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游戏价值导向:意蕴、困境与对策
2014-02-12张东,代征
张 东,代 征
(重庆邮电大学,重庆市 400065)
文化是民族的命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宏伟目标。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大繁荣,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积极作用。网络游戏作为新型、高效又广受欢迎的文化传播媒介和艺术实践形态,对人们价值观产生着隐形、深入和多元的影响,发挥网络游戏“碎片化”价值引导作用,积极传递正能量,共筑青春梦、中国梦,拓展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导向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新路径,实现由“灌输”到“对话”、由“控制”到“自觉”的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网络游戏兴起对青少年价值导向的特殊意蕴
“游戏”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伴随人类文明成长。早在茹毛饮血、穴居巢处的原始时代,成年人就会通过模拟狩猎、采集、农作、祭祀等方式向孩童们传授生存的技艺,实现游戏与教育的结合。通过一定的休闲娱乐方式,潜移默化地涵养淬励学生的人格品性,萌发唤醒学生的道德良知,使得教育具有了“闲暇”精神[1]。“游戏”作为一种特殊的休闲娱乐,是“关乎精神”、“生成快乐”的教育活动,是学生易于接受,且精神文化也得以彰显的重要形式,成为教育原始意义之所在。因而,游戏被纳入相应目标,是社会进行价值导向的重要途径和方式,自古即受到重视和探索。同时,游戏又往往反映时代的文化创造力,交织于“艺术、语言、宗教、哲学、历史、艺术”等文化形式中,形成某种特定的综合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建设自身“理想世界”的力量。游戏也是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一定社会文化表征逐渐形成、塑造和定型的过程,在特殊的时期,往往代表一定的社会规则,并以“符号化”形态传播到人群之中,形成一定的“规则”,被人们在体验中接受、认同和顺应,从而产生“群体一致性”,达到“社会秩序化”的目的。
黑格尔认为:“历史总是由两条经纬线组成,一是‘观念’,二是‘人类热情’,这两者的交织构成了世界的历史。”[2]游戏如被合理利用,可以作为传递“观念”、激发“热情”的一种文化实践活动,同样具有传递文明、构建历史的特殊功能。伴随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游戏成为有别于广播、电视、杂志的新兴媒体,是具有核心文化技术“电子影像”的产物[3],同时也促使和改变人们的“观念”与“热情”,进而改变人们的游戏方式乃至生活方式。当今社会,网络游戏产业依托于互联网及移动终端技术的高速发展而不断壮大,成为当前人们闲暇生活和游戏娱乐的主要方式。相比于传统游戏,网络游戏更具独特魅力和审美属性,对玩家的吸引力更大、互动性更紧密、黏着度更高。网络游戏进驻青少年日常生活中,影响着青少年的学习、生活方式和精神文化需求。同时,伴随信息网络技术尤其是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网络游戏的传播途径及其衍生产业发展更加迅猛。《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将网络游戏所属的文化创意产业确立为未来重点发展的文化门类,文化创意产业日益成为“十二五”时期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近年来,游戏玩家人数由2008年的1.87亿提升至2013年的3.45亿,市场实际销售收入从2008年全年183.8亿提升至2013年仅上半年的338.9亿,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经济增长最快的板块。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4.1%,网络游戏用户总数达3.45亿人。