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脉象要素位、数、形、势的研究进展*

2014-02-11刘雪梅谢月敏陆小左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脉象脉搏要素

刘雪梅,李 甜,谢月敏,陆小左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

脉象要素位、数、形、势的研究进展*

刘雪梅,李 甜,谢月敏,陆小左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

脉象;位、数、形、势;研究进展

脉诊作为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之一,在判断疾病证候方面占有重要地位。即医生通过切按双手寸、关、尺6部脉象的变化,来进行脉搏的取象得出疾病的证候诊断。西医只注重局部的病变,忽视整体的观察,因此脉诊作为无创的检测手段对发掘中医理论及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有重要意义[1]。客观的讲,就是观察脉管内血液的流动,脉搏跳动及伴随脉动的周围组织所形成的外在特征表现。而脉象要素位、数、形、势作为脉象的基本单位在复杂的诊脉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周学海认为“位、数、形、势”是辨别脉象关键,认识这4种属性可替代28脉之名[2]。因此,在今后的脉象研究中应该重点突出脉象要素位、数、形、势的特征变化,为脉象的发展提供更有力的优势。

1 位、数、形、势的形成

潘文奎等[3]在中医传统理论中认为,脉象形成多与气、血、脉管和脉管外组织等有关,气推动血脉的流动,血作为脉管运行的物质决定脉管的充盈,脉管作为血的通道与脉外组织共同形成了人体的脉象。而脉象要素位、数、形、势不断地形成发展为脉象种类的繁多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脉经·脉形状指下秘诀》曰:“牢脉有似沉伏,实大而长微弦。”《四言举要》中称“有力为牢,实大弦长”,晚清医家周学海曰:“盖求明脉理者,须将位、数、形、势四字讲得真切,便于百脉无所不赅,不必立二十八脉之名可也。”进一步解释“位者,浮沉尺寸也;数者,迟数结促也;形者,长短广狭厚薄粗细刚柔,犹算学家之有线面体也;势者,敛舒伸缩进退起伏之有盛衰也”,这些均准确明了的突出了脉象实质就是“位、数、形、势”4种特性的不同层级的组合。“位、数、形、势”是对构成脉象基本性质的要素认识,因此王强等[4]称为“脉素”,即通过脉素的质和量准确分辨脉象才算“讲得真切”。脉象要素一般以位、数、形、势4方面来进行归纳总结,但也有一些医家提出了5要素,在前基础上增加了律,即位、数、形、势、律。例如李景唐[5]认为脉象是脉位深浅、脉幅的大小、脉力强弱、脉波的形态、脉势虚实、脉道的形态、脉搏频率、脉搏的节律和脉体长短9种特征信息的不同组合。梁壁光等[6]总结切脉的指感特征为:位、息、体、形、势、道6个要素,将指感要素和脉象属性分类结合起来定出12种常见脉,后在对其他各脉进行分类。朱文锋[7]通过对脉学文献的深入理解和实验研究的资料分析,总结出各种脉象的主要因素大致归纳为脉象的部位、至数、长度、宽度、力度、流利度、紧张度、均匀度8个方面。

2 脉象分类与位、数、形、势的关系

脉象分类中,《内经》中初以“缓、急、大、小、滑、涩为纲”,后又以“大、小、滑、涩、浮、沉”为纲,共记31种脉象。王叔和在《脉经》中,把阴阳做为总纲,而“浮、沉、长、短、滑、涩为六纲”,共记24脉。在《濒湖脉学》李时珍以阴阳为纲创27种脉名。周学海提出:“位者,浮沉尺寸也;数者,迟数结促也;形者,长短广狭厚薄粗细刚柔,犹算学家之有线面体也;势者,敛舒伸缩进退起伏之有盛衰也。”这段话简单地说明了脉象的实质就是“位、数、形、势”4种属性和不同层级的组合。清·柯韵伯在《伤寒来苏集》中提出:“阴阳两分五法归类法,除脉分阴阳两大类之处,还以五法(即5个要素)—脉体(浮、沉)、脉势(大、弱)、脉气(滑、涩)、脉形(动、弦)、脉息(迟、数)来分诸脉。”仔细观察各类脉象的分类法,各有各的优缺点“此诸说者,词虽稍异,义实相通(《脉诀汇辨·提纲论》)”。总的看来,这些都是对《内经》脉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明清时期的脉象分类研究法逐步兴盛起来,为现代脉象客观化研究提供了充实的依据。譬如任冬冬[8]按其位、数、形、势等的特性将脉象分为多种对举脉,“数对迟,浮对沉、大对小等,一阴对一阳”,而又自感位、数、形、势等是将脉象分开而论的,但实际上脉象大多为包含位、数、形、势的复杂之象。

