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公共图书馆消除数据不平等的路径选择
2014-02-12韩炜
韩 炜
0 引言
大数据(Big Data)正掀起信息技术的新浪潮。卡斯特指出,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社会革命正在加速重造社会的物质基础,并普遍渗透到人类活动的全部领域,带来技术、社会和历史的变迁[1]。大数据将加速和深化这一变迁,开启新的时代转型。近年来,学术界就信息技术接入和使用的不平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大数据时代的信息不平等有何表现?如何消除?这值得深思。公共图书馆消除信息不平等的实践贯穿于整个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历史。爱德华兹在《图书馆纪要》中主张“公共图书馆应排除社会上的阶级观念,不论资本家或市民都可自由利用”[2];阮冈纳赞在《图书馆学五法则》提出“第二法则的革命口号则是书是供所有人使用的”,这些都是公共图书馆维护信息(知识)公平的历史见证。美国图书馆协会(ALA)的信息技术政策办公室(OITP)将“提升图书馆作为消除数字鸿沟的关键性机构的地位”作为使命,声称“图书馆作为信息‘富有’与信息‘贫困’之间的桥梁的工作已超过100 年”[3]。笔者相信,在大数据时代,公共图书馆通过积极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管理与服务升级,可以为消除新环境下的信息不平等做出贡献。基于此,笔者在梳理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尝试将大数据时代的信息不平等界定为数据不平等,并给出详细的解读,探索大数据时代公共图书馆消除数据不平等的实现路径。
1 理论背景与文献评述
1.1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
1.1.1 大数据界说
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的催生下,各种终端设备产生了惊人的数据量,大数据时代翩然而至。2012 年12 月国际数据公司(IDC)发布的第六次《数字宇宙研究报告》称,2012年人类所产生的数据量为2.8ZB(1ZB=1 万亿GB),并预测到2020 年全球将拥有40ZB 的数据量[4];而2010 年纸质《大英百科全书》的内容数据化后还不足4G。麦肯锡研究报告将数据作为一种生产资料,认为大数据是下一个创新、竞争、生产力提高的前沿[5]。世界经济论坛(WEF)认定大数据是与石油比肩的新财富源泉[6]。
目前业界关于“大数据”还没有标准的定义,通常认为它是一种海量、形式多样化的非结构化数据。大数据通常与Hadoop、NoSQL、数据分析与挖掘、数据仓库、商业智能以及开源云计算等诸多热点话题联系在一起。维基百科将其定义为:“大数据又称海量资料,是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透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7]。IBM 和IDC 的界定较有代表性,两者共同认为大数据满足“4V”,具有大量化(Volume)、多样化(Variety)和快速化(Velocity)的特征;IBM 认定的第四个“V”是真实性(veracity)[8];而IDC 认为第四个“V”是价值高(value)。NetApp 认为大数据包括“ABC”三大要素:分析(Analytic)、带宽(Bandwidth)和内容(Content)[9]。不管采用何种定义,大数据必将颠覆传统的数据管理方式,在数据来源、处理方式和思维等方面都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1.1.2 大数据开启新的时代在大数据时代,商业系统、知识体系和公共管理方式都可能发生变革。在Twitter 上抓取用户情绪波动预测股市涨跌、亚马逊根据用户的类似查询来进行产品推荐、“谷歌流感趋势”预警系统等都是基于大数据技术应用的牛刀小试。计算机图灵奖得主Jim Gray 提出科学研究的第四范式——以协同化、网络化与数据驱动为其主要特征的数据密集型科学研究,数据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前所未有[10]。2012 年3 月美国联邦政府宣布启动“大数据发展研究计划”,并将大数据定位为与信息高速公路、云计算同等重要的国家战略。联合国推出的“全球脉动”(Global Pulse)项目旨在通过对社交网站和文本信息中的数据进行“情绪分析”,帮助某个既定地区预测失业率、支出消减或疾病爆发等[11]。舍恩伯格认为,大数据重塑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标志着“信息社会”终于名副其实[12]。大数据时代正在呼唤下一波社会化的浪潮:一个更加开放的社会,一个权力更分散的社会,一个网状的大社会[13],它标志着人类社会从知识时代向智能时代迈进。
