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抗逆力视角下的失独父母再社会化
2014-02-11邱丽珍
邱丽珍
基于抗逆力视角下的失独父母再社会化
邱丽珍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抗逆力是社会工作实务领域的一个重要视角。失独父母面临失去孩子后的诸多不利状况,容易产生心理疾病和行为问题。结合当前我国失独家庭现状,从抗逆力视角关注失独父母再社会化,帮助他们走出失独阴影,重构社会关系网,重塑社会角色,重新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安度晚年。
抗逆力;失独父母;再社会化
在社会生存风险因素进一步增加和独生子女政策的持续影响下,我国的失独家庭数目不断增加,目前已经超过百万。据有关报道,我国15~30岁独生子女死亡人数每年至少有7.6万人,这意味着有7.6万个以上的家庭加入日益庞大的失独群体当中[1]。中国失独家庭的子女或因疾病或因意外死亡的数目还在不断增加,失独父母正历经丧子之痛,面临养老之难等问题。如何让他们获得支持,积极面对痛苦,使其回归正常生活,极其重要。
一、再社会化与抗逆力的概念
再社会化是社会化的一种形式。在某种情况下,人们通过再社会化过程,有意忘掉旧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重新塑造出接受新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是生命中具有转折意义的阶段[2]185。失独父母在失去孩子之后,生理、心理和精神都遭到重创,内外系统失调。内部系统失调包括:受刺激后生病、精神紧张、心理焦虑抑郁等;外部系统失调包括:拒绝交往、社会隔离等。再社会化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帮助失独父母生理、心理精神得到调适,促进社会关系网重构,恢复正常的生活。
抗逆力是优势视角的理论内核,最早源于对处境不利儿童的危险性研究。指在面对高危环境时,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抗压能力,不但没有被危机或挫折压垮,反而能够自我调整,克服危机,发展良好[3]104。抗逆力的核心因素在于复原,及重新回到压力事件之前所具有的适应的、胜任的行为模式的能力[3]105。不仅意味着个体在重大创伤或应激后能恢复初态,在压力威胁下坚韧不拔,更强调个体在挫折后的成长与新生。抗逆力是一种能力,也是一个过程和结果。抗逆力的出现、相关因素、影响如图1.①Richardson G E,Neiger B L,Jenson S,Kumpfer K L.The Resiliency Model.Health Education,21(6):33-39.
图1 抗逆力运作模型图
根据抗逆力运作模型,抗逆力是激发的结果。抗逆力是个体与生俱来的一种潜力,人在平安顺利的时候抗逆力得不到激发,以一种潜伏的状态存在;当危机、困难袭来的时候,抗逆力被激活,迸发出巨大的力量,帮助个体面对危难,聚集力量,度过难关。每个人都有抗逆力,也许被唤醒,也许被埋没,逆境和压力是帮助个体唤醒抗逆力,激发潜能的一种外在条件[3]106-107。
基于抗逆力运作模型,失独父母面临孩子死亡后应对各类危机时出现病态,是因为其个体和环境中的保护因素作用不利,没有抵御和应对压力与逆境的能力,以致精神瓦解,但这不意味着生命的终结,混乱瓦解之后的生命仍然可以重构,激活抗逆力以应对危机[3]107。
二、失独父母状况
对已步入中老年而很难再生育的失独父母而言,失去孩子使他们面临着家庭功能缺失、心理创伤和社会关系网破裂等压力,导致他们的身心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病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精神方面。失独父母精神受到极大打击甚至崩溃。中老年丧子意味着失去未来的希望和依靠,他们失去天伦之乐,感到生活无寄托,经常沉浸在孤独与回忆思念中,时常触景生情,精神比较敏感和脆弱,他们亟须精神慰藉和关怀。
二是心理方面。失独父母大多处于懊悔、自责和焦虑当中。对孩子的死亡,他们或觉得以往没有加倍照顾和疼爱,或觉得没有多生一个而感到无望。同时对自己今后的生活、养老无终感到焦虑。由于有太多情绪压抑得不到及时纾解,失独父母很容易患上抑郁症。
三是社交方面。失独父母普遍缺少社交动力。失去孩子后,他们大多选择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切断原来的社会关系网,面对失子的自卑,抗拒参加集体活动;更有些害怕触景伤情,选择离开原来生活的地方,选择与社会隔离,独自疗伤。
三、失独父母再社会化
抗逆力视角下的失独父母再社会化,就是要帮助失独父母找寻发现积极正面的个体保护因素和环境保护因素。个体保护因素如合作能力、自我价值感、自控性、富有弹性、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问题解决的能力等;环境保护因素如生活环境富有关怀、给与积极期望、提供参与机会等[3]108-109。在内外保护因素的作用下,通过危机缓冲系统和抗逆力建构系统,激发和提升抗逆力,达到生命的重塑。
(一)缓解环境中的危机因素
1.增加失独父母的社会连结
研究表明,富有良性人际关系的人陷入危机与逆境的几率相对较少,正向的亲人和朋友是正向保护因素,一旦遭遇危机或挑战,环境中的保护因子能够为当事人构筑一道安全屏障,帮助缓冲危机的挑战,有利于促成抗逆力。对于失独父母,一是通过组织聚会、旅游等活动,使他们与亲人、朋友相互沟通交流、彼此鼓励,建立关系。二是创造机会使失独父母参与到相关失独工作中,鼓励他们出谋划策,增进与社会的连结。
2.教授生活知识和技能
