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存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4-02-11陈建军
●陈建军
企业存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陈建军
存货是企业的重要资产,存货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有时甚至会成为影响企业存亡的重要因素。存货管理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是企业实现其经营目标,贯彻经营方针和决策,维护流动资产安全与完整,保证财务收支合法,财务信息真实性的一种内部自我协调,制约和监督的控制系统。
企业 存货管理 问题 对策
一、存货的概述
1.存货的定义。存货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持有以备出售,或者仍然处在生产过程,或者在生产或提供劳务过程中将消耗的材料或物料等,包括库存中的、加工中的和在途的各类材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委托加工物资、商品、在产品、半成品、产成品等。它不仅在企业营运资本中占很大比重,而且又是流动性较差的流动资产。存货管理就是对企业的存货进行管理,主要包括存货的信息管理和在此基础上的决策分析,最后进行有效控制,达到存货管理的最终目的,提高经济效益。
2.存货的分类。企业的存货一般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持有已备出售的存货,指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处于待销售状态的各种物品,如工业企业的库存产品、商品流通企业的库存商品等。第二类是为了最终出售目前尚处于生产过程中的存货,指为了最终出售但目前尚处于加工过程中的各种物品,如委托加工物资、工业企业的在产品和自制半成品。第三类是为了生产供销售的商品或提供劳务将被消耗的存货,指企业为产品生产或提供劳务储存的各种物品,如工业企业为生产产品而储存的原材料、燃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等。
二、企业存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存货管理混乱,账实不符。存货管理不规范,造成账实不符,信息失真。部分企业只顾眼前利益,而忽略了企业长远发展,账务处理不规范,实现销售不做销售收入,不按实际结转库存产成品,对收回货款不列账,形成资金体外循环,造成存货账面数大于实际库存数,账实不符;部分相关联企业之间的货物转移,双方不签定代销合同,代销或赊销商品不如实计入库存,形成实物数大于账面数;部分企业不按规定设置保管员岗位,不按规定设置明细账。
2.存货的收入、发出和结存缺乏真实记录。材料领用记录生产成本及费用的归集、结转的记录人为因素较多,尤其在工程项目核算上更显现其弊端。比如,甲、乙两个工号同时开工,月末核算记录显示的是乙工号的材料消耗极少甚至为零,而甲工号的材料消耗多出一大块;原辅材料已经领用消耗,而实际上并未相应结转成本;原辅材料并未领用消耗,而实际上已经结转了成本;购入的材料已经领用消耗,购货发票未到,期末又没有按规定暂估入库,造成资产负债表期末存货记录减少甚至出现红字余额。
3.存货摆放紊乱。小企业存货摆放紊乱,把原材料与产成品混淆一起。有些企业甚至连走道和办公室都摆放存货,导致存货的存放难度大大提高,效率降低。同时,不注意仓库环境的改善,在潮湿的天气不注意室内除湿,或不经常清理仓库,致使一些长期堆放的贵重原材料变质和损坏。
4.存货储量不合理,资金占用过大。一般情况下中小企业存货资金平均占用为流动资产总额的40%~50%为合理状态,但由于企业往往从最初就忽略了对企业存货的管理,不在乎库存占用资金的多少,因库存量大,企业存货积压,导致企业流动资金占用额高,有的企业存货储备要占到流动资金总额的60%以上,这大大降低了资金周转速度,致使企业银行贷款利息支出增加,仓储费、保险费、维护费等各项开支增加,给企业流动资金周转带来很大的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和控制存货成本困难。甚至有些中小企业因为存货管理不善导致因无法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而破产。
5.存货管理制度不规范,岗位职责不清。中小企业普遍由于机构设置不完整,使管理人员往往身兼数职。批准采购与验收材料的权限经常由仓库保管一人所拥有,同时该部门还负责对所采购的原材料与产成品进行保管,这就缺乏权限的相互制约,容易使内部人员,特别是仓库主管利用存货获取个人利益,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原材料的采购价格由采购人员与供应商进行协商,企业跟供应商退货,这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甚至会影响准时交货时间。
6.缺乏对物流资源的整合。利用先进的企业物流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对企业存货管理的全过程进行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才能使存货管理活动中的订单流、物流、资金流等处于最佳组合状态,达到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的目标。但是大多数企业却缺乏对物流资源的合理有效整合。
三、加强企业存货管理的对策
