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及其现实意义

2014-02-11李陈张楠

经济师 2014年8期
关键词:小康社会道路思想

●李陈 张楠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及其现实意义

●李陈 张楠

毛泽东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小康社会的建成打下基础。他的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实事求是、调查研究、辩证分析、统筹兼顾、化解矛盾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思想和方法,对我们进一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毛泽东 社会主义道路 探索 现实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必须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但在当代,面对国内国际复杂局势,新问题和新矛盾不断出现的情况下,如何坚持和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前所未有的一大课题。

饮水思源。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天然存在的,而是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中经过艰辛探索建立起来的。今天,我们回顾和探讨毛泽东同志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及其所产生的正确的思想和方法,对我们今天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努力建成小康社会仍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前,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前,毛泽东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根据中国的实际国情,不断地思考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其中产生了不少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火花。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闪现了不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可贵思想。这些可贵的思想火花主要体现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在这篇著作中,毛泽东立足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对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后,中国向何处走的问题,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阐述了一系列的观点,其中不乏有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思想火花。其中,在政治上,毛泽东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本身具有的两面性,认为建立起来的国家政权必然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在经济上,毛泽东提出了没收大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所有,建立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在文化上,毛泽东提出了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由于政治、经济、文化三大纲领都坚持了无产阶级的领导,因此,毛泽东说:“就都具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并且不是普通的因素,而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①这说明,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已经对中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可贵的探索。

2.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主要集中在考虑如何使中国从新民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领导党和人民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同时,也在思考如何把新民主主义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经济上。为此,毛泽东提出了“一化三改”的思想,即在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对农业、个体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改造。对农业的改造时,毛泽东提出,在农民自愿和互利的基础上,引导农民通过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实现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毛泽东对个体手工业的改造时,创造性地把农业合作化的原理运用到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上;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时候,毛泽东把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改造和对资本家的改造结合起来,使资本家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同时,毛泽东又提出了在中国“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②的思想,这种思想体现了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关于所有制结构方面的可贵的思想。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概括出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宝贵思想。首先,毛泽东始终坚持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最大前提。其次,必须大力发展以国营经济为主体的生产力,国营经济必须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和领导力量,在一定范围内允许私营经济的存在。再次,大力发展先进文化,让先进文化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这些宝贵思想为他在社会主义时期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指南。

二、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全面的探索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内社会主义建设出现的失误,毛泽东敏锐体察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矛盾和隐患。为了化解这些矛盾和隐患,更好地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毛泽东经过大量艰辛调查研究,开始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探索出了一些在当时具有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正确思想。

1.以前苏联为鉴,探索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方针。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为了反思和克服前苏联发展模式带来的弊端,“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②,毛泽东经过调查研究,写下了《论十大关系》,提出了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指导方针。在发展生产力方面:统筹兼顾地处理好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在调整经济管理体制方面:要处理好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在调整上层建筑方面:要处理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与非党的关系、要处理好革命与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与外国的关系。继《论十大关系》之后,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总结讲话中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化建设方针。这些指导方针的提出,为我国当时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对以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毛泽东吸取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生产力发展的思想,非常关注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在毛泽东的同意下,1956年9月,党的八大决议提出,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以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为了解决这个主要矛盾,1957年,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建设的四个现代化目标,他说:“建设社会主义,原来是要求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③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目标,毛泽东提出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思想。他在《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指出:“把党的工作重点放到技术革命上去。”②同时,他还提出有计划地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这样,毛泽东不仅认识到发展经济是国家各项工作的中心,而且突破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认识,对我国当时的经济发展和以后的经济工作都有着指导意义。