3 脉象要素位、数、形、势的应用研究

王叔和在《脉经·脉形状指下秘诀》中称“牢脉有似沉伏,实大而长微弦”,“紧言其力弦言象”这是李时珍提出的辨别原则,也就是将脉形和脉势两方面进行比较。黄利兴等[9]认为现代医家对脉象认识经常停留在抽象描述,未进行具体的分析、未从脉象本身的特征进行系统分析,并提出诊脉要从脉象的基本特征位、数、形、势出发(如脉位包括脉位之左右、脉位之深浅、脉位之上下;脉形包括大小、长短等),把这几方面的特征都研究清楚并掌握后,在临床上自然能够“以不变应万变”,对脉象达到较好的掌握与应用,最终达到“但当在位、数、形、势上求根本,不在脉名上求枝节”的新高度。牛欣等[10-11]将脉象属性以脉位、数、形、势的主要变化进行归类研究,发现诊脉之时,寸口处桡动脉三维运动的形式和脉诊位数形势各基本属性的形成、变化有密切关系;脉位浮、沉变化时,与桡动脉的径向扩张有关;脉体长者,桡动脉在寸、关、尺三部的搏动范围大,轴向伸长量也大;脉短者,则所测的搏动范围和轴向伸长量均小;脉形弦者,脉管搏动范围和轴向伸长量也较大。刘峰等[12]认为脉象仪的设计应该从整体出发来反映脉搏整体变化,让脉象“位、数、形、势”在整体上得到动态的显示,并能够快速绘制出脉搏整体动态脉图。廖立行[13]在“位数形势,微甚兼独”的基础上,撰写了《诊脉纲领辨》一文。后廖立行等[14]又以传统的“位数形势”4因素讨论了紧、弦二脉的脉象,认为二脉在“形”“势”两方面截然不同,并指出紧脉脉象是脉搏动有力,体现在动态力度上。弦脉是指脉管僵硬不柔和,体现在静态张力上。赵恩俭[15]在《中医脉诊学》中亦认为弦脉主要体现在脉形的变化上。牛欣等[16]在实验模型的指导下观察了脉诊位、数、形、势变化和心血管的生理学关系,并进一步测量了脉形大小、长短等属性的变化。刘刚[17]认为脉象的脉素可以利用数学上“多变量样本的图分析法”中的“雷达图”,将脉象的脉素构成一套能够在一个平面图上迅速、全面表达出来的复杂多变量系统,称之为“脉象雷达图”。张治国等[18]用可视化脉动信息采集分析装置探究桡动脉三维运动及脉诊“位、数、形、势”属性的关系时,发现两者间有对应关系,这为“脉形”和“脉势”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方法。刘晋平等[19]认为细脉和弦脉在脉形上有相似之处,临床上给医生诊脉带来了困难,因此尝试数据和脉象的相关性研究。陆小左等[20]对脉图进行简单的判别时重点突显脉位、形、长在脉图中的判定,并认为脉象仪探头准确到位,依照拟订简单的判别标准来进行脉图分析,发现结果和实际临床中脉诊的符合率可以超过90%。刘峰等[21]用自行研制脉象仪建立了一种新的分析方法:通过绘制“整体脉搏-脉体时空综合图”来反映脉体、脉力和脉长,其次“整体脉搏-脉流时空综合图”反映脉流、脉长和脉宽,再次“整体脉搏-脉势时空综合图”反映脉宽、脉体、脉流和脉力,这让脉象要素“位、数、形、势”准确的将脉搏从整体上得到了动态体现。付娟等[22]在脉诊基本功中,用抓核心、抓特点和量化的方法把单因素脉象从脉跳至数、脉位、脉长和力度等几个方面进行归纳,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脉象的应用。曹宏梅等[23]为更好的突显脉搏波的“位数形势”信息,于是采用metlab建立了三维脉象信息图像,其中X轴为时间轴,通过这方向可得知脉象长短,并可推算出该脉图所对应的脉率等信息;Y轴为采集通道的物理位置,通过Y轴方向可以直观的得出脉道的粗细;Z轴为脉象的幅值,通过Z轴方向可以计算脉搏波的各种特征参数,从而得到脉势强弱等信息。陆小左等[24]在脉象要素研究中,认为脉象的辨识主要依靠的是手指感觉来体会脉搏的部位、至数等特性,并对脉学文献和实验资料整理总结,真正认可了构成脉象的各种因素大致可归为部位、至数、长度、宽度、力度、流利度、紧张度和均匀度8个方面这一理论特性,并认为每种脉象又可以用不同的脉象要素进行描述。齐向华等[25]认为辨证脉法的诊断,重视的是整体脉象的形态和位置,从整体判断机体功能和状态;而“脉势”是说明机体内部正邪双方的多少和运动趋势,并且诊断具有模糊性。当机体内部功能紊乱时,才可能出现特定脉象要素变化,而平脉在脉象要素位数形势等诸多方面表现的均是“中和”之象,因此脉象要素特定变化很少出现。方君[26]以“位、数、形、势”4要素概括的28脉为基础,选取以节律、至数为主的128例心律失常患者的病例,分析他们的心电图与中医脉象相关性。沙洪[27]在实验中,用手指加压受检者桡动脉举、按、寻的3种固定压强模拟中医,对每位受检者进行切脉及记录脉搏图像,结果发现,取法压力不同,采得脉图波形高度(HAB)也不同,在脉图主波达到最高压强时,脉位的“浮、沉”及脉数、形、势等属性检测能够得以实现。秦彩红等[28]在脉象地形图的初探中,发现传统脉象波形图主要是对脉长、脉位的检测,而且只能表达脉象二维信息,认为在传统脉象波形图基础上增加脉宽的检测,形成脉象信息三维表达,为现代脉诊研究提供了更好的方案。陆小左[29]运用以八要素分析法为基础的脉象的指感判别技术,进行分项列表,并用特征性量化判断法给未掌握脉诊技术的医生提供了一种更好的方法。骆文斌[30]探讨脉诊教学方法时,提出老师讲述脉位、脉长、至数、脉宽等这些脉象要素的同时,可绘制各种脉象要素示意图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脉象的特征。朱庆文等[31]通过对脉诊教学模型现状分析,指出可视化脉诊模型研究的必要性,提出在脉诊“位、数、形、势”属性的基础上,建立数字化及可视化脉诊模型,使初学者快速了解认识脉象的变化。李囿松等[32]根据周学海的脉象辨别论,以“位、数、形、势”4个方面为出发点,分析古人对弦脉的认识,进一步总结出弦脉的特征,为临床准确把握及辨别弦脉提供依据。赵兰平等[33]认为脉诊信息参数应从“位、数、形、势”4种属性实现数字化,然后在此基础上重建血管三维来动态性的显示寸口脉血管的状态。张治国等[34]提出节律均匀度,脉力均匀度皆属脉象均匀度,两者分别是脉象要素中的“数、势”表现,对它们的识别是对脉诊“位、数、形、势”属性辨识的基础。苌丽静等[35]将子宫肌瘤组与非子宫肌瘤组的脉象的脉形、脉位,脉力和脉率进行了比较,发现两组只有脉形分布有统计学意义,其他3项均无统计学差异。孟长海等[36]认为目前所创的脉象仪及脉诊仪包含了“脉象的位置、力度、频率、节律、形状、走势、波动范围等多个因素”,并将中医脉诊推向数字化,最终实现了“悬丝诊脉”的愿望。

