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员学业污名的历史、成因及应对
2014-02-12许昌
许 昌
(1.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2.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体育科学系,福建 福州 350300)
皮格马利翁效应和自我实现预言等教育理论认为,“期望”在学生学习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低期望值是导致学生学业不良的重要原因。污名威胁理论认为“不管个人相信或是否认,也无论个体排斥抑或接受,只要情境中出现或存在负面刻板印象的线索或讯息,个体就会感受到刻板印象的威胁”[1]。由于运动员学业污名的存在,使得很多青少年父母不愿让自己的小孩专门从事竞技运动。鉴于运动员学业污名的客观存在和危害,本研究认为加强运动员学业污名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其重要意义。
1 运动员学业污名的含义与历史
1.1 运动员学业污名的含义
污名是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它经常与较差的精神健康水平、生理疾病、学业失败、较低的社会地位、贫穷以及较少的住房、教育和工作机会相联系[2]。狭义上的污名与负面刻板印象意思相近,广义上的污名是指一种心理和行为过程。“污”是弄脏或毁坏的意思,“名”指名誉,污名即指毁坏别人名誉的心理和行为过程。根据Corrigan等人的观点,污名由刻板印象、偏见和歧视等三个要素组成,本研究认为运动员学业污名是指人们毁坏运动员学业名誉所经历的负面刻板印象、偏见和歧视等心理和行为过程。
将运动员和文化学业放在一起谈论时,很多人就会发出 “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评价,这也是多年来许多高雅之士用来鄙视体育工作者的口头禅[3](李力研,1993)。由于这一观念在社会上普遍存在,并且流传时间甚长,学界通常称之为刻板印象。刻板印象可分为负面刻板印象和正面刻板印象,其可能是与客观事实相符的,也可能是与客观事实相悖的,代表着态度的认知成分。“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是一种负面刻板印象,也是狭义上的污名。了解运动员的人可能不赞同这一刻板印象,也可能赞同它并由此形成偏见(如认为所有的运动员都不会读书等)和产生消极的情感反应(如老师和家长对运动员的学业表示失望和担心等)。这些负面刻板印象和偏见体现在行为上就会出现学业歧视现象(如交往歧视、教学倦怠、就业排斥等)。
1.2 运动员学业污名的历史
公元500年前,希腊已经形成这样一种体育观念:运动员的运动训练是以智力发展为代价的[4]。这些早期的运动员忍受着哲学家们的严厉批评,如“无用的愚钝的市民”等。不过,在当时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的社会环境中,由于体格强壮、运动能力出众的人是社会上公认的优质劳动力,特别是在崇尚运动的历史时期,很多运动员还能通过身体竞技获得财富、体面生活,属于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群,因此,对运动员学业方面的抨击主要还只是停留在一些社会精英人士之中,如思想家和数学家等。但是,到了人们逐渐意识到社会的进步主要依靠科技发展的驱动时,社会上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开始倾向于心智方面的发展,特别是在身心分离的错误观念盛行的历史时期,人们认为运动员在竞技运动和学业领域只能有一个方面表现出色[5],而身体方面的优势反而成为学业或心智污点的表征,运动员学业污名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无论是在西方发达国家或是在我国都存在着运动员学业污名现象。例如,在美国,人们常用“dumb jock”来评价大学生运动员,意指“笨蛋的运动员”。“dumb jock”在美国社会至少存在有100年以上的历史。单从学术文献对“dumb jock”的记载上来看,最早可追溯至1905年[6],在此之后,这一污名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同样,“头脑简单,四肢发达” 在我国也有着很长的历史。本研究通过对老年人的访谈发现,年龄最大有88岁的老人回忆说,在她年轻的时候社会上已有“练体育的人更笨或不爱学习”的看法。现可查到的我国最早记载体育人物“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学术文献出现在1961年[7]。在当下社会,这些有关运动员学业方面的污名仍在我国社会上广为流传。除我国和美国以外,其他国家也同样存在着相关的运动员学业污名现象。如在印度《甘地自传》一书中就有提到“因为那时我还是头脑简单,体力过人的傻大个[8]”等。
运动员学业污名主要存在于校园、大众媒介和运动员人际交往与就业之中。国内外许多研究发现教师、教练和非运动员学生对运动员学业存有负面刻板印象,也对他们未来学业发展缺乏信心,并在各种教育情境中出现歧视性行为,如教学中的歧视性言语、同学学业交流中的排斥和言语性攻击等,这些因素严重影响学生运动员在学业方面的努力和发展。大众媒介如电影、电视、网络和卡通等是运动员学业污名扩大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它们通过各种夸张手法、调侃性语言污化运动员学业形象,特别是在现代网络上充斥着对运动员学业问题的诋毁,并导致许多运动员学业关联污名的出现,如喜欢酗酒、爱打架的不良少年等污名。社会赋予运动员太多也太深的学业及其关联污名,以至于许多青少年儿童家长拒绝自己的小孩与运动员交往,深怕他们小孩的行为习惯和学业发展受到影响。运动员学业污名同样也反应在退役运动员的再就业问题上。我国退役运动员难就业,这固然与运动员早期的文化教育和各种保障制度有关,但是社会心理环境也极大地影响着运动员的再就业问题。
