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制度不敌廉耻之心
2014-02-11许石林
许石林
明朝弘治十一年(1498年)三月,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和内阁首辅刘健被人告了。告状的是国子监的学生汪某,他告二人杜绝言路,排除异己,要求弘治帝将二人罢免。
按照制度,这份奏章顺利地到达弘治帝手中。刘健和李东阳不仅没对汪某打击报复,还到弘治帝面前陈情申辩。他们说,最近有不少官员和知识分子说他们只顾当官,巴结权宦,勾兑利益等。这些虽然说得不是很准确,但说多了大家就信了。因此请求弘治帝罢免他们。
其实,李东阳和刘健不是没有作为。当时的明朝有三个很能干的大臣,除李东阳和刘健外,还有谢迁。刘健稳练端正,谢迁刚直豪爽,李东阳温和多智谋,弘治帝对他们非常信任,见他们都尊称先生,不敢怠慢。
现在有人告状,朝廷总得有个交代,不了了之反而会引起朝野议论。弘治帝为了安抚大臣,让锦衣卫将汪某抓起来问罪。刘健和李东阳赶忙上奏章,全力营救汪某,说大明朝不能没有汪某这种人,他告状所言,未必全是实情,但以他这样卑微的身份敢对朝臣提意见,是很了不起的。千万不可给他治罪,否则会伤天下士子之心,他们在朝中也没有脸面再待下去了。弘治帝无奈,将汪某释放了。
刘健、李东阳被一个学生所告,尽管内容并不属实,两人却要求退休,而不是通过手段和关系摆平此事。因为他们都是读书人出身的士大夫,其为人处事的特点是“行己有耻”,遇沮而退。
当官很不容易,可为什么遇沮而退,不珍惜自己的前程呢?博得皇帝和上司的理解同情,保祿固位不好吗?不行!陕西高陵人吕柟,状元出身,一辈子为官治学,为人处事皆以“希贤希圣”为宗旨。当时权宦刘瑾就是吕柟的同乡,他却备受刘阉打压排挤和迫害。按照世俗的价值观,吕枘太不会来事儿了,拜访一下刘瑾,吃顿饭、弄个书画笔会联谊联谊不就好了吗?但这对他来说是不可想象的,因为他有廉耻之心。
很多人都以为贪腐等问题是制度的漏洞造成的。殊不知,制度再严密,人没有廉耻之心,就会钻制度的空子,从而造成越来越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