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泛在知识环境的公共图书馆建设研究
2014-02-12边倩
边 倩
(吉林省图书馆,吉林 长春 130028)
1 泛在知识环境概念及特征
泛在知识环境是指由网络设施、硬件、软件、信息资源、人等有机组成的新一代科技知识基础结构,是未来知识型社会的一种综合的全面的数字化信息基础设施,是通过计算、存储和通信方面的最大便利,使人、数据、信息、工具、设备等资源能够更为完全彻底地发挥作用而构建的一种普遍的、综合性的知识环境[1]。泛在知识环境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服务的泛在化。泛在知识环境下,计算机普遍存在,网络遍及各个角落,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使用计算机、网络设备等,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或服务,以满足自己的信息需求。泛在化服务是一种智能性服务,主要通过网络传递信息资源和服务,需要服务机构配置运行通畅的网络设备、现代通讯设备、计算机设备等硬件资源和对信息资源进行整合成有序化的信息集合,便于用户的检索和获取。(2)信息资源的多样性。在泛在知识环境下,信息来源渠道广泛,印刷型资源、数字资源异常丰富。用户不仅是信息使用者,而且是信息提供者。信息资源内容及其提供者的泛在性,使信息资源增长迅速,涉及众多领域的前沿知识信息。(3)服务设施的泛在化。在泛在知识环境下,服务设施配备的泛在化,是实现服务泛在化的前提。服务设备体现出泛在的特征,传统的台式计算机、便携式计算机、手机、电子阅读器、MID、MP4等充当了信息设备的角色,让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很方便地获得可以用于信息检索的信息设备。(4)高度智能化。泛在知识环境是泛在计算、泛在智能技术发展应用的产物,是硬件、软件、系统、终端和应用的融合,具有高度智能化特征。网格技术将孤立的系统变为网格节点,消除系统异构障碍,实现网格范围内计算资源、存储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设备资源高效、方便的全面共享。P2P技术使资源和服务分散在各网络节点上,信息的传输和服务的实现都直接在节点之间进行,无须中间环节和服务器的介入。云计算技术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带来了新的机遇。
2 泛在知识环境下的公共图书馆建设思路
泛在知识环境强调以用户为中心,为用户提供“无所不在”的服务。面对素质参差不齐的社会大众,公共图书馆要提供泛在化服务,不仅需要构建基于现代技术的虚拟图书馆 (即数字图书馆),而且还需构建基于物理空间的实体图书馆,使不同用户能通过不同的图书馆类型获取其所需的服务,真正实现服务的泛在化。
2.1 实体图书馆建设
在泛在知识环境下,实体图书馆如何实现泛在化服务,如何满足用户的需求,这对于面向全民服务的公共图书馆来说,意义重大。在国家积极倡导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时期,构建泛在化的实体图书馆,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一种途径。
一是建设分布合理、服务便捷的公共图书馆,让用户能在最近的地方享用图书馆的资源。国际图联20世纪70年代颁布的《公共图书馆标准》规定:每5万人应有一所公共图书馆,人均拥有藏书最少3册;一座图书馆服务辐射半径通行标准为4公里。国际国联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颁布《公共图书馆服务发展指南》(中文版)指出:“公共图书馆服务点的设置必须尽可能方便社区的居民,如果可能的话,应当位于交通网络中心点附近和靠近社区活动的地方,例如商店、商务中心和文化中心等。在比较发达的市区和郊区,公共图书馆应设置在15分钟车程之内”。我国发布的《公共图书馆建设用地指标》也规定:“大型馆,服务人口 150万(含),建筑面积20 000m2以上,其服务半径为9km;中型馆,服务人口 20万~150万,建筑面积4 500~20 000m2,其服务半径为6.5km;小型馆服务人口 5万~20万、建筑面积1 200~4 500m2,其服务半径为 2.5km。”[2]因此,在建设图书馆的过程中,各地要根据相关标准,制定符合本地区实际的图书馆建设布局,在人口密度高的地区、生活中心地区、交通方便且容易集中的地区建设图书馆,配备现代服务设备,提供便捷的服务手段,面向社会免费开放,让公共图书馆成为泛在知识环境下用户学习的终身场所。第一,建立和完善总分馆制,依照服务人口数量设立图书馆分馆,以有效共享和利用资源,提供网络化的图书馆服务。近年来,公共图书馆总分馆的 “苏州模式”“嘉兴模式”“厦门模式”“佛山模式”等众多形式多样的总分馆制管理模式,有力地保障了当地公众获取知识信息的权利。如深圳“图书馆之城”建设,既是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度的精彩演绎,更是泛在知识环境下实体图书馆建设的成功案例,实现了公共图书馆互通互联、资源共享。截至2013年底,深圳市共有公共图书馆633座,其中3座市级公共图书馆,8座区级公共图书馆,622座基层图书馆,基本达到每15万人拥有一座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每1.5万人拥有一座社区图书馆(室)、人均藏书量2册的目标,同时还布点200个城市街区自助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网络覆盖深圳全市,彰显了现代都市的书香氛围。第二,建立和发展图书馆联盟,依托行业优势,发展公共图书馆事业。公共图书馆可与高校图书馆、科研院所图书馆等合作,建立区域性图书馆联盟,一方面可共享资源,节省图书馆经费,另一方面可扩大服务范围,提升资源的利用率。成立于2012年3月12日的首都图书馆联盟,其成员馆来自国家图书馆、党校系统图书馆、科研院所图书馆、高等院校图书馆以及医院部队、中小学图书馆和北京市公共图书馆共110余家图书馆,通过统筹、协调北京地区中央、高等院校、市属图书馆资源,实现了“一馆办证、各馆通用”“一卡借阅、就近还书”“一馆藏书、各馆共享”“一馆讲座,各馆转播”“一馆咨询、多馆服务”。由吉林省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吉林理工大学图书馆等在长春的13家公共系统、高校系统、科研系统图书馆共同发起成立吉林省图书馆联盟,在资源建设、馆际互借、联合参考咨询、成员馆之间通阅、联合采购等方面进行合作,已成为长春地区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中心。
