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委”一年要送多少花圈?
2014-02-11郑东阳
郑东阳
除了马英九等地区领导人和国民党大佬外,大陆人最熟悉的台湾政治人物恐怕便是形形色色的“立委”了。在央视等媒体的镜头里,他们似乎总会同飞来飞去的鞋子处于同一画面。
我曾以为,想在台湾从政,又不愿像公务员那样枯燥或马英九等那样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这个选择就是当选“立委”。“立委”们监督官员,但监督“立委”的只有选票和媒体。
“立委”的待遇在台湾还算不错,月薪近4万元人民币。去年因国民党“立委”蔡正元自揭老底,在“立法院”里抛出台湾“立委”至少有9项补贴于法无依,要求删除后,台湾媒体帮“立委”们算了一笔账,认为“立委”们每年的账面收入近900万元新台币(约180万人民币)。为此,“立法会”挥刀自斩,决定“9A津贴”2013年起删一半,每人减少86万元新台币。
不久前,在一次参访活动中,我拜访了嘉义市唯一的一席“立委”李俊俋的办公室。李俊俋语重心长的一席话几乎打破了我对这个职业的美好念想。
李俊俋承认“立委”有许多津贴,但是并没有媒体形容的那么多。每个月,大概会有8万人民币的补助款,但根据规定,补贴只能用于支付助理的薪资等办公费用。他说自己是地方选区选出的“职业立委”,没有其他社会兼职或者拥有自己的公司,因此自己的补贴用来支付地方办公室租金、工作人员薪水已经很拮据。“你可能很难想象,单是花圈和花篮,每个大概250元台币,我每年都要送出好几万。”他显得一脸委屈。
这位曾经担任过“考试院铨叙部”(铨叙出自《国语》等古代书籍,指政府对其职员的资历、功绩等进行评估,以定其职位的等第和升贬的行为)政务次长的民意代表认为,“立委”是极为辛苦而且又吃力不讨好的职业。
在非休会期间,每天清晨6点,他会从嘉义的家里出发乘坐最早一班高铁前往台北,深夜才能回到嘉义。在我们拜访他的那个周末上午,他刚参加完一个市民的追悼会。几乎选区里的选民家中的任何红白喜事、新店开张、庙里的地方神仙庆生,能捧场的都要去,实在没有时间,也要有花篮或者题字到场,“我们台湾有句话,做这些事情不见得有选票,但是不做这些肯定没有选票。”
地区中央级的民意代表“立委”,为什么像市议员一样奔波忙碌?这与台湾的“立委”选举制度改制有关。2007年后,台湾“立委选举”采取单一选区两票制,每位选民分别投两票,一票投给区域立委,一票投给政党。区域立委每县市一席,按照获得选票高低当选;政党票选出的是“不分区立委”,按照政党得票率,由各参选政党推荐。这就意味着,“不分区立委”无须特别讨好本地选民,而“区域立委”则要时刻把民意放心头。
不管怎样,在民意代表较受重视的社会里,官职的吸引力会相应减弱。如苏俊斌,他曾经担任台湾的“新闻局”局长。在2012年初的选举中,国民党征召了这位青年才俊,作为“刺客”参选台南市的“区域立委”。虽然苏俊斌最终落选,但有志于在从政路上越走越远的苏俊斌深知,若能当选“立委”可比担任所谓“正部级干部”获得更多加分,民意基础比待遇重要。
因此,目前台湾“立委”很多有大学教授、媒体、司法行业的工作经历,硕士以上学位的“立委”超过5成,精英理政趋势开始显现。但根据台湾政治大学的一项调查,认为“地区整体利益要优先于选区利益”的比例仍然只是维持在五五开左右。在选区民众、政党利益、地区利益三者之间,各种政策必须通过“议会游说”来实现的制度设计下,“立委”们可以说得上游刃有余,八面玲珑,但也十分疲惫和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