1.1.3 大数据给图书馆管理和服务带来深刻变革图书馆历来是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领域,大数据的特性将决定图书馆在大数据业务和整个大数据生态系统中收集、分析、管理、存储及分配数据的方式。哈佛大学图书馆将大数据引入服务,并准备将图书大数据公之于众[14]。名为OverDrive 的图书公司将该公司长期以来同各类图书馆合作中获得的电子书和数字有声书的流通状况、读者的图书需求状况、图书馆网站访问的拥堵状况和人口统计学等信息提供给合作者开放存取[15]。中国国家图书馆正在进行面向全面数字化的一期维修改造,致力于打造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图书馆[16]。Auckland[17]、Corral[18]等对图书馆员在大数据环境下的角色和所需专业技能作了调查和设想,认为图书馆可以在大数据时代中承担起数据管理者的职责,同时通过细分这些技能并经过实证分析,认为绝大多数图书馆员并不具备数据科学家必备的素质结构,需要加以改进。韩翠峰[19-20]、杨海燕[21]认为,大数据将成为图书馆的核心资产。通过大量的非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去寻找隐藏在数据背后的世界,进而为图书馆服务的模式、未来发展趋势提供分析与预测将成为大数据时代图书馆的一大服务内容。樊伟红等[22]提出,大数据可能给图书馆带来以下变革:建立各类知识服务及业务建设的风险模型、新型知识服务引擎、网络化信息资源智能组合方式,用户流失分析及价值分析、预测资源故障、智能辅助决策等。张文彦等[23]提出,大数据在图书馆事业中的应用可能产生诸多问题,比如技术的成熟度、认知态度、对私隐信息能否继续有效施行保密、专业人才和信息鸿沟等。侯经川、方静怡[24]发现,数据引证在大数据时代来临以及数据密集型范式兴起的背景下,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与重要性,催生了知识计量学这一新学科。
1.2 信息不平等的主要研究视角
有关信息不平等和信息贫困现象的发生、根源和解决方案,有两种代表性的研究视角。
1.2.1 关于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s)的研究
关于数字鸿沟的研究可分为四代,四代研究渐次将拥有者和缺乏者在接入信息通讯技术(ICT)的差异,ICT 素养、培训、利用水平的差异,ICT 接入和利用活动之外的信息资源和知识的差异,社会分化、社会排斥等内容纳入研究视野,内容不断深化[25]。Norris 认为数字鸿沟是一种包含全球鸿沟、社会鸿沟、民主鸿沟三方面典型特征的现象[26]。胡鞍钢、周绍杰认为,数字鸿沟的本质是以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信息通讯技术在普及和应用方面的不平衡现象,这种不平衡体现在不同的国家(地区)和人群之间[27]。薛伟贤、刘骏则提出,数字鸿沟只是一个信息技术普及差距问题,本质上是一个由技术层面、经济层面、知识层面和社会层面共同构成的综合性差距[28]。
1.2.2 关于数字不平等(Digitalinequality)的研究
数字不平等是不同的国家(地区)、组织、社群及个人在ICT 接入和使用以及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多样化的信息差距。DiMiaggio 和Hargittai 认为,用数字不平等能更好描述、界定数字技术嵌入社会结构引致的社会不平等,并将数字技术接入不均衡带来的社会问题放在更广阔的理论领域进行研究[29]。Kvasny 通过实证检视了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技术角色和制度塑造的数字不平等模型反应的接触和应用ICT 的结构性差距[30]。数字不平等扬弃了数字鸿沟对教育、素养、社会资本忽视,对信息拥有者两分法的武断以及理论视角缺失带来的繁杂矛盾的研究结论,体现了对网络信息技术社会化更加深刻的认识和判断,并形成了颇具活力的社群信息学研究。社群信息学(Community Informatics,CI)产生于ICT 的应用实践,强调ICT 与社群的互动与平衡,特别是利用ICT 使一般社群、弱势群体、边缘化社群增强能力和获取权利,以缩小数字不平等,实现社会信息公平[31-33]。