二是馆内空间布局多样化。除了配备计算机设备、打印复印设备、上网设备、信息检索设备、阅览座椅和美化馆内环境以外,可按照用户需求构建新型学习空间、信息共享空间、交流空间。如可设立多媒体影视欣赏厅、学术报告厅、电子阅览室等,使用户走进图书馆便能享用图书馆提供的各种服务。加拿大多伦多公共图书馆将信息共享实体空间设置了咨询台、“信息连接”电子阅览区、残障人士电脑区、个人计算机区、学习中心、数字化设计工作区、小组学习室七大区域,满足了不同兴趣爱好用户的学习需求。2012年文化部、财政部印发的 《“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实施方案》提出,要以未成年人、老年人、进城务工人员等特殊群体为重点服务对象,在城乡基层大力推进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努力构建内容安全、服务规范、环境良好、覆盖广泛的公益性互联网服务体系。各级公共图书馆可按照该方案的要求,大力推进基层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建设,为特殊群体提供泛在化的图书馆服务。
2.2 移动图书馆建设
在现代技术的推动下,数字图书馆建设在我国蓬勃发展。数字图书馆是指通过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实现的具有传统图书馆的基本功能的网络实体,可以实现跨地域跨时空的信息采集和管理。由于数字图书馆以网络和高性能计算机为环境,向用户提供比传统图书馆更为广泛、更为先进、更为方便的服务,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使用信息的方法,较之传统图书馆具有很大的优势。我国自1995年开始进行数字图书馆研发,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努力,初步形成了由国家级数字图书馆、行业性数字图书馆和各区域数字图书馆组成的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体系。
随着移动网络的发展和手机用户的增多,在泛在知识环境下,公共图书馆要在建设好、维护好数字图书馆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移动图书馆。移动图书馆是为了应对数字时代读者对文献资源随时随地的要求而产生的一项服务,主要是指依托目前较为成熟的无线移动网络、国际互联网以及多媒体技术,使人们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通过使用各种智能移动设备(手机、PDA、手持阅读器、平板电脑等)来方便灵活地进行图书信息的查询、浏览与获取的一种新兴的图书馆信息服务,是数字图书馆电子信息服务的延伸与补充[3]。移动图书馆具备信息资源广泛、覆盖率强、无时空限制、付费方便、个性化服务、便于互动等特点,深受用户青睐。在服务内容方面,我国移动图书馆服务大部分集中在图书馆新闻、馆舍介绍、讲座、新书通报、书目检索、图书到期提醒、预约、续借等图书馆基本服务,虽然也有部分图书馆在移动图书馆服务中为读者提供电子书和音视频资源,但均处于试验或者初始阶段,数量和质量上都不尽如人意,难以满足用户的需要。目前关于移动图书馆特色服务内容还没有应用到手机上,而具有图书馆服务特色的功能,如全文阅读、统一检索、参考咨询、个性化定制、情报服务等,并没有真正实现。其中个性化的定制服务则使利用图书馆变得方便无比,其需要采用数据库技术、数据推送技术、动态手机网页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等网络技术,能够通过跟踪用户的兴趣偏好和使用习惯来获取用户的特征,建立用户行为模型和信息模型,实现信息的智能推荐。目前,我国内地有17家省级公共图书馆开通了移动图书馆服务[4],绝大多数省级公共图书馆通过引进商业软件,采取短信、WAP网站、客户端三种服务方式开展移动图书馆服务,自主研发移动图书馆产品的图书馆很少。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应用实践方面,我国移动图书馆的发展水平都滞后于国外,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服务观念亟待革新,对移动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缺乏职业敏感性,独特的、采用新技术的原创性服务不多。服务模式、内容单一,缺乏创新,系统兼容性较差,技术水平有待提高。知识产权与信息资源建设矛盾突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信息服务的开展。因此,在建设、推广移动图书馆服务的时候,公共图书馆要分析用户行为特征,提供智能化检索、可视化导引服务;要着力打造“学习型移动图书馆”,提升个性化服务能力,充分利用Web2.0技术,推动用户间的知识交流,激发用户的创新意识以丰富图书馆的知识资源;要利用云计算技术,构建高效可复用的存储平台。将普适计算应用到移动图书馆中,使移动图书馆嵌入到社会的每个角落,不仅为用户提供一个物理的、社会的、信息的、技术的、多维度的“泛在智能学习环境”,使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数字信息资源的无缝连接[5],而且使用户的信息需求被移动图书馆毫无遗漏地收集起来,经过筛选和分析,为用户及时提供相应的个性化服务。