其中,学生群体占网游用户总量的30.6%,而在学生群体中,大学本科和大学专科的用户所占比例分别为27.6%和27%①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2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百度数据研究中心《2013年Q1百度网游行业数据研究报告》;艾瑞咨询《iResearch-2012-2013年中国智能移动端游戏用户行为研究报告》;IIMedia:《2013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等。,青少年尤其是大中学生成为网络游戏的主力军②网络游戏移动化发展迅猛,截至2013年6月,30岁以下用户仍是网络游戏主力,其中,20~30岁占30%,10~19岁占27%,但增长速度已经放缓。随着移动终端用户,尤其是智能手机、平板用户的快速扩张,我国网游用户逐渐向青年向中老年扩散,成为网民增长的主要来源,30~40岁用户增长最快,已近用户总量的26%。。
青少年时期是价值观形成并逐步稳定的关键生成期,当代青少年存在“求新、求异,倡导个性独立”等文化多元化客观需求,其价值观具有“自主性、阶段性、广泛性、从众性、新异性、短暂性和可塑性”[4]等特点。网络游戏既是大众文娱生活不可替代的一部分,也是价值观隐形传递的重要工具。网络游戏不仅让参与者亲自听到、看到它所要传达的价值观,而且让用户自觉自愿地在不断体验中接受和强化它想传达的价值观。整个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特别是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电子娱乐设备逐渐“去奢侈化”,“便携化”之后,数字娱乐及网络游戏异军突起,整个价值传播系统呈现出“媒体泛化”和“媒体自主”的时代特征。泛化和自主化的价值传播方式,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迫切需要更加重视和加强对青年价值观的科学引导和塑造。
网络游戏作为一种与网络社会生存方式相伴随的符号、价值和意义建构系统,通过倡导一种游戏化的网络生活方式和自我关照方式,其情感体验和娱乐性生活理念渗入日常生活,潜移默化地引导甚至操纵着人们生活观念和价值追求,深刻影响青少年网络生活方式和道德关系基础,在整个社会价值导向系统中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青少年精神世界重塑的重要载体。创意文化创造性、先进性、特殊性,最终都要转化为符号的形式,才得以保存、理解、传播和发展[5]。网络游戏的发展有利于人们在网络互动和网络族群自我认同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塑造体现中国精神的中国文化形象,进而形成一定的文化符号,在潜移默化中传播文化,形成一定的文化核心价值观,从“个体—群体—社会”三个层次促进文化自我觉醒,提升国家本土精神力量,传播和建构社会主义价值观。
二、网络游戏价值导向的主要困境
虽然网络游戏在引导青少年价值观培养上有着特殊的作用,但是在其价值导向上也存在着难以调和的双重困境:一方面,网络游戏进入青少年学习生活中已经不可避免;另一方面,网络游戏虽然在引导青少年价值观发展上具有自己的优势,但其超强的黏附性与可玩性使青少年不自觉地沉迷于其中从而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同时,在媒体对网络游戏者负面个案的过度渲染及追求关注的舆论导向下,人们已在相当程度上忽略其正向教育意义,而将其看作是毒害青少年的“电子罂粟”,利用网络游戏开展价值教育的支持体系尚不健全。当前,利用游戏开展社会价值导向的困境,主要表现在网络游戏自身的娱乐属性,潜在的文化氛围、游戏规则保障不足等方面。
(一)网络游戏娱乐属性与特点在青少年价值引导上存在冲突
娱乐性和营利性是网络游戏天然具有的属性。大多网络游戏作为商品而存在,自其诞生起,其根本性的目标就指向“盈利”。人们直接将审美态度游戏化于生活之中,消弭了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其审美方式转向生活,从而颠覆了传统,日益边缘化的文学在叙事语法上契合时下的审美风尚,由纯审美的宏大叙事转向泛审美的欲望叙事[6]。网络游戏开发商和设计者设计、开发和出版均围绕盈利开展,“画面精良,光色俱全,背景音乐优美,同时易操作、易进入、高度可玩、互动方便”的网络游戏产品,是玩家选择并愿意付费的主要标准。为了争取更多的青少年玩家,部分开发商和设计者不断增加游戏的互动性和持续性,通过补丁和升级系统,制作越来越精良的画面和主题,隐性或明目张胆地加入暴力、赌博和色情等元素,误导和丑化社会生活的本来面目,加重青少年玩家对游戏的痴迷程度,使其迅速地沉迷于网络游戏中而不能自拔。
