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普通高中“多样化”的讨论

2014-02-12刘长兴

天津教育 2014年1期
关键词:多样化普通高中共识

■刘长兴

一年来,推进普通高中现代化标准建设项目开始显现成效。特别是这个标准的评估要点中,多处涉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关于“推动高中多样化发展”的要求,引发了大家的广泛讨论,因为他们从中看到了一次新的发展机遇。说确切一点儿,这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重要机遇。有人在讨论中直言:“高中不能是‘高考’的车间,学生应该是成长的生命”;“‘达标’打破了多年的沉寂,看到了高中的生机”。当然,认识不可能那么一致。这不,有人就觉得如此评估带来很多“额外”负担。他们在讨论中同样直言:“本来这么多年就是这么干过来的,本来干得好好的,干什么还要‘多样化’呢?”甚至有的人明说:“简直是没事儿找事儿。”其实,心存质疑的不光是校长,老师也占了一定的比例。眼睁人家多年经营的“高考”,已经形成稳定的“流程”,你这一改不是“搅局儿”吗?思维一旦形成惯性,“刹车”实在很难。可见,“多样化”这样重大的政策,要是不“掰扯”清楚的确不行。原因很简单,国家政策不会允许任何学校游离其外。

究竟这个“多样化”应该是什么样?其实《纲要》已经给出非常明确的答案。概括一下就是三个指向:其一是办学体制“多样化”,目的是扩大优质资源;其二是培养模式“多样化”,目的是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其三是办学特色“多样化”。尽管《纲要》对于办学特色没有使用“多样化”的字眼儿,可是咱们的高中要都有了各自的特色,不就是“多样化”了吗?之所以国家提出这样的政策,就是因为普通高中应该成为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平台。全面发展自不必说,自由发展则是彰显个性。如果每个学生能在全面发展的同时,充分彰显个性,不也就“多样化”了吗?当然,这里只是把“多样化”说成了大白话。但是,这些大白话确是大实话。

“多样化”这个问题,对于60岁以上的老人来说,似乎不太陌生。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曾经引起过社会的广泛讨论,只是那时不叫“多样化”而已。当时高中不多,大学更少。即便如此,上高中的也都想上大学。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那时,虽然学校还能保持良好“生态”,可是无论学校还是学生,用现在时兴的话来形容,也是“压力山大”。于是,“一颗红心,两手准备”的思想教育,成了当时“多样化”的对策;于是,有些学生在毕业以前就选择了“多样化”,主动放弃了高考,或进厂当了工人,或进店做了店员;于是,有的积极分子毅然离开城市,扎根农村,建设农村。

当然,与上个世纪50年代相比,现在提出的“多样化”显然更加深刻。应该说,这是对普通高中发展的一次极为严肃的重新审视。因为社会毕竟又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变化,过去上级没下的“指标”现在下了,过去家长少有的“期待”现在多了。特别是过去名校根本不会宣扬甚至不屑一顾的“经验”“模式”,现在竟然广而告之了。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别说众多的一般校,就是老牌的重点校,好像都有点儿懵了。据说,一所令人景仰的百年老校,居然在学校大门两侧一直矗立着去年高考录取的“金榜”,居然在校内宣传橱窗张贴着学生月考分数的排名。听人说,十年以前还不这样。真应了一句老话:“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你要是问问他们,回答也很无奈:“人家都这样,我们怎么办?”这里一个“都”字,实在振聋发聩,普通高中的教育本质几乎被这个“都”字全部扭曲。你说,再不对普通高中发展进行一次严肃的重新审视,行吗?

当然,与上个世纪50年代的情况相比,现在提出的“多样化”显然更加系统。应该说,这是对普通高中改革的一次非常严谨的顶层设计。因为社会毕竟又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普通高中面对的是现代的社会: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不断提速;面对的是海量的信息:知识“爆炸”持续不断,创新成果层出不穷;面对的是全新的学生:他们比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好像更“多”了,比赞可夫强调的学生“个性”似乎更“强”了……本来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能够构成一个彼此融合的完美人格,本来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应该构成一个相得益彰的和谐局面,怎么偏偏符合这些规律的“多样化”不能水到渠成,反而是违背这些规律的“同质化”畅行无阻?你说,再不对普通高中改革进行一个整体的顶层设计,行吗?

令人欣喜的是,自从实施普通高中现代化标准建设项目以来,“多样化”开始由务虚的“话题”变成了务实的“课题”。原来主动的更主动了,原来观望的也思考乃至实践了。应该说,形成这样一个局面,绝不仅仅是为了“达标”而“达标”,更多的是为了通过“达标”而改变自己。尽管他们的思考和实践只是围绕后面两个“指向”展开的,但它对于普通高中改革和发展的价值确实不容低估。特别是在“话题”变成“课题”的过程中,人们取得了两个共识,更加具有研究价值。

