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鸿都门学士与《古诗十九首》

2014-02-12张丽锋徐语曈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蔡邕思妇

张丽锋,徐语曈

(1. 河北大学 文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2. 河北传媒学院 新闻传播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71)

鸿都门学士与《古诗十九首》

张丽锋1,徐语曈2

(1. 河北大学 文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2. 河北传媒学院 新闻传播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71)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问题一直是学界争议的焦点。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身份及诗歌主题等方面分析,确认其作者为东汉桓、灵二帝时人物。同时从鸿都门学士的身份、地位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得出《古诗十九首》之其作者为鸿都门学士的论断。

《古诗十九首》;作者;鸿都门学士

《古诗十九首》(以下简称《十九首》)的作者和产生年代向来是学界争论的热点。就其产生年代而言,大致有如下几种说法:刘勰持两汉说、严羽持西汉说、钟嵘《诗品》载曹植、王粲的旧说、李善持存疑态度、李昉持东汉说、朱彝尊持梁代《文选》编者改编说、杨慎持非一人一时说。近年木斋先生发表论著称《十九首》多为曹植所作[1]。本文则从《十九首》的作品本身入手来谈其作者的特征及阶层归属。

一、《古诗十九首》作者分析

《十九首》的组合显然是萧统精心挑选的结果,从语言到风格都是古诗中的佼佼者。加上它们的风格相近,这样的组合给人以浑然天成之感。那么其作者的身份究竟该如何判断呢?我们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十九首》就其内容而言,可分为:思妇诗、羁旅愁怀诗。思妇之作有《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西北有高楼》等作。详其诗歌中之女性形象,以《青青河畔草》中的女子最为代表性,她“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倡:是歌女、舞女,是出入于上流社会,繁闹场合的艺人,而今“荡子行不归”,生发“空床难独守”之谈是最为直接、大胆和合乎身份的了。《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回车驾言迈》等诗篇为羁旅愁怀诗。这些诗篇所围绕着的主题是生活上的牢骚和不平。诗歌或为游子之歌,或为思妇之词。二者很自然的构成了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一个是游子在外,一个是思妇在家。游子在外抒发人生之感慨,思妇居家徒生空房之哀怨和思念。这两者俨然是一副千里共相思的画卷,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同时从《十九首》中可以感受到诗人表达思念的方式与众不同。诗人所表达的不仅是情感上的一种思念,还有不少甚至是身体上的需求和感受。也就是诗人喜欢采用通过身体的生理感受来表达内心的情感的方式。如: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行行重行行》)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青青河畔草》)

如果说“衣带日已缓”表明自己因为思念无绪已经使身体日渐消瘦,那么,这种强烈的思念造成的身体变化可能还有某种美学意义。但“空床难独守”则是赤裸裸的对性的需求的一种呐喊了。独守空房,难独守的何止是思妇,游子何尝不是如此呢。由此可以推断,有胆量如此赤裸裸地通过生理的需求表达思念,或说习惯于用生理需求表达思念的断然不会是什么受过良好经学教育的人,而是来自社会下层,或说受过良好民间文学(包括乐府等民歌)影响的人。具体说:诗人不会是太学生,也不会是来自经学世家或士族的人,而是接近社会底层且其文化水平又超出社会底层的寒族文人。

其次,就《十九首》所涉及到的地方而言,大致可考察者只有三处,而这三处都在洛阳。《青青陵上柏》曰“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这里的“游游宛与洛”,虽然“宛”“洛”并举,实际上指的还是“洛”,因为只有“洛”具有“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的建筑和繁华。《驱车上东门》里“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中的“东门”和“郭北墓”都是实指洛阳的地名。《东城高且长》曰“东城高且长,逶迤自相属”。“东城”虽然不是具体的地名,但参照“逶迤自相属”的城池建设,也尽显都城气象。故马茂元以为“所谓‘东城’可能就是洛阳城东三门的总成,也非泛指。”[2,p19]

游子们所处的地点应该是在洛阳,那思妇呢?看如下诗句:“相去万馀里,各在天一涯。”“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交疏结窗绮,阿阁三重阶。”由此可见:妻子居住之家离丈夫所在之洛阳很远,有“越鸟”和“江”可推断为长江边的南方。三重凸出来的房檐又是南方住宅建筑的特色则更增加了思妇身处南方的例证,由此可推断出妻子居住地当在南方的长江之滨。

综上,大致可以推断《十九首》的产生需要符合这样两个条件:一、繁华的洛阳聚集了大量的游子;二、长江上下处于统一的和平状态。符合这两个条件的时代至迟在汉灵帝时代或之前。因为汉灵帝死后,爆发了董卓之乱,焚烧洛阳的局面。