网络游戏的高娱乐性和虚拟现实性,使得青少年通过网络游戏体会到与现实世界相仿的情感体验,甚至可以补偿现实世界里得不到的自我实现与心理满足。游戏设置中的一些规则,既可以帮助青少年体认规则的重要性和价值;同时,又容易使心智尚不成熟、辨识能力不强的青少年混淆网络与真实的差别。网络游戏超强的互动性,则使得玩家们彼此之间可以轻易的熟络起来,可谓“线上游戏,线下联系,交流互动,有利有弊”。由于青少年心智的不够成熟和社会经验的局限,网络游戏中结识的各色人等在现实交往中存在潜在的风险和价值观消极导向。部分游戏中模拟的爱情与婚姻,纯粹为实现玩家的自我实现需要,其随意性和易得性极易误导青少年认为感情就像买卖或者儿戏一样,使青少年忽视爱情的严肃性。
此外,在引导青少年价值观取向的问题上,还存在着暴力欺凌与侠义救援的两难。部分大型网络游戏,充斥着打斗激战等暴力行为。尽管这种暴力行为并不一定都是违背道义的,然而在游戏中,因锄强扶弱的侠义精神而选择的暴力行为与恃强凌弱的欺凌行为,往往只有一念之隔。在网络游戏中等级高与装备好的玩家欺凌等级低装备差的玩家的行为随处可见。网络游戏具有的开放自由选择角色的特点,也决定了玩家可以自由选择是走一条秉持狭义的路还是一条只为快速升级不择手段之路。另外,在众多的枪战游戏里面,往往并没有所谓的善恶之分,这类游戏中常见的PK行为,只能加深游戏玩家之间的仇恨,反而会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发展产生误导。
(二)网络游戏文化对青少年价值导向的双重影响
与网络游戏牵绊相生的网络游戏文化,包含于网络文化之中,同时也是大众文化的一部分。作为新时代的一种文化形态,大众文化在价值传递上具有快捷适用、影响面广的特点,具有价值观塑造的实践功能。网络游戏文化本质上是消费和商业化的,它的功能是娱乐的。基本符合大众文化在实践功能上所具有的双重性特征:一方面具有消解神圣、提倡个性、解放思想和加强民主化倾向的作用功能,这对于人性的重构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利于人们追求个性的解放;另一方面市场机制控制着大众文化的发展,大众文化作为商品经济的产物,为盈利而制作,其消费又不可避免地有着庸俗性、娱乐性、快捷性的特征,对树立青少年严肃活泼的主流价值观具有负面的抵消作用[7]。这种双重特征客观造成了价值导向的困难。
网络游戏文化作为大众文化中的亚文化系统,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客观影响具有双面性。一方面,网络游戏里贯穿着许多文学作品的主题和传统文化背景和经典故事,不仅可以促使青少年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到新的知识,而且由此游戏引发积极浓厚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促使学生进一步通过电视、报纸、书籍等媒体深入学习,培养探究的兴趣和文学修养。网络游戏中一些价值元素和主题,如侠义救援精神、爱好自然、尊重生命等理念蕴含于整个网络游戏的文化背景与游戏规则之中;游戏高雅的背景音乐和艺术画面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起到陶冶青少年学生心灵,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另一方面,由于网络游戏的易进入性和对各年龄段人群的超强吸引力,网络游戏世界中的人物角色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再加上网络游戏本身具有的吸引眼球和高冲击力的元素,如暴力、色情、赌博在游戏中的展现,极易形成垃圾或糟粕文化,遮蔽网络游戏的应然价值,长期沉湎于其中必然消解青少年积极价值观,给青少年玩家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另外,我国流行的热门游戏大多以外国文化为游戏背景,大型网游排行榜中,多为美、日、韩的作品,国产民族网游市场占有率不高,即使涉及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也仅局限于玄幻、武侠等自由度较高的题材,流行游戏背景与我国传统价值观或是部分史实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冲突。玩家出于对游戏的喜爱,会在不自觉中忽略原有的传统价值观,混淆学校教育中获取的历史知识。