2.3 自助图书馆建设
自助图书馆是指用户不必亲临图书馆,不受图书馆开、闭馆时间的限制,在街边的一台自助图书馆服务机上就能借书、还书、办理借书证,享受图书馆的预借送书服务。自助图书馆装有书架、还书箱和电脑操作台等,能存放几百本书,采取自助服务方式。自助图书馆集数字化、人性化、智能化为一体,实现了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的完美结合。自助图书馆建设可节约资金、节约土地,实现了24小时自助服务。截至 2012年 4月,设立自助图书馆的省(直辖市)已达到24个,覆盖城市32个,自助图书馆总数量约达 287台[6]。华南和北京地区设置自助图书馆的数量远高于其他区域,而西北、东北、西南、华中地区的一些偏远和经济较落后省份还未设立自助图书馆。因此,在泛在知识环境下,公共图书馆要花大力气研究、推广自助图书馆,在社区、商业区、公共交通站点、行政中心、学校、医院等地设立自助图书馆,为用户提供智能化程度高、不受开放时间限制的 24小时的图书馆服务。
3 保障措施
3.1 加强信息资源建设
在泛在知识环境下,文献信息资源呈现多元化特征。要为用户提供泛在化信息服务,公共图书馆要加强信息资源建设,既要采购传统的纸质文献,更要采集数字资源,重点在于开发和优化网络资源,将网上相关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重组,使之有序化,为广大用户查询提供便利。公共图书馆要注重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加强数字资源整合,建立网络资源导航系统和跨库检索整合系统。还要重视开放存取资源建设,对开放存取资源进行选择和组织,便于用户利用。
3.2 加大技术开发应用力度
在泛在知识环境下,移动图书馆、自助图书馆建设需要强有力的技术做支撑。互联网、电信网、物联网、语义网、云计算、网格技术、流媒体技术、射频身份识别 (RFID)、蓝牙、P2P等技术的科学运用,为泛在知识环境下公共图书馆的泛在服务奠定了基础。公共图书馆要及时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与科研机构合作,共同开发信息技术,以技术的力量推动图书馆建设。如深圳市图书馆与企业合作研发的一种新型自助图书馆服务系统——“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系统”,改变了物理图书馆的特性,被专家称为“第三代图书馆。”
3.3 加快人才培养
任何一项事业的发展都需要人才。随着高新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泛在知识环境下的图书馆将朝着信息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它对图书馆员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美国有这样一种说法:在图书馆服务所发挥的作用理中,建筑物只占5%,信息资料占20%,图书馆员占75%。在OCLC(美国联机图书馆中心)就设有专门培训图书馆员的研究所,美国微软图书馆的馆长说:“就业风险与商务部分竞争要求我们注重人员的培训与发展,我们不仅要与时代的要求同步,而且要在工作基准不断提高的情况下走在前面。”因此,公共图书馆应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制定科学的、有前瞻性的人才培养规划,采取多学科知识培训和岗位轮换的做法,培养复合型人才。
4 结束语
泛在知识环境是一种知识无处不在、知识随处可见的数字化环境。在这种环境下,信息和知识的获取变得更为容易,也更为艰难。容易是指在这样的环境下,获取知识的途径变多,随处可以获取的知识内容变多;难则是指在这样的环境下,获取有用的、有效的知识变得不容易[7]。公共图书馆是面向社会公众服务的机构,应构建多种类型的图书馆,使社会公众能便捷地获取所需知识和信息。
[1]ATKINS,DANIEL E.Revolutionizing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hrough Cyberinfrastructure:Report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Blue Ribbon Advisory Panel on Cyberinfrastructure,Jan 2003[EB/OL].[2014-03-25].http://www.usf.gov/cise/sci/reports/atkins.pdf.
[2]公共图书馆建设用地指标 [EB/OL].[2014-03-27]http://wenku.baidu.tom/view/433flegd51e79b8968022648.html.
[3]胡振华,蔡新.移动文献信息服务系统研究[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04(1):22-25.
[4]陈小卫.省级公共图书馆移动图书馆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图书馆研究,2014(1):14-17.
[5]殷长庆.移动图书馆服务功能的现状及应对策略[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2(9):58-61.
[6]田原.我国大陆地区自助图书馆发展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J].图书馆建设,2012(12):53-56.
[7]吴淑娟.Google scholar与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J].情报资料工作,2007(6):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