2 运动员学业污名的成因
2.1 污名认知理论的解释
污名认知理论认为大脑具有获取、认知、加工和简化信息的功能,而哪一类群体在范畴化过程中会成为污名或誉名的信息目标,取决于人们对不同群体的知识结构和比较结果,其强调了比较劣势信息对污名形成的基础作用。污名认知理论从污名承受者的某些比较劣势特征的角度来分析污名的成因,突出了污名承受者在污名形成过程中的责任问题。
根据污名社会认知理论,运动员学业污名是运动员自身学业在不同群体间比较中处于劣势,并以此为认知线索而形成的带有贬低性或侮辱性的学业标签。污名社会认知理论将污名成因归结于“受损的身份”特征,并进一步追究“受损的身份”原因。本研究认为,可以从身体、心理和制度三个方面来探讨运动员学业不良的成因。运动员学业不良的身体化特征主要体现在投入较少时间的学习(身体利用率低)和身体透支的学习两个方面。与传统学生以文化学习为主比较,运动员是通过系统的运动训练以获取优异的运动成绩为主要任务的,他们不仅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在运动训练和竞赛上,而且由于长时间的运动训练容易造成身心疲劳等现象的出现,使得他们在文化学习上常常是有心无力。这是造成运动员学业不良的根本性原因,也是运动员学业污名形成的客观条件。其次,家庭、学校和社会对运动员文化学业的低层次期望和运动员学业刻板印象威胁的出现等心理因素,消减了运动员文化学习的心理能量和积极性,阻碍了运动员文化学习潜能的发挥,助长了运动员学业污名的发展。再次,运动员训练制度是影响运动员学业不良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例如,举国体制下的金牌主义思想和唯运动成绩观人为的引导运动员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运动训练上而无心顾及文化学习,从而导致了运动员的学业不良,是运动员学业污名形成的制度因素。
2.2 污名功能理论的解释
污名功能理论从污名施加者的角度来诠释污名存在的原因,认为污名是一个为了突出污名施加者自己心理上优势地位而对他人进行毁誉的过程[9]。具有提高自尊和获取心理优势、增强施加者内群体认同感、合理化既得利益等功能。
从污名功能理论来看,首先,人们污名化运动员学业问题可以提升他们的学业自尊,体现他们在学业上的心理优越感,特别是对一些“文弱书生”来说,由于自身的身体形态、技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在与运动员的交往比较中,潜意识中就会处于劣势,为了获得心理上的平衡,他们就会污名化运动员的学业短处,从而在心理上获益。其次,根据社会认同理论,人们不仅有动机维持高水平的自尊,还有动机维持积极的社会认同感[10]。他们以学业为判断标准,将社会范畴分为非运动员群体和运动员群体,通过贬抑运动员群体的学业问题,提升自己所属群体的优越地位,从而增强积极的内群体认同感。最后,运动员学业污名可以合理化外群体成员的既得利益。例如,外群体成员通过学业污名,合理化退役运动员难就业问题或是就业在社会声望和社会地位较低的职位中,也合理化了自身所属群体就职在声望、地位和权力都较高的职位中,并以此来调节群际关系,减少群际间的冲突。
2.3 污名制度理论的解释
污名制度理论不像上述两个理论将污名放置于个体心理学水平上来分析,而是将污名放置于社会、历史、文化等宏观背景中来阐述。佩蒂格鲁认为,“污名化不是一个个体知觉者的问题,而是社会背景的问题”。一个蒙受污名的对象并不真的是在个体层面上被污名化,即被其他个体污名化,而是被社会施以污名,正是社会创造、允许并维持了这种态度和行为[11]。这些观点的核心其实都在强调社会规范对污名形成的重要意义。
根据污名制度理论,我们应该从传统社会文化规范中寻找运动员学业负面刻板印象、学业偏见和学业歧视等学业污名的社会根源。不管是在我国还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也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在现当代社会,人们一直以来都赋予会读书、有学问和有才华的人以积极的社会形象,认为他们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栋梁,未来更有可能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声望,而相比之下被认为是“不会读书”和“不爱读书”的那一群人的形象总是相对消极的,未来发展则不被看好。像我国传统文化中就充满着对读书人未来的美誉和憧憬,例如“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和“学而优则仕”等。在这种文化的映衬下,被认为是“学业不良”的运动员就容易被诋毁和贴上标签,也更容易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偏见和歧视,是这种传统文化规范纵容和催生了运动员学业污名的存在和影响。污名制度理论不像污名社会认知理论和污名功能主义理论单一的将运动员学业污名归因于个体的心理特质,而是首先强调了社会规范的先在性和条件性,其次才是个体对这种规范的遵从程度,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遵从程度越高则运动员的学业污名程度就越高,反之亦然。
3 运动员学业污名的应对策略
3.1 学业自我提升策略
污名是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它常与污名承受者的某些不受欢迎的或丢脸的特征联系在一起。只要这些特征还没有消除,污名就可能在社会建构中长期存在。也就是说只要人们还能认知到运动员学业方面的差距,伴随他们的学业污名也就将继续流传下去。因此,从提升运动员自身学业方面寻找策略,才是运动员学业污名消除和应对的根本策略。