3.依据国情,探索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和矛盾理论。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不断思考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在整个社会主义运动中所处的阶段,以及在这个阶段中的矛盾如何。毛泽东依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根据中国的实际国情,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阶段论。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认为社会主义将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个阶段可能比前一个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③在上述思想的基础上,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存在着矛盾,提出要用团结—批评—团结的方式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同时,他又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他在文中深刻分析了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他要求人们在实践中要正确处理好这二者之间的关系,以此不断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也可以抽象出毛泽东在这一时期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宝贵思想:首先,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这使他指导的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有别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其次,建设社会主义的目的是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他在处理矛盾和问题时,采取了统筹兼顾的方法,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再次,坚持发展生产力,认为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最后,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矛盾,在工作实践中要处理好主要矛盾和基本矛盾,推动社会主义更好地发展。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为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应有的历史贡献。首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过程中,他提出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论、社会主义矛盾论和商品经济论等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其次,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他在分析问题时,较多地运用矛盾法、统筹兼顾方法、抓两头带中间、留有余地、波浪式前进、“九个指头”和“一个指头”的关系、发展的观点去分析解决现实中出现的问题,为我国后续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再次,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经验和理论,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的重要来源。

当然,毛泽东在探索的这些建设社会主义的宝贵思想,在实践中有的已经践行,有的还没践行,甚至在践行过程中出现了偏差和失误。但是,从总的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的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所形成的正确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而失误则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戒鉴。

三、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现实意义

因为毛泽东探索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我们今天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同一件事情的两个不同的发展时期,前者为后者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准备,后者则是前者的继承和发展。探讨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及其产生的有益的思想和方法,对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1.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基本上坚持了实事求是。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必须像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那样,从中国实际出发。现在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别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面对人民群众对社会发展多方面的要求,面对社会思潮的多元化,面对社会出现的各种矛盾,我们首先必须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用发展的办法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而发展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环境宜居、人民和谐、经济社会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要继承毛泽东实事求是的精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体系自信和制度自信,绝不走封闭僵化老路和改旗易帜邪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破解发展难题,全面夺取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胜利。

2.积极调研,扎实探索,创新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理论。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正确的决策往往来自于调查研究,毛泽东深知这个道理,因而一生中都非常注重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④,新形势下这句名言仍光芒四射。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发展,我国“获得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迫切需要新的理论来指导新的实践。”⑤而新的理论必须来自于对基本国情的了解和掌握。在我国处于转型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矛盾比较复杂,各种利益纠葛给深化改革带来极大的阻力,因而,我们必须发挥毛泽东那种“床上地下,地下床上”的精神,脚踏实地地做好调查研究工作,扎实探索,积极分析,抓住主要矛盾,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再一次相结合,创新适合新时期指导中国发展的理论,突破发展瓶颈,指导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3.辩证分析,改革开放,破除阻碍社会主义发展的因素。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坚持用辩证法的观点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社会处于转型期的今天,现今的经济体制、行政体制仍带有以往计划经济体制的痕迹,未知领域、传统思想和既得利益集团格局相互交错和叠加,这些都给改革开放和未来发展带来风险和阻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目前,改革开放已步入深水区、攻坚期,已经触及到社会的深层次矛盾和重大利益调整。因而要吸取毛泽东辩证分析问题的方法,要用扬弃和发展的眼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继承他那敢于突破陈规的精神和重视变革与开放的视野,继续解放思想,大胆突破,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4.统筹兼顾,营造和谐氛围,凝聚壮大社会发展力量。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从提出矛盾到解决矛盾,自始至终都贯穿着统筹兼顾的方针,这样做的目的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人,并且尽可能地将消极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这个伟大的事业服务。”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国内国际各种交错的关系和矛盾,比20世纪更为复杂,且不断变化,呈现新特点。我们要继承毛泽东的统筹兼顾思想,面对新时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营造和谐氛围。同时,要突出重点,特别是关心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们所采取的各项政策更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对人民负责,切实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建设小康社会给自己带来的好处和实惠,凝聚壮大社会发展力量,让人民群众心悦诚服地为建成小康社会贡献自身应有的力量,从而保证小康社会顺利建成。

注释:

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②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③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④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⑤李家祥.中国经济发展与改革思想研究[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⑥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责编:若佳)

A4,F0-0

A

10040-4914(2014)08-037-03

李陈,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史方向 天津 300387;张楠,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史方向 天津 300387)

猜你喜欢

小康社会道路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思想与“剑”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