境外网络游戏蕴含着异国的文化元素和意识形态,将负面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渗透游戏主题和环节之中。抢占网络游戏这一意识形态阵地,已受到各国重视。美国军方就曾充分利用网络游戏的广泛参与性、情节的隐蔽性以及夸张渲染性等特点,作为拓展军事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8]。异域游戏所崇尚的文化背景和价值选择,与我国的主流价值观存在较大差异甚至激烈冲突,这势必淡化、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9]。
网络游戏文化还一定程度充当了丰富网络文化的先锋,青少年群体的流行语、流行音乐和流行服饰较多来自网络游戏带动的音乐、游戏术语、cosplay等元素,影响着青少年的流行趋势和流行文化。无论青少年群体中的主流还是非主流,由于文化的形成是自然而然和潜移默化的,又具有非常强的双面性,主流导向往往也只能适应其“碎片化”、“分众化”的特征。如何加以介入、干预和引导,减少网络游戏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是一个较大的难题。
(三)难以消除的作弊行为对游戏精神的冲击和影响
网络游戏的游戏精神往往表现为“公平合理,竞争有序”,在游戏中秉持某种正义或者道义,在锄强扶弱,消灭敌人的过程中维护正义,也可以说是在侠义精神的提升中,获得游戏愉悦并释放压力;不少人在游戏过程中还能领悟到某种哲理与境界。这些都本该是网络游戏玩家在游戏过程中应然寻求到的精神乐趣,也是青少年经由网络游戏所该领悟到的正能量。然而,网络游戏开发商或者为了吸引更多的玩家,或者由于对游戏本身的技术漏洞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或者发现得不够及时,致使有些玩家出于寻求快速胜利或者狂虐他人乃至报复“仇家”等目的,使用外挂等作弊行为,使得本应弘扬的游戏精神或者健康乐趣不断被消解甚至毁于一旦。为防止游戏作弊,一般是游戏开发商不断通过技术升级,发现并填补漏洞,通过销号等方式惩罚作弊外挂。但是,不断怎么填补技术漏洞,但是外挂等作弊行为依然是无法阻止,一个漏洞被填补了,很快又有新的漏洞被发现,于是新的外挂随之而来,开发商与外挂玩家就像是在玩一个无止尽的捉迷藏游戏。另外,有些团队合作的游戏,几个玩家之间不需要通过特殊的外挂软件,只要几个相互认识的玩家凑在一块便能作弊,典型的如QQ游戏中的升级,还有现在很流行的三国杀等桌游,这类游戏的作弊方式极其简单却无法杜绝。对于青少年来说,参与网络游戏的目的是为了休闲娱乐,缓解学习压力,启迪智慧等,如果能在网络游戏参与过程中领略游戏精神,培养和孕育正向价值观,则符合社会导向最初的价值预设。然而,青少年玩家通过作弊,快速地在游戏中取得胜利或者实现“抱负”或“报复”,或者因为哥们义气选择相互掩护,一起作弊,虽然达到了玩乐的目的,但基本上就偏离了玩游戏本该寻求的游戏精神与健康乐趣。“依附于网络游戏软件上的程序,游戏玩家可以通过它打破游戏规则”[10],而这恰恰是最有可能发生的事情。所以,如何消除作弊行为在青少年游戏过程中的流行,是利用网络游戏实现价值导向的又一难题。
三、网络游戏价值导向的对策建议
网络游戏作为一种新兴的创意文化产业,其产品不仅具有数量方面的考量,而且还有品质上的考量,差异化、多样化、个性化成为其根本要求[11]。可以看到,当前网络游戏参与者的个体差异在不断扩大,社会价值取向差异也在扩大,尤其在网游的参与过程中彰显个性、关注自我利益的情境中,个体的理性选择往往导致集体的不理性,需要政府和社会通过主流价值观的一元主导方式把多元化价值取向引向一个正确的方向,以维护社会的基本秩序和促进社会良性发展。对于网络游戏这把“双刃剑”,其设计和推广需遵循“一主多元”的价值原则[12],只有对症下药、趋利避害,通过各方努力,才能让“电子罂粟”成为“阳光产业”,将网络游戏尤其是民族网游、绿色网游打造成积极社会价值导向的平台和载体。
(一)源清流洁——开发者和运营商应着力建设“绿色游戏”,丰富青少年学生网络生活
1.改进游戏设计,打造中国特色网络游戏