通过对大数据、大数据给图书馆带来的变革和信息不平等理论的梳理,为考察大数据环境下新的信息不平等——数据不平等提供了理论背景,并为探索公共图书馆消除数据不平等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路径。
2 大数据环境下的数据不平等:一个尝试性的理论建构
笔者将数据不平等定义为大数据时代的信息不平等,是指不同的国家(地区)、组织、社群及个人在对数据的收集、分析和使用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多样化的信息差距,其实质是信息控制权的不平等。
2.1 数据不平等形成的动力与特征
2.1.1 信息技术价值的二重性
每一种技术或科学的馈赠都有其黑暗面。Graham 认为,网络技术作为革命性技术,在自然生态、社会和人本层面都体现了价值二重性问题[34]。大数据推动了社会变革,使信息自由、数据开放,意味着信息和每一个公民之间都是等距的,在一定程度上抹平旧的信息不平等。但“技术—社会—人”的互动结构从来都是不均衡的,大数据时代会产生新的不平等——数据不平等,不仅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不平等因素会通过对数据收集、分析和使用的实践活动得到复制和强化,而且大数据自身也具有不均衡的分配效应;这是由信息技术的价值二重性决定的,因为信息技术只是人与外在世界的中介,而不能成为人与人的中介。
2.1.2 现有制度的解体和重建
大数据将造成新的“文化滞后”和社会风险,产生“创造性破坏”效应,表现为现有制度的解体和重建。社会学家奥格本提出的“文化滞后”认为“科学发现或技术发明在先,滞后的适应文化往往是社会组织和意识形态”[35]。在大数据时代,不管是告知与许可、模糊化还是匿名性,这三大隐私保护政策都将失效。风险社会理论家拉什曾认为:“用信息技术手段来防范和化解风险、危险和灾难的风险预警与控制机制……可能会牵扯出新的进一步的风险,可能会导致更大范围更大程度上的混乱无序,可能会导致更为迅速更为彻底的瓦解和崩溃。”[36]在大数据时代,基于前大数据时代的各种社会制度的设计面临解体的风险,而重建又是充满不确定的过程。在大数据造成的“文化滞后”和社会风险的背后,将出现对数据的收集、分析和使用日益加深的鸿沟。美国全球安全网站(GlobalSecurity.org)负责人John Pike 指出:“这个世界太复杂了,很难嵌入到如此无差别的大数据概念中。我们讨论的到底是谁的大数据,华尔街的、谷歌的,还是国家安全局的?”[37]大数据推动现有制度的解体和重建的过程印证了熊彼特关于创新的本质是创造性破坏的经典命题,即“不断地破坏旧结构,不断地创造新结构”[38]。
2.1.3 旧的信息不平等的累积性
数字化时代的主题是“从原子到比特”,而大数据时代的主题是“从比特到数据”。舍恩伯格指出了这一发展进程:“大数据发展的核心动力来源于人类测量、记录和分析世界的渴望。信息技术变革随处可见,但是如今的信息技术变革的重点在‘T’(技术)上,而不再‘I’(信息)上。现在我们是时候把聚光灯打向‘I’、开始关注信息本身了。”[12]简而言之,数字化带来了数据化,但是数字化却无法取代数据化,大数据时代是数字化时代的深化和发展。旧有的信息不平等表现的各种差异,如信息技术的接入和获取、信息素养、心理因素,以及国际、社会、政治和经济层面的差异,不同人口特征层面的数字差异等,经过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传承机制,都会在大数据环境下继承下来,并表现为一种新形式——数据不平等,一种累积性的不平等。
由此可见,数据不平等是在大数据时代由信息技术价值的二重性、现有制度的解体和重建与旧的信息不平等的累积性推动产生的。数据不平等具有不均衡性、创造性破坏和累积性的特征。
2.2 数据不平等的实质是信息控制权的不平等
