要高于对非义务教育的投入,以使其符合社会公益性程度。

五、统筹兼顾,促进城乡教师交流,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方法

科学发展观“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我国农村中小学校师资力量落后,是比较而言,是城乡教育资源缺乏统筹、不能兼顾的具体反映。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城乡师资力量实施统筹兼顾,促进彼此交流,弥合差距,这是加快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方法。

(一)深化城乡教师交流制度

首先,要健全城乡“校对校”教师双向交流制度。实施县域内城乡“校对校”教师双向交流,这是目前较为普遍的做法,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因势利导,总结经验,健全制度,深化这一模式。要把教师流动纳入正常发展规划中,制订详尽的交流计划,对流动教师的年龄结构、能力水平、任教学科分布、交流年限等因素都要统筹安排,保证流动工作持续、稳定、有效。其次,实施教师轮岗,建立城镇优质学校与农村薄弱学校“结对帮扶”制度。如以市、县为单位成立中小学师资交流中心或教师资源库,实施“名师共享制度”,按照一定的比例和年限在校际间相互轮岗,以强带弱,提升落后农村的师资力量。第三,要打破中小学教师资源的地区条块分割,实现全国范围内的教师资源共享。比如,东部地区省份通过教师交流,对口支援中西部地区省份,每年东部省份可按一定名额派遣骨干教师到中西部贫困学校任教,以补充中西部农村贫困学校的师资力量。

(二)制定城乡教师交流的激励政策

为推动城乡师资统筹兼顾,促进教师积极交流,要实施激励措施,建立优秀教师向农村流动的利益补偿制度,鼓励城市教师向农村学校流动。如对从城镇到农村学校轮岗的教师,在物质待遇上可以有所补偿,在评选荣誉称号上可以有所侧重,在同等条件下评聘教师职务上可以优先考虑,等等。

(三) 建立城乡教师流动的考核制度

为了保证城乡统筹兼顾的实效性,防止教师交流制度走形式或者只是为了方便评职称搞投机,需要建立完善的教师交流考核制度,对交流教师的工作业绩、工作表现进行考核。考核要重视流动的过程性,只有符合标准并创造出业绩的教师才能享受相关的优惠政策,对于不符合考评标准、没有认真履行职责的教师要酌情减少优惠,严重者还要进行处罚。

统筹兼顾,推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要不拘一格,广开师资来源,如农村教师“特岗”计划、招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服务支援农村教育事业等等,这些都是被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举措,应积极予以推广。

参考文献:

[1] 郑志文.跨越式发展 向教育强国迈进——论十六大以来中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N].人民日报,2012-10-26.

[2] 教育部新闻发布.国家教育督导检查组对浙江省35个县(市、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检查反馈意见[EB/OL].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987/201307,2013-07-30.

[3] 姚学文.部分农村义务教育条件差经费缺 城乡差距扩大[N].湖南日报,2013-08-07.

[4]十八大新闻中心.“中国的教育公平”网络访谈侧记[N].光明日报,2012-11-14.

[5] 温家宝.一定要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EB/OL].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6/201109/124042.html,2011-08-28.

[6] 教育部.多地盲目撤点并校 致学生上学远负担大[N].人民日报,2012-11-26.

[7] 郝俊杰,董珍.国外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经验及启示[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猜你喜欢

农村教师师资教师队伍
扎实推进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农村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
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提高农村教师待遇需要共同努力
北京印刷学院新媒体学院师资介绍
第二节 2015年法学专任教师师资情况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
“假”师资培训之平台,析专业发展之成效——论参与体育师资培训的体会与思考
教育部扩大实施“特岗计划”创新教师队伍补充机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