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校园文化与志愿者精神的结合——以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为例

2014-02-12姚雨萌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志愿校园文化志愿者

谢 番,姚雨萌

(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一、高校校园文化

高校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主要包括:青年学生的文化观念,以及其特有的思维特征、行为特征和方式;学生课余生活中群体形式的活动,如诗社、棋牌俱乐部、文学社、舞蹈社等社团活动,而最能体现校园文化本质内容的是校园精神。校园文化是学校所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不同的学校,校园文化也有所区别。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品质与情操,促进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对大学生的成长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使得大学校园更富有生机和活力。校园文化活动无处不在,既是自发产生的,也是自觉形成的,反映了大学生的复杂心态及巨大的创造力。充满现代意识,人生与社会、理想与追求、付出与回报,都会在校园文化中表现出来。校园文化在当今高等教育中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高校校园文化也是常新的,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发展,并时刻保持其永恒魅力,引导大学生正确的前进方向。

二、志愿者精神的感悟

(一)志愿者精神的内涵

志愿者又名义工,义务工作者或志工。他们无偿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以帮助他人、服务社会为乐,在奉献和给予中体现个人人生价值。志愿者奉献给社会的不仅仅是服务,同时也向全社会昭示了一种精神。前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在“2001国际志愿者年”启动仪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务、团结的理想和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从这个意义上说,志愿精神是联合国精神的最终体现。”这句话指出了志愿精神的本质,表达了人们对志愿服务的由衷赞美。志愿服务的精神概括起来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者精神是指个人或团体,依其自由意志与兴趣,本着协助他人去改善社会的宗旨,不求私利与报酬的社会理念,是一种高尚的社会品质。

(二)志愿者精神的实践

当代大学校园有很多志愿服务组织,领导大学生群体参加志愿者服务。在大学生群体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有过当志愿者的经历。5·12汶川地震是我国规模最大的一次志愿者行动,面对自然灾害,在全国各地的志愿者的帮助下,我们共渡难关。上海世博会共有79965名志愿者,1000万小时约4.6亿人次的服务。北京奥运会有10万赛会志愿者,20万拉拉队志愿者,40万城市志愿者,100万社会志愿者,共有170多万志愿者参与服务。还有在平时大大小小的活动中,志愿者的身影无处不在。这都体现了无私的奉献精神。

三、高校校园文化与志愿者精神相结合的优缺点

(一)高校校园文化与志愿者精神相结合的优点

1.丰富高校校园文化的内容,提高其影响的实效性。我国一直把德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重在培养人的素质品德,将高校校园文化与志愿者服务精神相结合,内容上丰富了校园文化的范围,形式上更加多样,使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影响更加深远。大学生通过参加志愿活动,产生道德情感的体验和思想的共鸣,从而对志愿者精神认同并接受,提高校园文化影响的实效性。

2.丰富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一些大学生在社会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下,观念、道德以及行为方式产生了偏差,使其在思想上也发生了变化。将高校校园文化与志愿者服务精神相结合,丰富了校园文化形式,充分提高了志愿者精神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及价值。校园文化这一新颖的教育形式促使大学生自觉地接受教育内容,并将其转化为良好的品德修养。

(二)高校校园文化与志愿者精神相结合的缺点

与此同时,将两者结合起来也有弊端,主要体现在文化形成形式长久。文化的发展具有传承性,校风、教风、学风、学术传统、思维方式的形成不是一代人,而是几代人或数代人共同努力传承下去的。任何一种校园文化的形成都需要时间的灌溉,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此将高校校园文化与志愿者服务精神相结合需要坚持,具有可变性。

(三)利大于弊

从以上优缺点对比可以看出,将高校校园文化与志愿者精神相结合后,志愿者精神就是校园文化的象征,就能够将美好的社会品德发展成学校的精神文明,学生会更加自觉自愿地参与进来,而且在活动中更能激发积极性,使志愿活动开展得更好。所以在权衡利弊后发现,将两者结合起来更加有利于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志愿者精神的传承。

