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进学解》对《答客难》的继承与发展
2014-02-12
(广西大学 文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4)
萧统《文选》把东方朔《答客难》列为“设论”之首。其首创“设论”文体,以问答形式抒发不遇之感,对后人产生深远的影响。韩愈《进学解》亦是模拟《答客难》而作。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云:“古今文辞,变态已极,虽源流不免有所从来,终不肯屋下架屋。《进学解》即《答客难》也,《送穷文》即《逐贫赋》也,小有出入,便成一家。”[1]196确为的评。但是,《进学解》并不仅仅是对《答客难》的简单再现,它更在《答客难》基础上进行了变革与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孙樵在《与王霖书》里说它“拔地倚天,句句欲活。读之如赤手捕长蛇,不施鞍勒骑生马,急不得暇,莫可捉搦”[1]29,即指出了韩文的创新之处。今笔者试比较两者之异同,并从两者的对比中分析探讨韩愈对汉代散文所作的变革与创新。
一、《进学解》对《答客难》的继承
《进学解》为拟《答客难》而作,两者存在许多相似之处。
首先,它们创作的原因同样是怀才不遇。东方朔二十岁负才自荐,忠心事君数十年。虽然在政治方面有一定的才能,但汉武帝始终把他当作俳优对待,不见重用。《答客难》中说他“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2]1771,心中郁闷可想而知。《汉书·东方朔传》说他“其言专商鞅、韩非之语也,指意放荡,颇复诙谐,辞数万言,终不见用。朔因著论,设客难己,用位卑以自慰谕。”[3]2864韩愈也是仕途坎坷,一波三折。他几经贬谪,终于在元和六年(811)回到长安就任职方员外郎,却因为要求复查华阴县令柳涧的贪污案,再次被降职为国子博士,回到了学官的冷板凳上。据《新唐书·韩愈传》记载:“华阴令柳涧有罪,前刺史劾奏之,未报而刺史罢。涧讽百姓遮索军顿役直,后刺史恶之,按其狱,贬涧房州司马。愈过华,以为刺史阴相党,上疏治之。既御史覆问,得涧赃,再贬封溪尉。愈坐是复为博士。既才高数黜,官又下迁,乃作《进学解》以自谕。”[4]3865韩愈与东方朔相同的际遇,容易引起强烈的共鸣。
其次,两者都采用了主客问答的形式。从文章内容来看,东方朔《答客难》一文中一开始即有一客“难”东方朔,指出他官位卑微。“旷日持久,积数十年,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意者尚有遗行邪?同胞之徒,无所容居,其故何也?”[2]1771然后东方朔就此进行答辩,先说武帝时期与战国时期士人处境已经完全不同,“此一时,彼一时也”[2]1771;接着说修身是士人本分,要加强自身修养,“虽然,安可以不务修身乎哉”[2]1772;最后举许由、接舆、范蠡、伍子胥等例来说明士人的境遇因时而异自古如此。《进学解》中也是韩愈先提出“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5]89;然后有学生提出质疑,指出先生在“业”与“行”等多方面都有所成就,却终是“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5]90;最后先生就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自我责备,自我解嘲,说自己能力不足,孟轲、荀况等人尚且有不遇于世的时候,自己没有被圣明的君主处罚,也没有被宰相大臣所斥逐,已经是很幸运了,被投闲置散也是符合时宜的。当然这并不是韩愈的由衷之言,而是采用了“反语”的形式,也就是下文所提的“反话正说。”
最后,他们同样采用了“反话正说”的手法,巧寓牢骚于诙谐之中。两者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答客难》中东方朔并不直接道出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反而竭尽全力地赞扬当今圣主。称其雄才伟略,威震天下,使诸侯宾服,并指出在这样的形势下贤与不贤已经没有区别。这些名为辩解实为批判的说辞,矛盾重重、似是而非,使文章产生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作者的不满情绪亦在其中宣泄而出。试想当今圣上若真如此贤明,又怎么会让有才之人不得重用?作者匠心独运,言在此而意在彼,使文章亦庄亦谐,意味深长。《进学解》中更是将“反话正说”的手法运用得得心应手。韩愈在文中一开始就赞美道:“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俊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5]89实际上却是指责当今社会黑暗,奸邪当道。有才之士,怀抱利器,却毫无用武之地。这一点从第二段学生对先生各方面都有所成就却不得重用的质疑中即可以看出。在文章的最后更是说自己无德无才,“圣主不加诛,宰臣不加斥”[5]91是幸运,“投闲置散”[5]91亦是符合时宜。实际上是说圣上选拔人才不公,自己空有一身才华,却屡次遭贬,不得重用。本来是怀才不遇的激愤,却表现为对学生心平气和的释疑。这里没有公开愤怒的呐喊,却在一问一答间表现出作者强烈的不平与愤慨,在曲折委婉的表达中尽显讽刺意味。作者在自相矛盾中言此意彼,实在让人拍案叫绝。
