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当前高校开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路径
2014-02-12王珊
王 珊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国之魂魄。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之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团结的重要纽带,为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英国著名史哲博士汤恩比先生在20世纪70年代目睹了资本主义社会畸形发展,又重新审视了中华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化为全球人类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后,叹曰:“能拯救21世纪人类的生存问题,只有2500年前中国的孔孟道德学说。”由此可见,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继承和弘扬它,不仅能培养出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的大学生,而且能为当前的高校文化建设拓宽领域和指明方向。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民族的希望,是未来中国小康社会的主力军,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为此,加强对当前高校开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研究,就凸显出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高校开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丰富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教育内容
当前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养教育的目的就是按照一定的社会需求,运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体系对大学生施加教育影响,使他们成长为社会所需的人才。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可以丰富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教育内容。例如《论语》中的“文行忠信”、《礼记·大学篇》中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都蕴含了为人、处事、修养、道德品行等大学生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的道德素养。和当前高校所用的法基、史哲、伦理思想教育等传统教材相比较,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更丰富、内容更全面,更能贴近大学生的生活,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且更具有说服力。
(二)有利于思政工作者搞好当前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
改革开放使西方的各种思潮涌进国门,文化的多元化也是一把双刃剑,既有进步的方面,但同时也引发了诸多的社会问题,如信仰问题、人生观与价值观等。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人格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极易受其影响形成多元的价值观,但也容易在文化的多元化面前迷失自我。为此,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面对日渐蔓延的拜金主义、极端自由主义思潮,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和运用传统文化中的人生理想与理论道德规范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正确树立“三观”、“奉献社会”的远大人生志向。因此,通过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传统美德、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也是提高当前高校德育工作教学工作实效性的重要方法。
(三)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和谐思想只是其中一个支脉的枝头亮点。和谐社会的构建更需要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因为马克思曾说过,人是社会生活中的最小单位,每个人只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和承担好各自相应的责任,才能保证这个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和谐发展。社会调查显示,随着国民对高等教育的重视,学生高校就读率在逐年提高,向普及方向发展。诚然可见,通过对一届又一届大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引导他们依照传统文化中的要求,做到仁、义、礼、智、信,在人际关系相处时达到融洽亲和,进而踏入社会后继续践行和传承,社会和谐的局面就会在一届又一届大学生的引领和感召下得到巩固和提高。
(四)有利于保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人类所集聚的地球因为文化的多样性而显得五彩缤纷和绚丽多彩。众所周知,古玛雅文化和古巴比伦文化都已随着历史的进程与变迁,而消亡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世界优秀文化中的一支奇葩,在数千年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岁月中一直流传至今,历久而弥新,这就充分说明了它具有最旺盛的生命活力和自身独特的文化魅力。诚然,维系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要靠一代又一代人的有序学习、内化、弘扬和传承。因此,在当前高校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保护和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同时也是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必然途径之一。
二、当前高校开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路径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挥教师的垂范作用
众所周知,师资力量是搞好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条件。因为教育者是思政教育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因素,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受教育者(客体)所接受教育影响的效果和主体因素息息相关。高校教师自身在受教育期间,就已学习和掌握了系统的传统文化知识,但为了搞好此项工作,仍需要进一步地去探索、去筛选、去发掘、去整合,因为我国的传统文化内容博大精深。在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过程中,教师自身传统文化水平的深浅对大学生的学习、理解和躬行将起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为此,师资队伍建设是搞好传统文化教育工作之基。首先,通过校本培训、集体学习、聘请客座教授讲座等方式,多途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师资水平为先导。其次,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者为提高工作效率,就必须发挥出自身的垂范作用,因为教师的人格品行等因素也会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成才与发展。此外,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具备较高的传统文化素养,还要具备较高的人品和熟练驾驭教育教学的能力。因为教学能力与方法是教育过程中的介体因素,教育工作者通过介体将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操、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健康的身心等精华成分影响大学生,使大学生的思想境界、修养情操等方面得以提高和升华。
(二)同社会实践相结合
社会实践活动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和拓展,有助于大学生巩固课堂所学,增加社会生活体验和积累个人生活经验。为此,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方面,要依托地方传统文化资源,结合当前思政课程教学的目标,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用贴近他们生活实践的方法来来进一步增强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另外,还可以利用大学生社团组织来积极开展各种文化艺术活动。把课堂所学与多种活动有机结合,实现二者的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使大学生把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自己的日常德育学习、生活和做人等有机结合起来,在潜移默化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使大学生立足校园,树立服务社会的崇高理想。此外,不仅要向社会挖掘、借用传统文化教育资源,还要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辐射社会,引导社会大众共同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人心,在生活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结合现代技术进行传统文化教学
我们通过调研了解到,现在的大学生对文化类的讲座尤其是传统文化这一类的讲座是抱有热情的,但由于师资、场地、时间等等方面的限制,并不是每一个有热情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同学都有机会去听取每一场讲座或是每一次选修课。试想,一个上千人的讲座或课程必然要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效果,而局限在几百人的范围则又限制了传播的覆盖面。文化需要传播,尤其在目前师资紧缺的状况下更需要借助现代技术手段来扩大传统文化教学的覆盖面。现在国内一些高校已经采用先进技术实现讲座在校园网上同步直播,那些没机会在现场聆听的同学在宿舍里就可以通过电脑直接感受传统文化带给他们的熏陶。同时,也可以利用技术手段把那些受人欢迎的、评价高的课程和讲座挂在校园网上,供学生自由点阅。
(四)建立适当合理的考评体系
一个有效的考核机制不仅能够衡量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也能有效提升他们的学习热情。针对不同层级的课程、不同的教学对象,我们应该探索不同类型的考核方式,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也不例外。例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原典选读课程学习结束后,为促使大学生自己去研读经典、搜集材料、发现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辩证思考,可以考虑用课程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核。而专题讲座、听报告等则可以鼓励他们走出课堂,校方以社会实践的方式来对他们进行考核。
(五)营造良好的校园传统文化氛围
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是人文素养培养的一面旗帜,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作用的发挥需要良好的校园氛围作依托。而现实中,我们的校园文化中充斥着“一切为了就业”的功利化思想,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关注就业上,而忽视人文素养的提高。因此,为发挥出网购优秀传统文化的功用,为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切内涵在大学生生活的校园得到很好的宣传和渗透,形成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笔者认为,首先应建设恬静雅致的校园物化环境,古朴庄重的楼群、场馆布局;悬挂传统文化彩幅标语、布置警句格言的文化长廊等;其次在制度上,通过校纪班风、道德规范等对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做人等方面进行规章建制,彰显传统文化精神;最后在文化生活方面,通过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活动的开展,弘扬正气,营造勤学氛围,践行传统文化社会实践活动,使高校教育和传统文化实践相结合、文体娱乐活动相补充,同时注重活动的启迪思考、交流与深化,发挥出我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使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外化于形、内化于心。
[1]董竞.当前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几点实践探索[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8).
[2]邵海金.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科学利用[D].山东大学,2011.
[3]韩晓.略论加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实现途径[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