4 结语

脉诊是中国传统医学中最具特色的诊法。中医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得出准确的诊断。通过查阅近25年关于脉素的文献,发现现今对于脉象要素位、数、形、势信息的研究少之又少,亦未建立相关的脉象标准参数,譬如在临床中脉形及脉象长度信息的变化经常被医生忽略,即医家经常会忽略脉象的“线面体”特征[37]。再如,李冰星等[38]认为脉象是全身综合性的生理病理的反映,临床诊脉应综合体会脉位、脉率、脉形、脉力、脉的紧张度等多个方面,而目前脉象客观化研究仪多数从脉象信号时域或频域的一两个,或少数特征如频率等进行分析,并未表现脉象信号的所有特性,因此这些都需要脉象的研究者们进行深入研究来推动中医脉诊的发展。“盖求明脉理者,须将位、数、形、势四字讲得真切,便于百脉无所不赅,不必立二十八脉之名可也”这是晚清医家周学海对脉素的概括,所以对脉象特征和脉搏信息描述时,脉象要素位、数、形、势是缺一不可的;而且在今后的研究中,应重视脉象要素位、数、形、势的特征性变化,为以后医家对脉象理论、实验和客观化研究提供有利的依据。

[1] 费兆馥.中医脉诊研究[M].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 1991.

[2]周学海,郑洪新,李敬林.周学海医学全书重订诊家直诀[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631-652.

[3]潘文奎,刘永年.试论脉之形成及其与五脏的关系[J].中医药研究,1988,2(2):14.