最后,从作者的情况来看。《十九首》虽然内容上可分为思妇诗与游子诗。但实际上是在谈一个相思内容的两个方面:思妇念游子,游子怀故乡。“其中思妇词不可能是思妇本人所作,也还是出于游子的模拟。”[2,p16]既然如此,游子到底是怎样的身份呢?先从《青青河畔草》说起。诗曰“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户牗。娥娥红粉状,纤纤出素手。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此诗告诉如下信息:一男主人家经济条件很好;二男主人为“荡子”不在家;三女主人出身“倡”。

什么人可以娶倡为妻呢?在《后汉书》中,我们很难找到娶倡为妻的例子。倒是很多世家大族与经学大家之间的联姻比比皆是。荀彧是一代名士,只因为娶中常侍唐衡女而饱受讥议。可见娶妻的问题对当时的士人来说是一个关系名节的大事。但娶倡为妻的例子我们在《三国志》中倒不难发现。《三国志·后妃传》:“武宣卞皇后,琅邪开阳人,文帝母也。本倡家,年二十,太祖於谯纳后为妾。”[3,p95]按当时曹操的身份和条件而言似乎很符合《青青河畔草》中男主人公的身份。出身寒族、喜欢音乐、经学影响浅、曾游学或做官洛阳。娶倡是因为自己是寒族,没有相关的社会地位与声誉,所以也不必过分计较所谓的名节。娶倡的记载始于曹操,曹操娶倡为妾的时间当在光和二年(179),时汉灵帝在位,曹操时年25岁。

《明月皎夜光》曰“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既有“同门友”,游子当不是一个,而是一个群体;既有“高举振六翮”者,便有如诗人为“遗迹”者,说明在这个庞大的群体中,幸运者被推举入官的不幸的大多数则只能依旧漂泊了。类似《青青河畔草》的男主人公的遭遇不是一个人的遭遇,是一个庞大的群体的集体遭遇。这样的群体在在两汉曹魏时期有吗?

《三国志》中没有大规模聚集洛阳求取功名的记载,《后汉书》呢?马茂元在《古诗十九首初探》中提到“汉质帝时太学生达到三万多人,但选举制度推选出来的人数有限,那么就产生了很多滞留洛阳寻求出路的游子了。《古诗十九首》里的游子,就是这样背井离乡,漂流异地的。”[2,p19]换言之,《十九首》的作者就是没有被推选做官而滞留在京城的太学生了。这种说法值得商榷。太学,里面是有五经博士在讲授经学,经学注重的是品德。其次,当时清议之风已经产生,三君、八俊、八厨等人物已经很火。在经学教育和评议之风下,一个没有功名的太学生怎么可以娶一个倡为妻。

既然这样一个庞大的游子群体不是太学生,那么又是什么样的一个群体呢?

二、鸿都门学士与《古诗十九首》的写作

《十九首》产生的时代为汉质帝以后,汉少帝之前。其作者不是太学生,而是来自来寒族人士;能诗文、喜欢音乐;聚集京城谋求功名的人群。在《后汉书》中我们发现这样的记载:

“光和元年(公元前178年),始置鸿都门学生。”李贤注:“鸿都,门名也。于内置学。时其中诸生皆宋州、郡、三公举召能为尺牍辞赋及工书鸟篆者相课试,至千人焉。”[3,p341]《后汉书·灵帝纪》

“伏承有诏敕中尚方为鸿都文学乐松、江览等三十二人图象立赞,以劝学者。案松、览等皆出于微蔑,斗筲小人,……是以有识掩口,天下嗟叹。今太学、东观足以宣明圣化。愿罢鸿都之选,以消天下之谤”[3,p2499]。(《后汉书·阳球传》

可见,鸿都门学的设立在光和元年,汉灵帝时期;鸿都门学生皆以能“尺牍辞赋”为长;鸿都门学士人数众多,至千人。鸿都门学士出身非名门豪族,而是所谓的“微蔑,斗筲小人”,当时没有什么政治地位的寒族。鸿都门学是与太学、东观相并列的单位。如果说太学之士以经学取胜,鸿都门学士则以文学为先。类似的记载在《后汉书·蔡邕传》中还有记载:

初,帝好学,自造《皇羲篇》五十章,因引诸生能为文赋者。本颇以经学相招,后诸为尺牍及工书鸟篆者,皆加引召,遂至数十人。侍中祭酒乐松、贾护,多引无行趣势之徒,并待制鸿都门下,熹陈方俗闾里小事,帝甚悦之,待以不次之位。又市贾小民,为宣陵孝子者,复数十人,悉除为郎中、太子舍人。[3,p1991]

而诸生竞利,作者鼎沸。其高者颇引经训风喻之言;下则连偶俗语,有类俳优;或窃成文,

虚冒名氏。 [3,p1992]