基欧汉和奈提出信息革命时代“信息是权力”的经典命题:信息是硬权力和软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诱致或强迫他者就范的能力一直是权力的核心要素[39]。这意味着对信息控制的权力是资源分配的基础性要素,信息控制权的不平等是信息不平等的实质。在大数据时代,信息控制权的不平等表现为数据不平等。舍恩伯格认为,利用大数据,“亚马逊监视着我们的购物习惯,谷歌监视着我们的网页浏览习惯,Twitter 窃听着我们心中的‘TA’,Facebook对我们的社交关系网了如指掌”[12]。而政府对大数据的利用丝毫不比私营企业落后,据《华盛顿邮报》披露,2010 年美国国家安全局每天拦截并存储的电子邮件、电话和其他通讯记录多达17 亿条,这都是数据控制权不平等的表现。
波斯特根据福柯的话语/权力和全景监狱理论,认为在信息方式下诞生了电子“全景监狱”:“个人与个人、个人与机构之间的分界线不断被电脑数据库逾越,隐私作为一种行动模式甚至是一种论题都被取消了;数据库的信息瞬息之间就可以流过全球范围的赛博空间,对人们实施监控。数据库无须任何狱卒的眼睛就能‘审查’我们,而且它们的审查比任何人都更加准确、更加彻底”[40]。大数据威胁着隐私和自由,而这两者是现代社会的根基,同时还加剧一个旧威胁:过于依赖数据,而数据远远没有人们所想的那么可靠。舍恩伯格认为,“强大的生意伙伴或政府可能会利用信息权力差异来获得信息优势。我们看到的不是信息互惠,而是信息权力接踵而至地从无权者流向有权者”[41]。大数据造就的数字化记忆作为一种全景控制的有效机制,不仅支持了对等级森严的机构和社会的控制,并且还会去寻求对他们自身的支持,从而巩固并加深现有的(不平等的)信息权力分配。
总之,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加深了信息富民与信息贫民之间业已存在的鸿沟,进一步增强权力的倾斜。大数据有可能产生“数据独裁”,并强化波斯特所言的电子“全景监狱”。一些人从其他人的数据中获得信息权力,造成了数据不平等。
2.3 数据不平等研究的意义
数据不平等是作为大数据时代信息不平等研究的基础概念而提出的,有望对未来的信息不平等研究提供新视角。首先,数据不平等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关于大数据和信息不平等研究的重要发展成果,探索新的理论增长点。第二,有助于指导公共图书馆开展消除数据不平等的社会实践。通过对数据不平等的研究,使公共图书馆消除信息不平等的实践具有更强的针对性、目的性,理念更加开放,程序更加规范,效果更加明显。第三,以大数据时代对数据的收集、分析和使用的多样化差异为逻辑起点研究信息不平等,其内涵比以往的逻辑起点更接近大数据时代信息不平等的真实,以其对价值、制度和权力的多维度关注较以往的研究更有可能避免信息不平等的归因偏颇。
3 公共图书馆消除数据不平等的实现路径
综观图书馆自动化发展史,几乎每一项新信息技术的出现都能引起图书馆界的极大关注,并推动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升级[42]。大数据时代的公共图书馆应以积极的姿态迎接大数据带来的“美丽新世界”。笔者认为,公共图书馆应该而且可以通过维护并发展公共图书馆制度、倡导社会责任与社会包容和提供公共智慧服务来消除数据不平等,维护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公平。
3.1 维护并发展公共图书馆制度
公共图书馆不仅是社会机构,而且是典型的公共产品和社会制度,公共图书馆代表的是一种社会用以调节知识或信息分配,以实现社会知识或信息保障的制度[43]。在大数据时代,公共图书馆要维护并发展公共图书馆制度,用以化解大数据造成“文化滞后”和社会风险,为消除数据不平等提供制度保证,具体做法如下:第一,完善公共图书馆制度。为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是政府责任,包括制度供给和制度实施。制度供给要能够保证公共图书馆治理活动向善治(Good Governance)方向运行,制度实施包括保障经费、规划和推进普及服务的责任。第二,发挥公共图书馆在隐私权保护中的作用。舍恩伯格提出了构建“责任与自由并举的信息管理制度”和“互联网遗忘”运动的概念来保护隐私权和数据安全。其中,公共图书馆有望在建立数字隐私权基础设施、打造良性的信息生态和完全的语境化和对数字化记忆设定存储期限等对策中发挥重要作用。第三,公益信息制度是公共图书馆制度创新的一个方向。赖茂生构建了公益信息制度的基本理论体系,将公益信息制度界定为“ICT和信息内容在市场领域和政府领域之外的‘第三次’分配规则和机制”[44]。在这一制度设计中,公共图书馆作为公益信息的重要主体将和其它公益信息配置的主体协同发挥作用,保障社会基本信息权益,满足中低阶层的最低信息需求。第四,推动公共权力、公民社会与公民权利的再平衡,抵制“数据独裁”。信息技术革新不断触发公共权力、公民社会与公民权利之间的平衡—失衡—再平衡的运动,大数据时代也会继承并深化这一过程。为迎接大数据时代挑战,英国卡梅伦政府提出以深化数据开放运动和“数据权”运动执政纲领,其中图书馆、博物馆等机构将发挥重要的作用,这是促进社会结构平衡的重要探索。在大数据时代,公共图书馆通过推动政府、公民社会与公民的良性互动是创新公共图书馆制度、维护信息公平的有力保障。