四、高校校园文化与当代志愿者精神的结合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展示学校形象、文明程度、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体现。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深远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是任何课程学习所无法比拟的。同时,大学生作为成年人,对自己的行为要承担社会责任。即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学好科学文化有同等重要的意义。高校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和持久性,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培养跨世纪人才具有深远意义。而志愿者精神是健康、向上、奉献的,内涵是丰富、多元的,是一种崇高的人生品质,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有重大意义。

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阳光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与志愿者精神相结合的一个典型成功案例,从志愿者精神衍生出阳光文化并把两者有效地结合在了一起。如今,阳光文化是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学院文化,也逐步发展为一种校园文化。

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阳光文化的产生过程经过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阳光号列车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开展阶段。阳光号列车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于1994年3月,从成立到现在一直坚持扶孤助残的志愿者活动,至今已有20个春秋,近4000名学生参与了阳光号列车青年志愿者活动。它坚持的时间长、参与的人数多,产生的社会影响大,先后被《澳洲人报》、《中国青年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湖北日报》、《荆沙日报》、《荆州日报》、《楚天都市报》、《法制日报》、湖北电视台、荆州电视台、荆楚网、楚网、《长江大学报》、长大在线等多家新闻媒体争相报道,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这一活动为阳光文化积淀了宝贵的精神资源。第二阶段是阳光文化的建设阶段。为了深化阳光号列车青年志愿者活动的教育意义,丰富其精神内涵,我们在2006年提出了校园阳光文化的概念,并将阳光文化作为学院文化开始建设。阳光文化将学生社团活动与学生专业学习以及学生素质拓展进行了有机融合,对学院建设和学生发展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

阳光文化源于阳光号列车青年志愿者协会所践行的志愿者精神,这是对校园文化和志愿者精神的有机结合。其“活力无限,大爱无疆”的核心精神体现了学院学生的精神追求及价值取向,在精神、制度、行为等多方面影响学生的发展。在阳光团队、阳光教育、阳光生活多种文化的影响下,学院的学生有次序地参加志愿者活动,情系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灾区人民,抚孤助残敬老成为学院学生的座右铭。在一次次志愿者活动的影响下,志愿者精神渐渐内化为一种行为品质。学生积极向上,充分展示了大学生阳光活力的精神面貌,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极大地促进了改革与实践。

五、对高校校园文化与志愿者精神相结合的建议

(一)完善校园文化体系

要将高校校园文化和志愿者精神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就需要完善其校园文化体系。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的阳光文化从成立到现在形成了完善的体系:以“光明、活力、温暖”为主旨的阳光精神,从阳光学习、阳光生活、阳光行为和阳光心态四个方面着手的“四个四”阳光一日养成制度,以“健身心、求知识、强技能、善交际”为口号的阳光素质拓展工程和阳光寝室文化,阳光课堂文化以及阳光团队文化。阳光文化从各个方面入手,使得最初践行的志愿者精神得到升华和发展。

(二)将志愿者精神落到实处

阳光文化引领着外国语学院的每一个人,阳光号列车青年志愿者协会坚持每周带领院系的师生从事志愿服务工作,如去特殊学校、敬老院、打扫古城墙、感恩义卖和植树扫墓等,真正从实处落实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高校在将校园文化和志愿者精神相结合的过程中,需将志愿者精神落到实处,多开展志愿实践活动,以此通过从事志愿者的实践活动中更好地感受校园文化,从而更好地推广校园文化。

[1]北京志愿者协会.走进志愿服务[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6.

[2]汤洪棉,苏丹,张慧.志愿服务活动在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现实意义[J].教育与职业,2009(32).

猜你喜欢

志愿校园文化志愿者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志愿者
我志愿……
我是志愿者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为志愿者加油
我是小小志愿者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