年老带来的生理病痛和丧子的心理创伤使失独父母面临双重不利境况。缓解这些危机因素,一是开展相关生理健康讲座,传授健康运动技能。二是教授人生价值、冲突解决方法、压力管理、自我决定等知识。这些技能和知识要通过行为训练,促使他们真正领会、掌握和使用,成为自动化行为。
(二)建立环境中的抗逆力
1.各领域提供关怀与支持
关怀和支持是抗逆力被激发的基础和关键因素,缺少关怀的人几乎不可能克服逆境。对于失独父母,可以从几个领域提供关怀与支持。
一是亲朋好友领域的关心和帮助。亲朋好友是基于血缘、业缘或趣缘而构成的非制度化社会支持系统,平时他们与失独家庭的关系亲密,失独父母也较容易向他们敞开心扉。亲朋好友要适时地提供物质帮助和精神关怀,避免失独父母在失去孩子后陷入生活困境和产生生理、心理方面的疾病。
二是失独家庭之间的倾诉与激励。事实上在别人面前,失独父母总会显得坚强,但面对同样命运的人,他们便可以毫无顾忌地宣泄感情。可以运用社会工作的方法,通过开展失独家庭治疗小组,在小组中让他们放松地讲述心中的抑郁和悲伤,宣泄不良情绪,相互鼓励和支持,以顺利度过丧子之痛和无助期。
三是提倡社区关爱,拒绝歧视。对于中老年失独群体,全社会应积极进行社区营造,培育社区互助群体,比如在社区开展志愿者、义工上门服务或社工服务等,营造友爱氛围,邻里互助,拒绝歧视,一起帮助他们度过最艰难的日子。
四是发挥政府及社会组织的作用。失独父母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个人问题,而更是关系到和谐社会长期发展稳定的问题。各级政府和民政部门应该担当起必要的责任,发挥其领域的积极作用。政府和民政部门通过财政拨款,鼓励、支持社会团体和组织设立开展失独父母救助或教育项目,提供专业治疗和辅导活动,使失独父母感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与支持,促进他们与外界交流,避免与社会隔离,重塑新生活。
2.建立和表达对失独父母的高期望
社会各界要拒绝给失独父母贴标签,接纳他们因事件导致的情绪和行为表现。通过关怀每一位失独父母,表达对他们的殷切希望,令他们明白,政府和社会不会抛弃他们,虽然失去了孩子,但生活还在继续,他们的生活仍然可以多姿多彩,激励他们参与社会生活,做决定,对自己负责。在这种情境下使失独父母获得信心,就会拥有相对乐观的心态,自主采取积极的行为改善个体和环境,毫不抗拒地接受周围给予的帮助。
3.提供更多机会,促进社会参与
我们要充分利用一切资源为他们提供参与机会,包括学习、生活和娱乐等,提升他们对自己生活的掌控能力。帮助他们在参与中构建强有力的心理防线和自我认同感,确保他们日后不再因其他因素反复沉浸到失独的痛苦中而“旧症”复发。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失独父母要再社会化回归正常生活,激发和提升其抗逆力是十分必要的。因为抗逆力有助于失独父母正确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心,进行自我调整,走出失独阴影,克服危机,重塑社会角色,重构社会关系网,重新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安享晚年。
[1]武威.暮年丧独子他们的余生该何去何从[N].广州日报,2012-05-09(A10).
[2]戴维·波普诺.社会学[M].李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85.
[3]许莉娅.学校社会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The Perspective on the Re-socialization of Resilience of the Parents Who Lost Their only Child
QIU Li-Zhen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Guangzhou 510006,Guangdong,China)
Resilience is an important field of view of social work practice.Parents face many unfavorable situations after losing a child,prone to mental illness and behavioral problems.Combined with our country's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famil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ilience attention alone lost parents re-socialization, help them out of the lost the only shadow,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 relation network,reshape the social role,back into the normal social life,to spend their twilight years.
the perspective of resilience;lost of one-child parents;re-socialization
C913
A
1007-5348(2014)11-0094-03
(责任编辑:宁原)
2014-09-31
邱丽珍(1979-),女,海南澄迈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老年与青少年社会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