1.建立科学高效的存货管理制度。企业应建立起科学高效的存货管理制度,并随着企业的发展不断完善。存货的日常控制方法应采用存货归口分级管理责任制。制定指标部门应参照历史数据,结合本期实际情况,分解存货资金计划指标给企业采购、生产、仓储等职能部门进行管理。其次制定明确的采购、销售、结算、保管等岗位职责制度,小企业有的岗位可能会交叉,应该加强对这些岗位职员的责任考核及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再次,严格商品的出、入库制度,存货的收发要通过出、入库单来控制;最后在财务部门设立存货明细账,仓库设立保管账,保证账账相符;同时还应该建立存货清查制度,定期进行财产清查,做到存货实存数与账存数相符。
2.合理确定存货储量,做好存货规划。存货的规划是控制存货水平,降低资金占用,使存货效益和成本达到最优化的存货事前控制方法。做好存货规划,首先应制定经济订货规划,确定好经济订货批量,再订货点,及时补货,避免缺货。其次,要确定存货资金的占用额。通常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法:一是根据各种存货平均每天的周转额和其资金的周转日数来确定存货资金数额的周转期法;二是以上年存货资金占用额为基础,分析计划年度各项变动因素加以调整后确定资金数额的因素分析法;三是根据存货资金与有关因素的比例关系来确定资金数额的比例法。
3.建立健全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发挥存货内控制度的作用。目前,部分企业对存货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尚不够重视,例如:采购、生产、销售等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不明确,忽略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时常出现部门之间的相互推诿或一人说了算的现象,造成存货库存量过多、占用资金过大,给企业带来的损失难以估量,其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建立健全存货内部控制制度。中小企业要依据《会计法》、《公司法》健全法人制度,履行法人的权利和义务,组织建立存货内部控制制度,结合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从严格采购、销售制度,规范存货采购、消耗、销售环节,建立供应、销售方的信息档案,加强对其信誉、资质等级管理,进一步明确各职能部门的岗位职责,严格执行不相容岗位分离的原则,发挥存货内部控制制度的相互牵制作用。
4.建立清查盘点制度。建立清查盘点制度,发现问题报告有关部门及时处理。加强关键点的授权与责任控制,使内部控制制度得到有效实施,明确各部门和相关人员应承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规范存货业务的各个环节,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职责分明,并保证存货业务的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和监督,杜绝徇私舞弊现象的发生。
5.采用零库存法。所谓零库存管理,就是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的在制品、成品的库存数量,向着零库存的极限挑战,从而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本,提高流动资产周转率。构建信息密集型企业是实现零库存的基础。这种新型企业,可以打通企业与用户间的商流信息,打通企业与供应链资源间的物流信息,从而实现企业整个信息流的通畅,降低甚至消除物料业务链上的“滞留”。寄售是企业实现零库存资金占用的一种有效方式,这种方式已被海尔成功运用。利用寄售库存,客户力求把维护库存的财政负担转嫁给上游供应商,而仍将保持同样的安全库存。一种情况是,客户(生产企业)请供应商在自己方便的位置库存物料,既可确保原材料、零部件等物料的及时供应,又大大减少了物料库存资金占用,保证供应的落实;另一种情况是,生产商在客户(分销商、零售商)所在的地库存放产品或备件,既提高了响应速度,又有利于企业节省在产品库存方面的仓库建设的投资和日常仓储管理的投入。
综上所述,存货管理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意义重大,存货管理的好,会降低相关的各项开支,降低成本增加利润收到好的经济效益;如果管理的不好的话,就会浪费企业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减少企业利润,降低企业竞争力,损害企业的经济效益,甚至引起资金链断裂导致企业破产。而现在大多数企业的存货管理却存在着管理模式落后,管理制度不完善,执行不力,缺乏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物流资源整合不力等严重的问题。建立起科学高效的存货管理制度,并随着企业的发展不断完善并严格执行相关法规、制度,才能从管理上提高存货管理的水平;建立适合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的管理系统,强化信息化管理,才能使企业存货管理符合时代的要求;合理整合内部物流资源,充分利用第三方物流资源,才能最大地开发存货管理的潜力,创造价值和利益。
[1]刘源.供应链库存管理问题与策略[D].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2002
[2]赵敏虹.工程项目中的内部会计控制举措探讨[J].当代经理人,2006(8)
[3]郑雪莹.浅析中小企业存货管理[J].经营管理者,2009(09)
[4]蒲晗钰.企业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09(16)
[5]王利平.管理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晋城市财政局驻厂员管理中心 山西晋城 048000)
(责编:李雪)
F273.2
A
1004-4914(2014)08-26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