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工业经济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4-02-11张军红
●张军红
延安工业经济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张军红
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先导,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首先描述了当前延安工业经济发展的现状,深入分析了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继而提出延安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路和重点,在此基础上给出促进延安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延安市 工业经济 对策
一、延安工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延安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工业发展坚持依托优势资源、实施开放带动、突出区域特色、发展主导产业的方针,走出了一条符合延安本土实际的发展新路。目前,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经济效益明显提升,逐步改变了先前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并呈现出以下特点:
1.总体实力显著增强。自西部大开发以来,延安依托本土优越的矿产资源禀赋,形成了以石油、煤炭工业为主的能源体系,有力拉动了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635.44亿元,实现增加值887.83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的2/3。全部工业拉动总体经济增长7.1个百分点,对全市总体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7.7%。其中石油工业产值占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83%,成为全市经济的支柱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资源富集区依靠矿产资源的开采开发实现了财政脱困,吴起、志丹、安塞、洛川、宝塔、黄陵6个县区先后跨入陕西十强县。
2.骨干企业快速成长。延安卷烟厂、延安供电公司、黄陵矿业公司等市属骨干企业,积极适应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和市场变化,加强技术改造和升级,保持了较快增长。2012年卷烟工业完成产值35.01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2%;煤炭工业完成产值171.36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10%;电力工业完成产值49.5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3%。除此之外,装备制造企业也快速成长起来,延安的装备制造业主要集中在姚店工业园区,该园区以宝石钢管、延安石油机械厂、陕汽集团等龙头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石油机械加工及技术服务等产业,目前已吸纳了一批生产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自动化程度高的现代化装备制造企业入园,成为延安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3.农副产品加工业蓬勃兴起。延安依靠自身的土地优势、原料优势、劳动力优势和潜在的品牌优势,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一是在苹果、红枣、酥梨等特色产业县区建立苹果、梨浓缩汁厂和红枣深加工厂;二是对畜禽产品进行深加工,建立了羊子加工产业链,现代化的肉牛、奶牛加工厂;三是对特色粮食产品进行深加工,在现有的粮油加工厂初加工的基础上,对陕北的小米、糜子、荞麦、黄豆、杂豆、玉米、高梁、洋芋、红薯实现深加工。培育出甘泉八千里食品有限公司、延安劳山鸡业有限公司、延长长丰牧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延川兴盛红枣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志丹羊绒精梳厂等一批优势企业,使农副产品加工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来源。
4.新兴产业显露端倪。目前,延安将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作为主攻方向,将绿色新能源产业作为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的突破口,积极抢占新能源发展的制高点。安塞县凭借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引进江苏格林保尔有限公司投资建设6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吴起县、黄龙县大力推进太阳能屋顶光伏发电、光电建筑一体化及光热应用。黄龙、吴起两县还与武汉凯迪公司合作,利用本地的沙棘枝、玉米秸秆、修剪果木树枝开发生物质直燃发电,待技术成熟后还将发展生物液体燃料和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延川县利用黄河充沛的水量可以满足核电制冷所需这一优势,积极争取陕北沿黄河地区核电站的落户。除此之外,延安投入4.39亿元建成沼气池12万口,大力推广“猪—沼—菜”、“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形成了养猪促进沼气发展,沼渣、沼液为苹果、蔬菜提供肥料的良性循环。
二、延安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延安工业经过全市人民的不懈努力,有了一定的基础和实力,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可持续发展还面临着许多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县区工业经济发展不平衡,工业化水平差异明显。由于资源禀赋、基础设施、资金投入、市场风险等因素的影响,延安各县区工业化水平差距明显,县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也较大。即使同一区域也因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不同,导致经济发展参差不齐。如延安传统“南农北油”的产业格局使延安南北县域工业经济发展差异较大,全市既有跻身陕西十强县的吴起、志丹、安塞,也有位居后十位的黄龙县。2013年,北部吴起县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30.79亿元,而南部的宜川县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仅有2.1亿元,前者是后者的110倍。近年来延安各县区之间工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而且绝对差异有扩大之势。