网络游戏优质的画面和音乐效果、新颖的游戏创意、人性化的交互系统、内容丰富的任务剧情等都是吸引青少年玩家的主要因素。网络游戏设计者在游戏设计理念上应注重人文主义色彩和价值观传递,尽量避免网络游戏中暴力、色情等负面因素,放大公平、公正、正义、推崇规则、团队合作等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致力设计有利于互助协作、人际交往的社交游戏及健康益智、有利身心、提倡协作精神的“绿色游戏”。结合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深入发掘民族底蕴,将我们优秀的民族精神、爱国情怀等因素融入到网络游戏设计之中,激发大学生玩家对中国文化的思索、学习与传承。这样可以减少外国网络游戏中色情、暴力、拜金等糟粕文化对我国青少年玩家在思想价值观上的负面影响,同时也有助于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游戏品牌,获得更高的市场竞争力。
2.满足青少年合理价值诉求,注重隐性价值嵌入
青少年网络生活较为关注新、特、异,但传统民族游戏题材较为陈旧,现实教育题材模式单一的现状很难满足青少年游戏的需求。游戏中的主题和情节所构成的可玩性是吸引青少年玩家的关键,“故事在传统史实与市场效益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13],最关键的是要反思和深刻解读故事中蕴含的“知识结构”,作为制约文本的潜在结构,这种知识结构决定着文本深层的价值取向。将游戏中的故事题材结合青少年的价值诉求进行再挖掘、再提炼和再生产,在新的语境和青少年价值场域中重建知识结构,赋予其现代内涵、时代气息和娱乐精神,建构一个既有隐性价值导向又有包容性的文化空间,拓展主流价值的认同基础。网络游戏文化产品的生命力离不开创造和创新,游戏主题故事如何把昔日封闭式情节结构及合理性内核置于开放式的文化结构中,既回归常识、回归生活,又融入当下更多的人文情怀、年龄特征和生活基础,将相应的理想、态度、价值观追求嵌入到游戏中。
3.丰富营销手段,开拓健康网络游戏市场
网络游戏的盈利性必然需要市场化营销,运营商和设计者获利途径主要来自于游戏点卡、装备,嵌入广告,线下商品等,目前,较多网络游戏,尤其是页游采用弹窗式低俗、色情宣传页面,破坏了人们对网络游戏的直接观感,游戏运营商要减少破坏游戏体验的植入广告,抵制低俗“推广”;对于公益性、绿色健康性游戏,可加大宣传力度,运用有个性、有特色的宣传手段,如游戏评测视频展示、游戏试玩等吸引玩家的宣传活动,增加人气和拉拢潜在顾客,加强游戏市场的占有。据问卷调查可知,“朋友推荐”是玩家了解游戏的重要途径,通过游戏质量、服务态度等赢得口碑是游戏营销的重要手段。有条件的社区和高校可选择具有积极价值导向的游戏产品,开展一定范围的游戏比赛,线下游戏等活动增强玩家吸引力,引导青少年选择健康网络游戏。
(二)严于律己——青年学生应合理规范自身网络行为
1.做好职业规划,树立人生目标
通过走访调查,对时间的不合理规划是沉溺于网游的重要原因。青少年应该认清现实,主动承担时代和社会所赋予的责任与义务,增强自我控制能力,在玩网络游戏时要把握尺度,合理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广泛兴趣,丰富课余生活,做到有计划、有目标并付诸行动,让校园生活充实而有意义,防止把网络游戏当成逃避现实的工具。
2.树立正确交往观,遵守道德规范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青少年参与游戏产品大多是通过“朋友”渠道获得。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何种类型的人交往,会影响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和道德情操。要树立正确的交往观,无论是在游戏中还是在现实生活里,要对交往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态度,并且要有一个健康的交往目标,努力形成一个能促使自己上进的朋友圈。另外,在游戏当中玩家应当注意自己的言行,遵守道德规范,以积极阳光的心态参与到交往活动中。
3.构筑心理防线、防止被网络游戏侵蚀
网络游戏对价值观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对游戏玩家的言论或者游戏背景的历史观、道德观设定,要理性对待,时刻保持头脑清醒。要重视如何坚守自己的交往德性和德行,注意把握尺度,牢记现实的道德准则和法律观念。当发现网络游戏对原来的生活轨迹产生了巨大改变时,应当提高警惕。青年玩家要自觉自律,提高游戏娱乐的品味和境界。从游戏的艺术性、价值性和人生论等层次,提升游戏“境界”[14],化解负效应、激发正能量,善于把网络活力转化为社会进步的动力。
(三)推陈出新——学校应创新教育模式,加强学生价值观引导
1.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网络游戏参与的管理