第一个共识是学校需要理性定位。实现普通高中的“多样化”,首先必须明确自己学校的定位,找准自己与别人到底有哪些“不同”,这个设法“找准”的过程,实际是个理性判断的过程。谁都知道,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潜能。这个“不同”属于学生的个体需求差异。如果学校仅仅以此定位,必然会因失之太“碎”,而无法设定“多样化”的坐标和路径。所以,还要深入研究不同于其他学校的群体需求差异。正是这两个“差异”,构成了学校推进“多样化”的重要依据。咱们强调的理性定位,其实就是准确把握这两个“差异”。尤其是先要理清群体需求差异。有人可能会说:“这不明摆着吗?招生就是用分数划线。”表面看来似乎有理,其实本质并不一样。经过深入分析确定的学校定位,它的构成除了知识水平以外,还有思维习惯、能力特征、兴趣取向、心理需要、意志表现,乃至家庭氛围、社会影响等多个维度的因素。所以,咱们应该在全面分析学生个体需求差异的基础上,根据诸多“不同”,综合一些“共同”,进而判断自己学校的群体需求差异。显然,这种理性判断只凭考试成绩应该没有可能。如此解释学校的理性定位,是否确切尚不可知,但既然学生能够在学校形成一个群体,这个学校必然与另一学校存在不同定位。而且,定位不同的学校,其学生群体也必然会有不同的发展走势,不同的发展走势也必然会与社会相契合。所以,“定位”没有高低,只有“不同”。应该说,任何学校的“定位”都是一种客观存在。所谓理性定位,其实就是承认这个客观存在,尊重这个客观存在。唯此才能找回自己学校的活力,创造自己学校的辉煌。反之,无视这个客观存在,明明“不同”,偏偏“趋同”,最终只能由失误而失败。有人打过一个比方,说此类学校就像是一个老也赶不上的“老赶”。话虽过于戏谑,倒也非常真诚。

第二个共识是资源的创新开发。实现普通高中的“多样化”,肯定不能墨守成规,更不能因循守旧。所以,加快资源开发势在必行。这个开发的过程,实际是个不断创新的过程。谁都知道,课改原本也想体现“多样化”,可惜实际不能满足“多样化”。除了观念以外,主要是资源问题。这些年,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资源不足已成软肋。随着普通高中现代化标准建设项目的深入推进,这种状况正在发生变化。一方面,政府开始关注不同学校定位的“层面”,并有计划地配置在“统一目录”之外而“多样化”必需的硬件资源;另一方面,学校也在根据自己的定位,创新开发包括课程、教材、师资在内的软件资源。虽然学校的资源开发处于探索阶段,虽然“达标”评估也才刚刚开始,但人们已经看到了一股强劲的创新势头。

其实,这两个“共识”是整个“多样化”路线图的两个重要环节,不光紧密联系,而且相辅相成。如果选择一些案例进行分析,就会看到普通高中对这两个“共识”的关系是何等的有“共识”。比如,一直比较“弱势”的天津市梅江中学,就是在这两个“共识”中收获了空前的成功。梅江中学在“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奠基”这一办学理念的指导下推出的“尚美文化”,就“物化”为音乐体验、美术创意和心理辅导这三个“中心”和七彩素描、艺韵工艺、卡通趣绘、现代扎染、津派彩塑、手撕画语、信息时空、银铃之声、尚美书法这九大“工作室”,学生在可触摸、可体验、可掌握、可分享的发展过程中,领悟着历史之美、现代之美、环境之美、科技之美、艺术之美、体育之美……虽然“文化”已被“泛化”,但是充分体现了“多样化”。毕业以后的学生感慨更深:“我们对学校的记忆,不再是高考的枯燥,更多是生活的多彩。”尤其那让人盼又让人怕的高考成绩,竟然也印证了学生的体悟:“多彩滋润着成功,枯燥导致了失败。”此时,人们心目中的“优势”学校,也在同样的“共识”中有着同样的飞跃。比如,天津市第十四中学“科技教育”的特色建设,已经和“数字校园”的整体设计相融合。在全校普及平板电脑、实现多媒体“班班通”的基础上,又装备了数字化博物馆、机器人实验室、iPad交互中心、3D打印中心、3D音像中心、创意美术中心。特别是这些设备和校本教材的同步开发所形成的合力,又催化了选修课程、校本课程、学生社团、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国际性交流的重建和整合。无疑,这里的信息化正在强力带动着“多样化”。再比如,南开中学从《纲要》颁布至今,一直探索着“多样化”。他们的学校定位自然非常明确,他们的资源开发更是凸显创新。生命科学、信息科学、量子物理、航空航天、船舶海洋等领域的一批高新科技实验室,正在成为学生从事创新活动的基地;得到名家指导的音乐、舞蹈、戏剧、曲艺、书画等各类艺术社团,已经成为学生积淀人文修养的乐园。特别是以校训主旨命名的“公能讲坛”,仅仅创办三年多,就有40余位享誉国内外的大家登台进行精彩演说。只要翻阅他们汇编的《南开公能讲坛录》,学生凝神倾听的现场,无论是朗朗大笑还是默默流泪,仿佛都在你的眼前。在这里,学生得到的不仅是知识视野和求知欲望,更多的是社会责任和人生追求。作为名副其实的全国名校,与其说是一直在实践着“多样化”,不如说是一直在示范着“多样化”。

关于“多样化”的讨论,肯定还有很多见解,但是,不管怎样,反正三个案例阐述了两个共识:“理性”使学校确认了不同的定位,“创新”又使资源得到了不同的开发。如果作个评价,这两个“共识”中的“不同”确实为“多样化”找到了一条实现的路径。尽管这条路径有待进一步完善,尽管这些讨论没有谈及头一个指向,大概这个评价也不会因此而受到影响吧。

猜你喜欢

多样化普通高中共识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论思想共识凝聚的文化向度
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尝试、困境与思考
商量出共识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浅谈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个性化、多样化
物理复习课堂中复习内容的设计*
美国化学课堂多样化学习评价方式带来的新思路
数学问题解答方法多样化探讨
河南普通高中今年停招择校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