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不进京,条约随便签
2014-02-11陆安
陆安
鸦片战争打响后,美国对大清的关注大幅度提升。1840年底,美国政府派加尼率东印度舰队前往大清,保护美商利益。
鸦片战争结束后,加尼“保侨”的使命失去了借口,但他仍赖着不走,并致函两广总督祁贡,要求清政府给予美国片面最惠国待遇。早已被列强的坚船利炮吓破了胆的祁贡擅自表示“一视同仁”,但需要请示朝廷。“总当循照旧章,不可有所增改……断不准稍有迁就!”祁貢傻眼了,只好采取迂回战术,请求签订《中英南京条约》的清朝代表伊里布和耆英出面转圜。这两人也是典型的主和派,支持给美国片面最惠国待遇,前提是英国政府不反对。很快,英国代表表示乐见其成。于是,清廷同意了加尼的要求。
1843年1月10日,伊里布到达广州,还没来得及谈判就病故了。清廷只好派耆英前来。耆英通知美方,准许美商按章在五口经商,但不许到其他口岸。这标志着清廷正式允许美商在华享有最惠国待遇。
到这个节骨眼上了,加尼才察觉自己名不正言不顺——没有美国政府授予的谈判签约的权利,于是向美国政府请求尽快派遣“特命全权公使”前往中国正式缔结条约。
1844年2月,美国公使顾盛率队抵达澳门。得到消息后,耆英的第一反应就是将美国公使局限在南方一隅,无论如何不能让其进京面见皇帝。清廷对耆英的想法予以肯定,并表示,只要美国公使同意,清廷就“一视同仁”,给英国的好处也让美国享受。
3月8日,顾盛接到美国驻英大使的来信,透露清政府已经同意美国享有英国在《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所获得的一切权益。几天后,顾盛派随员前往广州递交正式照会,得到答复:“即使公使北上,朝廷也必令折回,一定会无功而返。”可顾盛不依不饶,坚持北上。广州方面顶不住了,赶紧奏报朝廷。清廷无奈,派耆英迅速南下,处理与美国的外交事务。
就在这时,发生了,“旗杆事件”。顾盛来华时带了一个装有箭状风向标的旗杆,立于广州的美国领事馆楼前,广州民众认为此物不祥,欲将旗杆砍倒,结果双方发生冲突。这起意外事件给颐盛提了一个醒,在将来议定条约时,必须考虑让外国人居住在一个与中国人隔离的区域之内,且要由清政府派兵保护。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耆英抵达澳门前的两天,即6月15日,英国人在广州洋行门前做撞柱游戏,当地百姓好奇围观,却遭到驱赶,百姓投掷石块反击,英国人被迫撤到船上。第二天,分不清英国人和美国人的广州民众闯入美国人驻地,美国人掏枪射击,当场打死广州人徐亚满。
18日,耆英率手下前往顾盛住所,进行礼节性拜访,三天后,美方将早已拟好的草约送交清方,清方则提出惩办“徐亚满案”凶手。24日,耆英率随员又一次来到顾盛的驻地,正式开始谈判。顾盛坚持进京,耆英坚决反对,并指着自己的头说:“如果您没进京,而别的国家公使去了,您可砍掉我的头颅!”25日,顾盛照会耆英,放弃北上要求,但对“徐亚满案”百般狡赖,污蔑“闹事”的广州人为愚民和匪徒。见顾盛不再坚持北上,耆英当然欢喜,基本同意了美方提出的基于“利益均沾”的条约内容;对“徐亚满案”也不再强烈要求惩凶了,甚至颠倒黑白,完全站在了美国的立场上。
7月3日下午,顾盛与耆英分别在所议定的四份中文和四份英文《中美望厦条约》上签字。除了享受英国在《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所取得的特权外,美国还如愿以偿地得到了领事裁判权。而“徐亚满案”的审理结果是,凶手乃“正当防卫”,无罪,徐亚满之死则是“他自己的过错”。“徐亚满案”就这样不了了之。
1845年12月31日,中美两国代表在广州举行换约仪式,《中美望厦条约》正式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