对学校周边的网吧等重点监管,使青少年和未成年学生远离不良游戏。除学习状况外,老师应时刻保持对青少年学生思想情感状态等方面的关注,对于出现问题的学生及时给予必要的心理疏导,以免他们利用沉迷网络来舒缓压力,关注学生的游戏需求,“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更新评价标准,破除偏见,全面、整体、宽容地看待青年的主流及其变化,是引导和构建青年价值观的前提与关键”[15]。利用学校网络资源和媒体平台,开展线上线下交流活动,引导学生体会健康益智类游戏的游戏精神与健康乐趣,发挥网络游戏在引导青少年价值观上的特殊价值。
2.丰富团学班级活动,引导网络游戏发挥正能量
网络游戏在当代大学校园盛行已是不争的事实。站在学校和教育者的角度,自然不希望学生因网络游戏荒废学业,虚度年华。但是,鉴于网络游戏发展现状,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和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普及,网络游戏将成为创意产业而快速发展,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的。教育者与其回避,不如主动引导,宣传网络游戏的积极意义,通过辩论赛、班团活动等帮助青年学生辩证地认识网络游戏。此外,在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和课程设置中,可通过适量的网络游戏释放心理压力、拓宽交际,做到趋利避害,帮助学生选择具有积极正向价值的网络游戏,形成正面的“流行游戏”,杜绝和排斥负面游戏。
3.尝试部分高校试点,促进游戏与教育相结合
网络游戏是一种鲜活的知识载体,比起沉闷的课堂,网络游戏能更容易地调动青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对当代青年的亲情教育,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的能力,“培养当代青年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应成为当前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16]。高校大学生身心相对其他阶段的学生成熟,可考虑将高校作为网络游戏与教育结合的试点试验地。军事类游戏已经进入军校课堂,让国防生在兵力部署、火力配系、阵地编成等战术知识方面得到较大的提升,其他高校也可以结合自身的专业设置,有针对地学习推广这种模式,积极、创造性地尝试把网络游戏运用在教学实践中。如已有高校将网络游戏《巨商》列入学生课程,希望学生通过游戏熟练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而国外也早将《模拟人生online》作为时装、建筑设计等课程的学习游戏,这些都为我们利用网络游戏优势,开拓网络游戏教育途径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四)制度法规——政府应全面净化网络游戏环境
1.探索完善法律法规建设
网游市场中所蕴含的巨大利润促进着网络游戏的快速发展,而相关政策法规以及市场的不完善性必然会带来诸多问题,适龄提示的不准确性、防沉迷系统不完善、洗刷罪恶、花钱打造装备、宝箱抽奖、几率性道具以及PK特权的设置等已经成为大部分网络游戏的通病。玩家在游戏中的行为有时会不自觉地延伸到现实社会中,这也就衍生出各种社会问题。面对蒸蒸日上的网络游戏产业,政府应加强网络游戏管理,规范网络游戏经营秩序,维护网络游戏行业的健康发展,积极探讨和建立网络行为准则,出台相关法律约束,加强对网络游戏内容的审查备案管理,积极鼓励、引导、扶持网游开发。
(1)深入推行游戏分级制度
将网络游戏的内容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推行游戏分级制度。我国在推行分级制度的同时应吸收其他国家先进的管理经验,根据我国的文化传统、现实国情对网络游戏严格执行网络游戏分级制度,为青少年选择合适的网络游戏提供依据。建立网络游戏的暴力性评估和分级制度,例如:韩国明确规定16岁以下人群适宜的网络游戏不能存在PK内容,美国和日本也有类似的年龄准入和销售规定[17]。2013年3月,国内首个《中国游戏绿色度测评统计年报(2012)》颁布,在2012年度测评的423款游戏中,适合18岁以上人群使用的游戏共有332款,占总测评游戏比例的78.5%;适合6岁、12岁、15岁未成年人使用的游戏共91款,占总比21.5%,其中,适合6岁儿童使用的仅占2%。游戏分级还有利于引导开发者的设计更加符合青少年的需求。根据年龄设置相应的权限,坚决禁止未成年人参与非未成年人玩的游戏。此外,还应加强游戏准入尤其是境外游戏准入的审核。