从以上蔡邕对鸿都门学的批判中,可以得到如下信息:一鸿都门学士凭自己的才学和帝王的赏识,可以得到“不次之位”,即功名。二鸿都门学士的作品内容上多“陈方俗闾里小事”即多以下层社会的生活为内容;从艺术上讲,“连偶俗语”则是说文章的语言多用对偶和民间语言(如谚语、歌谣之类)。

结合鸿都门学士的各项特点,惊奇的发现《十九首》的作者的特点身份与鸿都门学士的身份几乎完全吻合。因此,笔者认为:《十九首》的作者为鸿都门学士。鸿都门学士的队伍是庞大的,这个庞大的游宦队伍在长期的漂泊过程中自然而然的生发出相同的感情。那就是对人生境况的感慨和对故乡妻子的思念。由于他们来自浊流,受经学的熏陶较浅。所以其诗歌作品没有咏史的感叹,没有言志的抱负,没有“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的内容,而只是感叹游子漂泊之苦,人生无常之谈,空床难独守的煎熬。这些内容不是板着面孔的儒家之士所能为。也同样的因为这些诗篇道出了大家共同的心声,所以在他们中间得以广泛的流传。笔者认为《十九首》的传播过程中,鸿都门学士群体内的传播为第一层次的传播。由于《十九首》中很多诗篇道出了时人对人生的普遍感叹和认识,所以它能够迅速的进入第二个传播群体:建安时代的士人群体传播。如《驱车上东门》有诗云:“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悟”所表达的对求仙的否定和对生命的达观思想对曹魏文人有很大的影响。曹操、曹丕、曹植均有类似的思想表达,如曹丕《折杨柳行》曰:“王乔假虚辞。赤松垂空言。达人识真伪。愚夫好妄传。”

既然鸿都门学士为《十九首》的作者,那么《十九首》这么有优秀的品怎么会没有具体作者留下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作者为寒族,为当时掌握话语权的清流士大夫阶层所瞧不起。如蔡邕、阳球等人谈及鸿都门学士则称之为”无行趣执之徒”“出于微蔑,斗筲小人”。据《后汉书·灵帝纪》李贤注:“鸿都,门名也。于内置学。时其中诸生皆宋州、郡、三公举召能为尺牍辞赋及工书鸟篆者相课试,至千人焉。”[3,p341]今天有史料可查的仅有八人,可见,当时鸿都门学士在政治上遭受到士族地主阶层强烈的鄙视。二是鸿都门学士的作品得不到当时文化界的认同。由于桓、灵时期帝王的大力提倡,以及鸿都门学的设立掀起了一个辞赋创作的高潮。这次高潮是继武、宣之后的第二次汉赋创作高潮,但却没有任何作品留下来,其诗歌又怎么会得到当时文化界得认同呢。三是董卓之乱,当时国家的典籍文献几乎在战祸兵燹中毁灭殆尽。鸿都门学士的大量作品以及之前的大量的两汉文献也所剩无几。即便是当时的文坛领袖蔡邕,也没有作品得以保留。我们今天看到的蔡邕文集,还是蔡邕死后十多年,由于曹操重视蔡邕的作品,特意从匈奴把蔡文姬赎回来去整理蔡邕作品。当时,即便是身处荆州和平之境,得到蔡邕大量藏书的王粲都没有整理搜集蔡邕的作品。更何况是没有得到士族文人认可的鸿都门学士呢。

[1] 木斋.略论《古诗十九首》的产生时间和作者阶层[J].山西大学学报,2005(7):28-32.

[2] 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1.

[3] 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责任编辑、校对:王文才)

Hong Door Bachelors and Nineteen Ancient Poems

ZHANG Li-feng1, XU Yu-tong2

( 1. College of Literature,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071002, China; 2. Institute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Hebei Institute of Media, Shijiazhuang 050071, China)

It is a controversial issue about who was the author of Nineteen Ancient Poems. It is confirmed that the author of the book was a scholar around Emperor Huan and Emperor Ling in East Han Dynasty by the analysis from the identity of the author and the theme of the poetry. And by the comparison with Hong door bachelor, the conclusion is drawn that the author was one of the Hong Door bachelors.

Nineteen Ancient Poems; author; Hong Door bachelor

I206.2

A

1009-9115(2014)03-0008-03

10.3969/j.issn.1009-9115.2014.03.002

2014-01-02

张丽锋(1979-),男,河北新乐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古诗十九首蔡邕思妇
《诗经》和《古诗十九首》中的“ 思妇诗”比较研究
蔡邕听琴
苏轼和李清照词中的女性形象及其对比
同一叙事模式下的不同意蕴
倒屣欣逢迎
《古诗十九首》的色彩
《古诗十九首》教学实践初探
《古诗十九首》思想新解
蔡文姬辨琴
蔡邕:“艺不压身”忽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