2.支柱产业增速趋缓,持续发展压力变大。石油产业作为延安市的支柱产业,开采权上划陕西省政府后,地方政府对其发展、调整的调控能力和指导作用减弱。加之资源开采初期浪费严重,导致目前石油资源区块严重不足,当前探明资源动用程度已超过警戒线,采储比例降至9.5(国际公认的采储比警戒线为14)。吴起、志丹两县资源动用程度已达到58.8%和99.7%,安塞、延长、甘泉、子长、宝塔等县区达到100%,再没有新的资源接替区块。受资源储量制约,“十二五”的五年中,地产原油年均增速仅为4.08%。由此可以看出,以石油工业为支配地位的延安经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压力很大。
3.工业内部结构性矛盾突出,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首先,从产业结构看,延安石油产业独领风骚,其资产、产值和利税分别占全市的87.3%、81.1%和90.6%。而非油产业总量偏小、发展滞后,全市整体产业结构没有形成多业并举的大集团支撑体系。其次,在工业制成品中直接出售原料和初加工产品比例较大,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精深加工产品比例偏小。再次,名牌产品少,缺乏品牌带动效应,市场竞争力差。全市目前仅有14户企业的21个产品获得省级名牌,国家级名牌尚为空白。最后,机械制造、酿酒、农产品等行业企业加工规模小、实力弱,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十分突出,这种趋同性的企业和产品分散经营,不但造成投资浪费,而且缺乏整体竞争力。
4.管理和技术人才匮乏,经营理念落后。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过程中,高素质的管理和技术人才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而延安多数企业由于实力不强,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也无力投资改造和技术升级。部分中小民营企业的管理仍沿用传统的家族式管理,生产方法和手段陈旧,工艺落后,产品单一。从整体上看,延安工业企业对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应用和新产品的开发能力差,难以适应科技进步和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另外,由于受计划经济和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企业领导人长期以来固守“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思想,对项目的开发建设热衷于搞独资,对依托知名品牌或优势资源走股份制或联合经营的意识不强,使走多元投资联合经营的路子难以拓展。
5.企业融资能力弱,资金问题成为调整和发展的瓶颈。发展资金短缺是目前延安工业企业规模扩张和更新改造的主要制约因素。尽管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信贷金融业务有一系列改善对企业金融服务的法规和政策,但考虑到企业经营状况复杂,信贷风险过大,普遍存在对企业惜贷的现象。加上部分中小企业自身条件欠缺,财务管理比较混乱,企业信誉度差,可供抵(质)押的资产少,缺乏融资的基本条件,这进一步加剧了融资的难度,致使企业只得转向社会融资和民间融资。但是高利息的民间借贷也往往使一些企业陷入了越借越多、借了难还、再借更难的恶性循环。因此,企业融资能力的弱化和社会融资渠道的不畅致使延安除石油、煤炭等优势产业外,大多数竞争型企业因融资困难而难以实施改造和发展,致使一些有良好前景的项目难以及时实施。
三、延安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路和重点
一个地方的经济实力在大企业,一个地方的经济活力在中小企业。延安必须把油、煤、烟、电这四大优势产业作为重点,继续做大做强,起到支撑经济全局、稳定社会发展的作用,并要适应市场需求加快发展替代产业,大力扶持中小企业,优化经济结构,增强发展后劲。根据延安经济发展走势和实际,今后一段时期延安工业发展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这根主线,把发挥本土资源优势和引进高新技术相结合,努力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坚持内涵挖潜和外延扩张并重,开发资源与保护环境并行;抓住大项目、放活小企业、各类所有制企业并进;产业化配套、专业化协作;园区化承载、集群化推进。坚定不移地实施能源化工强市战略,着力壮大支柱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大力发展非能工业和非公经济,形成以能源化工为主体,新兴产业和非能工业为两翼的新型工业经济格局。
一是按照“十二五”规划提出的“稳油、扩煤、增气、兴盐、强化工”的思路,依托优势资源,加强与省内外大企业集团的合作,加快建设“三区、九园、三大基地、五大新兴产业”,推动资源深度加工转化,延长产业链条,增强工业发展实力。
二是采取积极政策措施对现有产品趋同性企业进行整合,并引用高新技术实施改造,提高企业集中度和竞争力,提升产业层次,推动传统产业走规模化经营、品牌化引领、集团化发展的新路子,提高配套水平和协作能力,增强工业发展活力。
三是加快岩盐、陶土、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新兴产业发展,有效利用粉煤灰、炉渣等工业废气物发展水泥、免烧砖等新型建材,走循环经济的路子,提高综合利用效率,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是发挥延安农产品无公害、品质优良的特点,瞄准市场需求,通过政策扶持、嫁接改造、招商引资等办法,培育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开发营养保健食品和饮料,抓好红枣、酸枣、苹果、杂粮等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充分利用洛川苹果、延川红枣、延安小米、延安地椒羊等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品牌效应,扩大出口。
四、促进延安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对策建议