3.2 倡导社会责任与社会包容
图书馆的社会责任是图书馆自身处在社会发展中,对社会所承担的义务或责任,是追求图书馆利益最大化与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协调一致的回应行为。1997 年国际图联会(IFLA)设立的的社会责任讨论小组(SRDG)关注的两个主题是:在国家之间及一国之内,正在加剧的信息富有者与信息缺乏者之间的鸿沟;平等获取图书馆的文献信息和平等使用图书馆的各项设施。同时,公共图书馆是保障公民“获得教育的权利”的必要设施,是向公民提供信息和接受社会教育机会的公共设施,是社会包容的重要载体,而这些对于公共图书馆提供平等服务、消除信息不平等、维护民主制度具有重要意义。在大数据时代,公共图书馆社会责任之一就是消除数据不平等,维护信息公平。公共图书馆通过践行社会责任与社会包容,有助于抑制大数据价值二重性中的负向价值,减少旧的信息不平等的社会遗传和抵制公共权力和商业资本对数据的控制权,从而维护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公平。
3.3 提供公共智慧服务
大数据是数字世界的智慧基因,分析和应用大数据是获得智慧的关键。公共智慧服务的核心理念就是“转知成慧”,即个体将客观的、外在的、他人的、情境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理性智慧、价值智慧和实践智慧的过程。公共智慧服务代表着现代图书馆职业最核心、最显著、最本质的价值取向和终极目的,是对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扬弃和飞跃[45]。在大数据时代,只有充分借助大数据技术,公共图书馆提供公共智慧服务才能充分实现。第一,通过预测提供积极主动的智慧服务。大数据的核心就是预测。大数据技术不仅可以通过数据了解用户、行为、意愿、业务需求、知识应用能力及服务需求等,更可以利用数据对用户的创新过程将要发生什么进行分析和预测,从而提供智慧化的服务。通过从已有数据资源中抓取有用的知识、关系、模式、症状等构建建立新型知识服务引擎,用于新的智慧服务方式。第二,创新管理方式。通过大数据分析、预测及智能辅助决策技术建立具有自身机构特色的、科学的及实用的风险模型,辅助决策,进而实现机构管理、发展及服务的预测、优化和监管,通过分析资源的状况来预测可能发生的故障。第三,培养“智慧图书馆员”。在大数据时代,公共智慧服务是由图书馆员、数据(知识)和用户三个基本要素组成,其中智慧图书馆员是公共智慧服务的核心和主体。智慧图书馆员要具备准确把握用于分析和预测的大数据的范畴、价值、状态和周期的能力;熟练运用人工智能、商业智能、数学算法、自然语言理解、信息技术等多个跨学科领域的技术成果的能力;为服务对象和本机构做基于“投入- 回报”的人力、物力、财力及发展张力的发展规划的能力等,最终具备建立集成化的公共智慧获取、存储、组织、分析和决策的大数据综合解决方案的能力。这些能力可以通过政府机构、图书馆联合机构、图书情报机构、相关商业机构和图书馆员的共同努力而获得。
4 结语
笔者不是信息技术发展的悲观主义者,恰恰相反,关注大数据时代的数据不平等,是因为笔者相信这一革命性技术所带来的福祉是主要的,而负向价值是可以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等来消除或缓解的。本文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构建了大数据时代信息不平等的一个新概念——数据不平等并给予了描述和分析。通过维护并发展公共图书馆制度、倡导社会责任与社会包容和提供公共智慧服务等路径,公共图书馆是可以消除数据不平等的。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关于大数据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只是初露端倪,笔者对大数据带来的信息不平等现象也只是进行了初步的考察。