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大学也上政治课

2014-02-11张鸣

百家讲坛 2014年12期
关键词:三民主义冯友兰政治课

张鸣

北洋时期,政府不管大学。理论上国立大学的经费是由政府拨的,校长也该由政府派,但大学里有教授委员会或者评议会,大事教授说了算,学生也有很大的权力。如果师生对政府派的校长不满意,校长根本没法履任。但国民党当家后,就不一样了。

蒋介石虽是军人,但自我感觉却是读书人,对大学的放任自流很不满意,尤其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大学里自由主义盛行特别愤慨。在他看来,这些都是大学里的老师教出来的。为了矫正这一错误,他三令五申,要求教育部整饬大学,内容之一就是设政治课。

政治课的名称叫三民主义,原本叫党义课,抗战前就有,但各大学上得乱七八糟,形同虚设,联大的原来三校根本就没开。当初没开,现在必须开。教育部规定,三民主义课得修一年,四个学分,不及格不能毕业。负责这门课的是国民党籍的教授,他为了不让学生反感,把这课变成了专家系列讲座。即便如此,也依旧没人听。负责人只好睁只眼闭只眼,不再较真。到了需要结业时,让学生交份读书报告就算了事。而所谓的读书报告,就是从《三民主义》小册子里抄几句话。

从1942年开始,应蒋介石的特别要求,各大学又增开了一门伦理道德课,以期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冯友兰担任这门两个学分的课,但即便如此,学生们尝过几次鲜后,依旧翘课如潮。不久,冯友兰发现即使修养如他那样好,作为新理学的大师,也没法面对空空的椅子再讲下去。这门课也就无疾而终了。

除了政治课外,当年的大学还有一个统一的政治仪式,叫“总理纪念周”。每周搞一次,由领导带领背诵孙中山遗嘱。联大的学生对这种政治仪式不感冒,联大的负责人就把仪式安排在学生午餐时间,训导长站在操场上自己背诵一通总理遗嘱了事。于是,纪念周变成了训导长一个人的独角戏。

这样糊弄,教育部当然不满,部长陈立夫甚至亲自出马到联大演讲,试图说服学生。校领导知道情况不妙,事先封闭校门,把学生圈起来听部长大人训话,没想到训到一半,学生们像约好了一样,拼命喊抗战口号,把陈部长喊得七荤八素,实在讲不下去,只好識趣收兵。

国民党政府实在无能,想要政治灌输,却连个形式都弄不好。明知道联大的校方应付他们,却又不能撤了校长的职,更不敢处置学生和教授。无怪后人讥之曰:“独裁无胆,专制无能。”

猜你喜欢

三民主义冯友兰政治课
我不想让你误会
三民主义说
三民主义说①
遇事不要轻易下结论
我不想让你误会
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美育优化探析
高中政治课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教学策略
答案
金岳霖帮助冯友兰转变
谈谈“诱思导学”教学模式在农村中学政治课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