二、《进学解》对《答客难》的发展
《答客难》与《进学解》还有诸多不同之处,这更多地表现在后者对前者的超越上。
首先,就内容而言,《进学解》比《答客难》更加丰富。它不仅仅是作者的牢骚文字更涉及许多其他方面的问题。
其一,《进学解》所提内容涉及发现、选拔人才的标准与办法。韩愈在文章第一段就说到“拔去凶邪,登崇俊良”[5]89、“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5]89、“爬罗剔抉,刮垢磨光”[5]89等。在他看来,统治者要亲贤臣、远小人,要唯才是举。无论才能大小,有才之人都应得到重用。他还认为,人才要仔细收罗,经过重重挑选与选拔。这比《答客难》中所涉及的一个人的地位与统治者是否重用他关系密切(“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2]1772)等“人才”方面的问题显然更进一步。
其二,《进学解》并不仅仅是抱怨,还提到有关“学习”的问题,贯彻了韩愈的教育思想。在学习态度方面,韩愈认为要坚持不懈,态度严谨:“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5]89、“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5]90。在学习方法方面,他认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广收博储,务求有所收获:“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5]90。在学习内容方面,他排斥佛老,专研儒学,要求博古通今:“觝排异端,攘斥佛老”[5]90、“上规姚姒,浑浑无涯”[5]90、“下逮《庄》、《骚》,太史所录”[5]90。这些内容较《答客难》显然更加丰富,有些主张对于我们现在的学习仍然有借鉴意义。
其三,《进学解》还涉及一些论道论文的内容。“《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5]90韩愈寥寥数语,把由古至今各部经典著述串联起来,言简意赅地点明了各部典籍的独特之处,实在是精彩。其所览书籍之广博、见识之精辟可见一斑。蔡世远《古文雅正》里赞道:“‘《春秋》谨严’数语,谁人有此识解?”[1]1140
其次,就形式而言,《进学解》比《答客难》更加灵活多变。韩愈对语言的雕琢、对行文的结构把握得更加得心应手。
其一,《进学解》的语言更加精炼而出彩。韩愈坚持陈言务去、词必己出,在这篇文章中创造了很多极具形象性的新颖词语。如“爬罗剔抉”、“刮垢磨光”、“贪多务得”、“细大不捐”、“含英咀华”、“同工异曲”、“佶屈聱牙”、“投闲置散”等等,既给人以新鲜之感又显得贴切凝练。很多词语甚至成为成语,一直使用到现在。更有“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千古名句流传下来,发人深思。
其二,《进学解》骈散结合。它大量运用对偶、排比句式,却又在其中穿插着一些散句。文用散体,却又善于把对偶、声韵等技巧灵活地运用于其中。可以说是以散文的气势,缀之以骈文的句式,且又兼具韵文的音律。林纾说其“浓淡疏密相间,错而成文,骨力仍是散文”[1]1589。像第二段学生对先生的疑问中大量地使用对偶句,如“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5]90,却又在每个小节的结尾运用如“先生之业,可谓勤矣”[5]90等散句加以总结。
其三,《进学解》不仅继承了《答客难》“反话正说”的方法,还运用了“正话反说”的技巧,借他人之口巧抒己长。这主要体现在文章的第二段学生对先生说法的质疑上。韩愈先扬后抑,学生一开始即从学业、理论、文章、为人等四个方面对韩愈进行了高度评价,指出“先生之业,可谓勤矣”、“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5]90、“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5]90、“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5]90。然后又极写韩愈的穷困潦倒,进退两难。事实上是巧借学生之口来说明自己的才能之高,构思新颖,不落俗套。茅坤在《唐宋八大家文钞·昌黎文钞》中赞道:“《进学解》此韩公正正之旗、堂堂之阵也。其主意专在宰相,盖大才小用不能无憾,而以怨怼无聊之辞托之人,自咎自责之辞托之己,最得体。”[1]759这一点比之《答客难》的自述己长显然更进一步。