大数据在图书馆领域的应用实践还处在探索阶段,笔者就公共图书馆消除数据不平等的研究结论还有待进一步检验和修正,这是笔者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1] 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夏铸九,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 袁咏秋,李家乔. 国外图书馆学名著选读[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3] 邬友倩,范并思. 数字鸿沟与网络时代公共图书馆的职能[J]. 新世纪图书馆,2004 (5):7- 10,9.
[4] New Digital Universe Study Reveals Big Data Gap[EB/OL].[2013- 04- 07]. http:/ /www.emc.com/ about/news/ press/ 2012/ 20121211- 01.htm.
[5] 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 Big data:The next frontier for innovation, competition, and productivity [EB/OL].[2013- 04- 07]. www.mckinsey.com/mgi.
[6] Big Data,Big Impact:New Possibilities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EB/OL]. [2013- 04- 07]. http:/ /www3 .weforum. org/ docs/WEF- TC- MFS- BigData BigImpact_Briefing_2012.pdf.
[7] 维基百科.“大数据”[EB/OL].[2013- 04- 07]. http:/ /zh.wikipedia.org/wiki/%E5%A4%A7%E6%95%B0%E6%8D%AE.
[8] What is big data[EB/OL].[2013- 04- 07]. http:/ / www- 01.ibm.com/ software/ data/ bigdata/ .
[9] NetApp.Big Data Solutions for Government [EB/OL].[2013- 04- 07]. http:/ /www.netapp.com/ us/ solutions/industry/ government/ bigdata.html.
[10] Jim G. On eScience—A transformed scientific method[A].Tony H, Stewart T, Kirstin T. The fourth paradigm: Data- intensive scientific discovery [C].Redmond,WA:Microsoft Research,2009:19- 33.
[11] Big Data for Development:Challenges &Opportunities[EB/OL].[2013- 04- 07].http:/ /www.unglobalpulse.org/ sites/ default/ files/ BigDataforDevelopment- GlobalPulseMay2012.pdf.
[12] 迈尔- 舍恩伯格,库克耶. 大数据时代[M].盛阳燕,周涛,译.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13] 涂子沛. 大数据:正在到来的数据革命,以及它如何改变政府、商业与我们的生活[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4] Audrey Watters.Strata Week:Harvard Library releases big data for its books: Harvard offers big data for books,Cloudera’s new Hadoop distribution,Splunk goespublic[EB/OL].[2013- 04- 07]. http:/ / radar.oreilly.com/ 2012/ 04/ harvard- book- data- cloudera- hadoop- plunk- ipo.html.