“十二五”时期是延安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构建特色工业经济格局、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期,同时也是构建西部经济强市的关键期。为此,延安应统一思想、抢抓机遇,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努力促进全市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1.统一思想,增强发展工业重要性的认识。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先导,是国民经济的脊梁,没有工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十二五”时期,延安要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统筹、国民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主要经济指标翻番、实现富裕、生态、和谐延安的新跨越,必须依靠工业经济的支撑和保障。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增强发展工业重要性的认识,在突出重点,抓好支柱产业的同时,下功夫研究非能工业的发展和新兴产业的培育,全力做好工业结构优化这篇大文章。
2.抢抓机遇,促进工业经济发展。从国家政策层面来看,“十二五”时期是延安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机遇期。国家制定了《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出台了《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计划》,定位将陕甘宁革命老区打造成国家能源化工基地、红色文化产业基地、现代旱作农业发展示范区、黄土高原生态文明试验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即将出台的《蒙陕甘宁金三角能源规划》,定位将蒙陕甘宁金三角地区建设成为国家能源安全保障区和国家能源资源低碳利用技术示范区。而延安都在这三个规划覆盖范围之内。可以预料,随着一些重大项目的建设和大量建设资金的到来,延安的工业经济将会获得一个较为广阔宽松的发展空间。为此,延安各级政府部门和工业企业都必须增强机遇意识,进一步解放思想、完善政策,优化环境,搞好服务,依靠科技进步,加大投入力度,努力使工业经济在发展速度、发展领域、发展规模和整体水平上实现新的突破。
3.实施名牌带动战略,推动企业技术创新。针对延安工业产品单一、技术含量低的现状,延安的工业企业应按照“一企一策”、“一技一品”的思路,广泛开展与延安大学、延安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的技术合作,实施产学研联合,引进先进技术、科研成果和专利,对传统产业进行提升和改造。市县两级政府应建立技术创新基金,用于新技术、新工艺推广,新产品开发和专利产品转化。与此同时,大力实施“名牌兴延”战略,积极培育发展品牌企业、名牌产品,使品牌企业发挥行业主导作用,支持企业申报中省名牌产品、驰名商标,增强企业在市外的影响力。通过以上方式,促进延安工业企业做大做强。
4.创新融资体制,加大工业经济投入。一是企业要积极谋划项目,广泛开展招商引资,实施投资主体多元化,以项目换资金。引导企业重视信用建设,提高资信等级,加强银企信息交流;二是加快市县担保体系的完善和建设,加强服务意识,创新担保机制,扩大资本规模,提高担保能力;三是进一步规范小额担保公司的经营和服务,鼓励其积极为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支持。积极创建地方中小企业银行,推进银企合作,搭建中小企业融资平台。支持有发展前景、效益显著的企业发行期限债券,加强监管,提高效益;四是加大财政对工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市县财政应按每年财力增长的一定比例建立工业发展基金,用于对重点项目、新兴产业、费能重点项目前期费用、贷款贴息、技术创新及专利转化的补贴、新产品开发的奖励等,推动工业结构的调整步伐,培植新财源。
5.放宽政策,引进和培养工业发展所需人才。优秀的管理、技术、营销人才是企业快速发展的有力保障。要采取激励措施和优惠政策,引进区外优秀人才和专家,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有用”的原则,吸引他们参与到延安工业重大项目和高新技术项目建设中来。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培养企业急需的人才,提高企业发展水平和能力。尤其是要有计划的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的企业经营者,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逐步实现企业家队伍职能化、市场化。鼓励有能力、有胆识、懂管理的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以留职留薪的方式承包、创办、领办工业企业,发挥现有企业人才的作用,带动企业加快发展。
6.努力优化环境,为企业发展创造条件。从促发展、保稳定的高度出发,下力气治理投资环境,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和收费。严查“四乱”行为,减轻企业负担。彻底消除政策执行中的肠梗阻,严肃查处吃拿卡要行为,切实把中省市支持企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大力倡导并积极协调市内企业和单位在同质同价的条件下优先采购,使用地方产品,促进工业生产,真正把热爱延安、关心支持延安企业发展的号召落实在工作和行动上。大力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创造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覆盖面,解除职工后顾之忧,为企业改革发展创造稳定的社会保障。
7.构建陕北工业共同发展一体化格局。陕北包括陕西省的延安、榆林两个地级市,由于两市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经济发展结构相似,区域地理位置毗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区域经济板块。构建陕北工业共同发展的一体化格局就是要充分发挥延安和榆林两市各自的工业优势,互相取长补短,交流融合。从目前资源类型上看,延安的资源以石油为主,榆林的资源以煤炭为主,但是延安也有煤炭、榆林也有石油。随着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随着科学技术在这些能源化工基地的进一步推广和深化,矿产资源都要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避免资源浪费。为此,两市应加大协作,利用榆林先进的煤化工技术将延安的煤炭在榆林深加工;同样,延安也可以利用自身先进的石化工业对榆林的石油进行深加工。陕北两市共同发展、共同促进,带动整个陕北实现跨越式发展。
[1]梁宏贤.延安市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R].延安市人民政府网
[2]延安市工业化和信息化委员会.延安工业发展的思路重点和对策建议[C].延安市统筹城乡发展年度报告,2013
[3]武忠远.延安市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工业化状况调研报告[C].延安市统筹城乡发展年度报告,2013
(作者单位:中共延安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 陕西延安 716000)
(责编:贾伟)
F127
A
1004-4914(2014)08-19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