[4]王 强,傅 薇.脉象的脉名与脉素[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2):145.

[5] 李景唐.全国中西医结合第二届四诊研究学术会议纪要[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8(4):254.

[6]梁壁光,韩谋柜.脉象分类与脉纲原理初探[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8(3):29-31.

[7]朱文锋.中医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8]任冬冬.从古代医案看对于阴阳互见脉象之取舍[J].中医研究,2008,12(12):13-14.

[9]黄利兴,刘英峰.从脉象特征的系统表述谈脉诊教学的改革设想[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21(5):68-70.

[10]牛 欣,傅骢远.脉诊位、数、形、势变化的心血管生理学探讨[J].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2,15(1):30-33.

[11]牛 欣,杨学智.桡动脉的三维运动与脉诊位数形势[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7):435-437.

[12]刘 峰,陈家旭.从“整体动态”论中医客观脉象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4):250.

[13]廖立行.诊脉纲领辨[J].浙江中医杂志,2002,37(4):139-141.

[14]廖立行,林永廉.紧、弦二脉脉象辨析[J].光明中医,2011,12(12):2386.

[15]赵恩俭.中医脉诊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53.

[16]牛 欣,杨学智,傅骢远,等.血液流变特性与脉象形成的初步观察[J].中国医药学报,1993,8(6):23.

[17]刘 刚.脉象雷达图有利于脉诊规范化[N].中国中医药报,2012-04-04(2).

[18]张治国,牛 欣,杨学智,等.脉形和脉势检测方法新探[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8,6(3):243-248.

[19]刘晋平,黄宇虹,陆小左.数据挖掘在中医脉诊中的应用[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2(3):9-10.

[20]陆小左,付 娟,邢淑丽,等.脉图的简单判别[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2(3):4-5.

[21]刘 峰,陈家旭.脉象信号分析新方法与实施方案[J].中医药学刊,2006,24(12):2217-2218.

[22]付 娟,陆小左.脉诊基本功[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0,19(4):39.

[23]曹宏梅,陆小左,王学民.从“象思维”到脉象地形图[J].天津中医药,2012,29(6):532-533.

[24]陆小左,石 强,邢淑丽,等.中医脉诊标准研究的若干探讨[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6(3):113-115.

[25]齐向华,丁 晓.系统辨证脉学脉象要素分析原则[J].四川中医,2013,31(3):16-18.

[26]方 君.临床心律失常时脉象与心电图的对照分析128例[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6(2):75-77.

[27]沙 洪,王 妍,赵 舒,等.中医脉象多信息采集系统的研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22(1):2217-2218.

[28]秦彩红,王学民,罗 鸣,等.脉象地形图初探[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3,32(4):5-7.

[29]陆小左,胡广芹,秦彩红,等.脉象的指感判别[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17(7):769-771.

[30]骆文斌.脉诊教学方法之探讨[J].中国临床研究,2012,25 (11):1138-1139.

[31]朱庆文,李海燕,侯淑涓,等.脉诊教学模型研究的理论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14(9):1-2.

[32]李囿松,高晋生.弦脉体状初探[J].山西中医,2013,29(8): 1-5.

[33]赵兰平,牛 欣,李海燕,等.基于脉动信息数字化的脉诊检测装置规范化探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4 (12):847-850.

[34]张治国,郭思媛,向丽华,等.脉象均匀度探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2):147-149.

[35]苌丽静,梁 嵘,高思妍,等.体检人群中子宫肌瘤患者的脉象图特征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2, 14(6):2295-2300.

[36]孟长海,王治英.悬丝诊脉与现代脉象诊断技术[J].家庭医学,2011,2(2):21.

[37]牛 欣.中医脉象位、数、形、势属性的组合关系[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6,14(5):46-49.

[38]李冰星,朱文峰,黄惠勇.中医脉诊研究再思考[J].医学与哲学,1998,19(4):210-211.

R241.1

:A

:1673-9043(2014)04-0381-04

2014-07-14)

10.11656/j.issn.1673-9043.2014.06.1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项目(81173202)。

刘雪梅(1987-)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医四诊及证候客观化研究。

陆小左,E-mail:luxiaozuo9862@163.com

猜你喜欢

脉象脉搏要素
基于时间序列和时序卷积网络的脉象信号识别研究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瞬时波强技术对人迎、寸口脉象研究的意义探讨
用心感受狗狗的脉搏
《今日评说》评今日浙江 说时代脉搏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基于51系列单片机的穿戴式脉搏仪的设计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近红外可穿戴设备中脉搏波的呼吸率检测
也谈做人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