[15] Spolanka.OverDrive announces a series of“Big Data”reports [EB/OL]. [2013- 04- 07]. http:/ /www.libraries.wright.edu/ noshelfrequired/ 2012/ 04/ 11/ overdrivean nounces- a- series- of- big- data- reports/ .
[16] 许娓玮. 国家图书馆:打造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图书馆[N]. 中国电脑教育报,2013- 02- 04 (17) .
[17] Mary Auckland. Reskilling for research: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role and skills of subject and liasion librarians required to effectively support the evolving information needs of researchers [C].London:Research Libraries UK,2012.
[18] Corral,S.Roles and responsibilities:Libraries,librarians and data [A].Graham Pryor, Managing Research Data[C].London:Facet Publishing,2012.
[19] 韩翠峰. 大数据带给图书馆的影响与挑战[J]. 图书与情报,2012 (5):37- 40.
[20] 韩翠峰. 大数据时代图书馆的服务创新与发展[J]. 图书馆,2013 (1):121- 122.
[21] 杨海燕. 大数据时代图书馆服务浅析[J]. 图书与情报,2012 (4):120- 122.
[22] 樊伟红,等. 图书馆需要怎样的“大数据”[J].图书馆杂志,2012 (11):63- 68,77.
[23] 张文彦,等. 大数据时代的图书馆初探[J]. 图书与情报,2012 (6):15- 21.
[24] 侯经川,方静怡.数据引证研究:进展与展望[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3 (1):112- 118.
[25] 闫慧,孙立立. 1989 年以来国内外数字鸿沟研究回顾:内涵、表现维度及影响因素综述[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 (5):82- 94.
[26] Norris P.Digital divide:civic engagement,information poverty,and the Internet World Wide[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27] 胡鞍钢,周绍杰. 新的全球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数字鸿沟”[J]. 中国社会科学,2002 (3):34- 48.
[28] 薛伟贤,刘骏. 数字鸿沟的本质解析[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 (12):41- 45.
[29] Dimaggio P., et al.Digital inequality: From unequal Access to differentiated use[M].Neckerman K.M.Social Inequality.R ussell Sage,2004.
[30] Lynette Kvasny.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Examing Digital Inequality [J]. Eighth Americas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2002:1798- 1805.
[31] 闫慧. 数字鸿沟研究的未来:境外数字不平等研究进展[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 (4):87- 93.
[32] 李刚,等. 促进社会包容———美国社群信息学研究述评[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 (3):40- 50.
[33] Kate Williams,等. 社群信息学:理论与研究[M]. 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
[34] 毛牧然,陈凡. 论网络技术的价值二重性[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35] 威廉·费尔丁·奥格本. 社会变迁———关于文化和先天的本质[M]. 王晓育,陈玉国,译.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36] 斯科特·拉什. 风险社会与风险文化[J]. 王武龙,编译.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 (4):52- 63.
[37] 郭晓科. 大数据[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38] 约瑟夫·熊彼特.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M]. 吴良健,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9] 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M].门洪华,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0] 马克·波斯特. 第二媒介时代[M]. 范静哗,译.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1] 迈尔- 舍恩伯格. 删除:大数据取舍之道[M]. 袁杰,译.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42] 胡小菁,范并思. 云计算给图书馆管理带来挑战[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 (4):7- 12.
[43] 范并思. 公共图书馆精神的时代辩护[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 (2):5- 11.
[44] 赖茂生,闫慧. 关于中国公益信息制度的战略思考[J]. 图书情报工作,2011 (8):5- 8,61.
[45] 黄幼菲. 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扬弃和“飞跃”:公共智慧服务[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13 (2):26-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