但是,由于运动员身兼运动训练和文化学习两项任务,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需要在二者之间平衡,无法像传统学生一样只专注于文化学习,单从投入与产出比的角度来看,运动员与传统学生的学业差距在运动员生涯期间将长期存在,运动员学业污名的完全消除是不现实的。但这并不是说,提升学业水平对运动员学业污名应对毫无意义,相反,其意义重大。首先,学业差距越小,学业污名程度也将越低。如果每个运动员都自觉地加强文化学习,从而提高整个运动员群体的文化素养,久而久之,运动员的学业污名强度自然就会降低。再者,运动员必须在运动生涯期间打好文化基础,为退役后文化补课作准备,让人们认识到学业差距只是阶段性的,其在人生的整个发展轨迹上是无差异的。
3.2 学业污名否定策略
外群体成员通过污名化运动员学业问题来获得心理上的优越感、增强社会认同和合理化既得利益,而学业污名否定策略就是要通过否定学业污名的准确性和与自己的相关性来保持自我的完整性[11],增强运动员身份认同和抗议不公平待遇,避免外群体成员从中得益,减弱运动员学业污名及其影响。
否定学业污名的准确性是通过辩解污名的片面性来否定运动员学业污名的准确性,是一项集体性策略。例如,可以辩解学业污名对象的片面性,像有部分运动员学业成绩不好,但这并不代表所有运动员学业成绩不好;同样,有些运动员不胜任某个职业,但这并不代表所有运动员都不胜任这个职业。也可以辩解学业污名内容的片面性,如其它文化课程学习是一种知识学习,而运动知识和技术的学习同样也是一种知识学习和积累。否定学业污名与自己的相关性是在否定学业污名准确性的基础上,通过展示自己的知识积累来否定其不存在于自己身上,达到改变别人对自己和运动员群体的看法,是一项个体性策略。这项个体性策略更适用于文化素养好又被别人误解的运动员。
3.3 知识传播策略
污名制度理论认为运动员学业污名并不完全取决于个体的人格特质,而是受重文轻武的社会规范及个体对其遵从程度的影响。社会规范具有一定的普适性,是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逐渐形成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对某些社会现象的看法。社会规范还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其不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生变化。社会规范变迁动力不仅来源于社会危机的逼迫,同时也来自于群体知识结构的变化,而知识传播是改变群体知识结构的有效方法。
知识传播策略是一项综合性的长期教育策略,其试图通过知识传播来挑战传统文化规范的影响,改变人们对运动员学业的负面看法,达到污名消减的目的。知识传播对象既包括作为内群体的运动员自身,也包括作为外群体的运动员教师、教练及家庭成员和普通社会大众等人群。知识传播内容包括运动员学业成就和事迹、运动员学业教育思想、体育科学知识等。运动员学业成就和事迹的宣传是要利用榜样效应提升运动员文化学习动力,降低运动员刻板印象威胁。对运动员教师、教练及其家庭成员的教育,要围绕学业教育观念来进行,提升他们对运动员的学业期望。而体育科学知识的传播一方面是要突出体育运动的知识性和科学性等特征,提高人们对体育科学的认同度,另一方面是要通过体育科学知识的传播,鼓励和促进更多人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增加他们与健身指导员、教练员和运动员的接触机会,达到增进了解和降低污名的目的。
[1]管健.刻板印象威胁研究开启全新研究视角[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07-25(B02).
[2]张宝山,俞国良.污名现象及其心理效应[J].心理科学进展, 2007,15(6):993-1001.
[3]李力研.“头脑简单 四肢发达”——体育的功能及其哲学意义[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3,8(4):12-19.
[4]COAKLEY J J, PIKE E.Sport in society:Issues and controversies[M].Boston,MA:Irwin/McGraw-Hill, 1998.
[5]BURKE K L.The negative stereotyping of student athletes.Student athletes: Shattering the myths and sharing the realities[M].Alexandria,VA:American Counseling Association,1993:93-98.
[6]YOPYK D J,PRENTICE D A.Am I an athlete or a student?Identity salience and stereotype threat in student-athletes[J].Basic and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2005,27(4):329-336.
[7]叶传射.教育实习收获点滴[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1961(4): 14.
[8]迈克尔,雷莱,冯亦代.我护卫罗斯福总统(二)[J].世界知识, 1946 (25):19-20.
[9]TURNER J C.Towards a cognitive redefinition of the social group[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
[10]李强,高文珺,许丹.心理疾病污名形成理论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 2008,16(4):582-589.
[11]管健.身份污名与认同融合:城市代际移民的社会表征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12]杨心德,彭丽辉,黄莺.污名及其有效的应对策略[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 22(1):135-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