三、韩愈对三代秦汉散文所作的变革与创新
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反对六朝以来的骈俪文风,“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6]70。但他对这些散文并不是因袭模仿、原样照搬,而是根据中唐时代的需要,含英咀华,力求创新。本文试从《进学解》与《答客难》两文的对比中探讨韩愈对三代秦汉散文所作的变革与创新。
首先,韩愈主张“文以明道,文道结合”。就前文《进学解》与《答客难》的分析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进学解》不仅仅只是一篇牢骚文章,它的内容要比《答客难》丰富得多。特别是“《春秋》谨严,《左氏》浮夸……”这几句论道论文内容尤为精彩。六朝及其以前,“文人”的地位比较低,是贵族阶级的附庸,似乎只有“帮忙”与“帮闲”的作用。“文章”的社会作用并未得到彰显。到了唐代,文人与文学的地位开始发生变化,不少文人可以凭借自己的才学入朝为官,文学作为独立的意识形态,其社会作用也有了较大的提升。韩愈提出“文以明道”,把文章放在与事功等同样重要的地位。从《进学解》第二段学生对韩愈各方面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把儒学、文章、道德修养等并称,总结自己在治学、写作、修养等方面的经验,重点宣扬自己的文章技能。在他看来,文章再也不是“雕虫篆刻”,文学的价值大大提高,文章要与“儒道”结合起来,要阐扬“儒道”。
其次,他善于总结、继承前人的积极成果,变革文体。他推崇三代秦汉的散文,却并不是简单地复制;他否定骈文也并没有不加选择地完全抛弃。韩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散文进行了艺术创新。他把散文引入了杂文学的发展途径,突破了文体的界限与规定,扩大了散文的题材。刘熙载《艺概》云:“韩文起八代之衰,实集八代之成。盖惟善用古者能变古,以无所不包,故能无所不扫也。”[7]20确为的评。陈寅恪先生也在《论韩愈》一文中说道:“退之之古文乃用先秦、两汉之文体,改作唐代当时民间流行之小说,欲藉之一扫腐化僵化不适用于人生之骈体文,作此当尝试而能成功者,故名虽复古,实则通今,在当时为最便宣传,甚合实际之文体也。”[8]《进学解》继承了东方朔以主客问答抒发不遇之感的文体形式,自嘲以讽喻。文中铺陈排比手法娴熟运用,夸张藻饰的遣词造句都可以看出汉赋的影子,但是在散行之中又巧用骈偶,文章句式整齐多用骈句,可以说是骈、散的综合体。韩愈因人因时因事产生不同的感悟,不拘一格,各呈其次。今存韩文有书启、序、祭文、碑志等各种文体,还有许多文章无类可归,被纳入“杂文”或“杂著”一类。
最后,从两文语言的对比中,我们还可以明显地看出韩愈的“古文”是一种精辟生动、富于表现力、接近口语的“古文”。《进学解》里的语言贴切凝练,使人耳目一新。其中有很多名言警句流传下来,发人深思。他用“爬罗剔抉,刮垢磨光”来形容挑选选拔人才,用“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来形容学业勤奋。他推陈出新,善于改造前人之语,使其精辟出彩。像《进学解》中“补苴罅漏”一词就来自《吕氏春秋·分职》:“衣弊不补,屡决不苴。”[9]200“张皇幽眇”取于扬雄《解嘲》:“抗辞幽说,闳意眇旨。”[9]201●
[参考文献]
[1] 吴文治.韩愈资料汇编[G].北京:中华书局,1983.
[2] 萧统.昭明文选[G].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3] 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4]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
[5] 钱伯城.韩愈文集导读[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
[6] 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7] 刘熙载.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8] 陈寅恪.论韩愈[J].历史研究,1954(2).
[9] 孙昌武.韩愈散文艺术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