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遇书记”的新闻点在哪里
2014-02-11李思辉
李思辉
2013年12月30日郑州电视台一则新闻称,当天郑州市委书记吴天君开完会后,临时决定乘地铁返回市委,在自助售卖机前买票时,被正在采访的郑州电视台记者认出。
这条“记者偶遇市委书记”的新闻甫出,网上人们跟帖骂声一片。许多网友近乎肯定地认为,这“绝对又是一次挑战公众智商的作秀”。客观地说,网友的质疑并非毫无道理,郑州地铁开通不久,市委书记第一次搭乘地铁,刚好就被电视台记者“偶遇”了,从概率学上来说,这的确有些“蹊跷”。
但是,判断事实与虚妄,不能简单地以概率大小而论。它还须建立在对证据和逻辑的重构、对彼时场景尽量还原的基础之上。综合各方的消息可知,吴天君12月30日上午有两个活动,一个是9点开始,一个10点开始。前一个活动结束时,已经过了10点,两地相隔有一段路程,吴天君担心堵车,“临时搭乘地铁”是可能的——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之后,地方党政领导出行基本取消了警车开道,市委书记要赶时间,临时选择搭乘地铁也在情理之中。
至于刚好与电视台记者“偶遇”,也不是完全没有误打误撞地可能性。熟悉媒体行业的读者知道,地铁新闻历来是记者关注的焦点,年终岁末盘点城市公共交通建设,记者们的“长枪短跑”常常对准这里。目前郑州只开通了一条地铁,记者的确有“巧遇”市委书记的可能。另外,从以往有关吴天君的新闻中,不难发现这位市委书记向来喜欢“到处走走”。他曾站在污水里徒手打捞树叶,也曾骑着单车走街串巷。这也是“偶遇书记”新闻真实性的一个旁证。
从上述种种分析来看,“记者偶遇市委书记”这则新闻,相对而言可信度是比较高的。但是,人们对官员的不信任感极深。就像这一次,郑州官方的说明,现场记者的极力澄清,人民网等媒体的新闻旁证,无一能够丝毫消弭公众质疑。不仅如此,此事还越解释越复杂,越澄清越说不清。总之一句话,哪怕说破天,老百姓就是不相信。
这种无法取信于民的话语困境,甚至成了一种“公共信任危机”,这才是“记者偶遇市委书记”的新闻点所在。人们一方面非常渴望官员能够亲民爱民,与民同甘共苦;一面又对官员的亲民言行极其不信任。究其原因,还是一些官员自身的问题——在过去的一些年月里,官员们脱离群众、高高在上,平日里高居府衙不恤民生疾苦,偶尔调研慰问也是前呼后拥、媒体跟拍,一副惺惺然的姿态。官僚主义的习气、临场作秀的积弊,给世人留下了欺世盗名的恶劣印象。以至于今天,许多原本真实地亲民表达,依然无法得到公众的客观审视。
取信于民,重在利民。对老百姓的不理解、质疑甚至谩骂,为官者不仅要充分理解,而且要反躬自责:老百姓不信任,是因为为他们做得不够好。消弭公众对官员“喜好作秀”的刻板印象,还是要从点滴小事做起,剥离公权力的神秘感,平和地生活在民众之间。市委书记也好、县长区长也罢,工作时,沉下去不摆架子,不作秀,干实事;下班后,到菜市场买买菜、到超市排队买单。长此以往,“偶遇书记”就不是什么新闻了,老百姓对官员的信任感也就建立起来了,政府在民众心目中也就有血有肉了、温情可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