(2)贯彻执行网络游戏实名制
政府应加大监管力度,落实网络游戏实名制注册。同其他网络新兴媒体一样,国家和政府是政治传播的强势主体,其传播的权威性,影响力是其传播的核心要素,政治社会化、政治信息和价值观的有效输出等是其重要目的[18]。网络游戏需要借助网络进行,网络游戏实名制目的就是利用技术手段限制上网的游戏时间,规范网游环境。通过实名制注册,了解注册玩家的基本信息,制定相关对策,完善后台管理系统,设计青年学生网游防沉溺、防色情、防暴力等系统手段。网吧经营者和文化管理部门可以协助开设未成年人专用网吧,或在普通网吧内开设未成年人专座等,为青少年构建自律与他律结合的健康游戏环境。
2.加大游戏产业投资、政策保障与制度支持
相比西方和日韩网络游戏在产业政策、技术支持、制度保障方面的举措,我国的举措起步晚、力度小。政府要加大对网络游戏产业的重视程度,由上至下地正视网络游戏产业,加大文化创意产业和民族游戏产业的扶持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和制度,为我国本土网络游戏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3.制定网络游戏人才发展政策
政府应积极出台相关政策为人才培养提供保障,扶持企业为游戏人才提供实践平台,联合高校打造网络游戏专业人才培养基地。设立专业游戏开发基地,重视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建立文化产业专门人才数据库。加强政府、企业、高校三方的协作,同心协力培养出有技术、有思想、有创意、有社会责任感的“四有”网络游戏开发设计者,运营管理者等人才。
参考文献:
[1]姜勇.论教育的“闲暇”精神[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7):5-8.
[2]鲁玉玲.论黑格尔关于历史发展的经纬线[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24-26.
[3]李兴亮,付蓉.媒体文化视野中的网络游戏[J].新闻界,2007,(3):45-46.
[4]张进辅.论青年价值观的形成与引导[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88-93.
[5]邴正.面向21世纪的中国文化形象与文化符号[J].社会科学战线,2013,(3):12-16.
[6]刘文辉.20世纪90年代文学叙事的审美范式转换[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152-156.
[7]巫幸兴.大众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06,(6):13-17.
[8]张颖.美军运用网络游戏加强军事文化建设的做法[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12,(5):128-129.
[9]高英彤,宫倩,蔡冬.青少年参与网络游戏的特点、趋势及成因分析[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61-162.
[10]金石.网络游戏外挂的法律性考察分析[D].兰州大学,2009:10.
[11]庆友刚,仇善章.资本空间化与空间资本化:关于空间生产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话语[J].山东社会科学,2013,(2):35-39.
[12]王春城.社会价值导向:公共政策引人向善机制的核心[J].行政论坛,2013,(2):82-86.
[13]范玉刚.试析红色经典再生产对公民的询唤[J].人文杂志,2012,(4):95-103.
[14]李瑞明.有境界则自成高格——王国维“境界”说的价值自觉意识[J].文艺理论研究,2010,(10):137-141.
[15]王珑玲,才立琴.论青年价值观的评价与建构——从对“一代不如一代”的质疑与反思谈起[J].中国青年研究,2009,(12):186-191.
[16]吴新颖.青年价值观构建的重要力量:亲情[J].伦理学研究,2009,(4):60-62.
[17]郑少翀.价值观的悖反——网络游戏的现实伦理危害[J].天中学刊,2009,(6):72-75.
[18]荆新民.中国特色政治传播中的“主体”问题[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