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标准化十谈之九第三方认证认可固化成果效益可期——试论综合标准化的合格评定效益考核
2014-02-11沈治平
沈治平
(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
1 标准化成果考核度量凸显实效
标准化实施成果有赖于相关方的自觉意识,但是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仅仅期望于自觉意识又是不够的,合格评定制度应运而生。在纷繁的众多指标中,选择提纲挈领可量化操作的评定方法进入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认证,不失为一种标准化显现效果的有力推手。
欧盟各成员国,尤其是英国、法国和德国是最早意识到标准和合格评定重要性的国家,也是最早开展各种国际范围内标准化活动的国家。
在国际标准化组织中,特别推崇并身体力行系统标准化的IEC国际电工组织在其发展纲要中布公其愿景与任务:“在全球使用IEC标准与合格评定体系,将其作为打开国际贸易大门的钥匙;作为全球共识的标准、合格评定体系和相关服务的主导平台,以此促进国际贸易、提升用户在电力、电子和相关技术领域的价值[1]。”更有甚者,伴随着IEC标准,合格评定体系甚至被称为IEC的“第二支柱”[2]。
在造船界,船东与船厂之外素有第三方船级社充当合格评定实施者,已经建立良好的口碑信誉。如果没有科学的指标评判标准,没有面对不同客户公正统一的评定方法,合格评定基于人情关系,还不如没有,诚信公正才是基石。最近,有关方面提出改革完善我国第三方认证制度,我们希望第三方认证认可成为标准化的有利助手。
标准化成果最终检验是实践,是市场。这不仅需要市场接受,也需由市场评判优劣好坏。
基于经济影响的标准分类:标准一方面保证接口的兼容性,另一方面保证产品和过程的质量和安全。标准的第三个作用是减少多样性。
的确,一些个体标准确实难以单独考核效益,比如,名词术语标准。但由标准综合体组成的标准组合,为一个总体目标聚集而成,一定是可以有效益成果的。要是编制实施一组标准,实在找不到真实好处,要靠夸大,肯定与综合标准化背道而驰。
市场导向,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才会有效益成果。闭门造车必定束之高阁无人问津。
综合标准化更注重标准实施效果。除了编制修订标准文本,我们应该更注重实施上。据了解,现实有些标准尽管印数不大,但常年堆在仓库无人问津。强化发行推广力度也无所改观。编制与应用脱节。标准如果不针对市场发展中的问题,真正引领产业进步,就产生不了效益。也无怪基层一线不主动参与制修订标准。能真正解决问题的标准,才值得宣贯、认证直至强制。每个标准或标准组合模块,从立项到发布,一定要关注能解决什么问题,是否解决了问题。
综合标准化针对现存问题立项,将解决问题作为目标,以实际业务实施成果作为结题评价。如果在编制方一个地方真正有用有效益,难道在其他地方会失灵?失灵的缘由是什么?有用有收益又为何拒绝?关键是制定的标准适用性强,真正体现了价值所在,价值体现在市场认可。
有人用标准的投入产出比来作为标准制做经济性衡准,分子是一项标准的产出,分母是制作一项标准的投入。虽然很难准确核算,尤其是分子产出核算,但这些概念应该具备。我们花费了不小的成本,如果一个标准模块组合完全没有真正的实际产出效益,或小于投入,就必须检讨审计这种工作的必要性了。
综合标准化从选题,定目标,梳理标准综合体,都是为了克服最终的无效化。前阶段做对了,后续就有基础了。效益评定考核不在最后,而在每个阶段。没有踏实到位的每一步,效益成果必定无望。
2 绿色船舶分级评定与标识方法
有效的标准化需要一套与之相辅相成的认证与合格评定的规定[3]。
最近有媒体关注报道了航运排放,认为人们仅看到汽车排放对大气的污染,而对数量级千万倍以上的航运排放视而不见。由于对大多数人来说,船舶运营确实不在眼皮底下,节能限排不在关注之列。但现实中,我国航运排放确实问题严峻。发达国家懂得保护自己江河领海水域与大气环境,我们还仅少数人有所认识,付诸行动也还刚刚起步。
绿色船舶以前感觉是个很虚幻化的概念,经过具体的技术研发标准化活动,认识就具像了,能源消耗数值指标如能实实在在降低,对大气环境、海洋河流水域排放人类生存有害物质的可以计量的减排,对海员工作环境的改善,都是有数据支撑的。直接经济效益与间接社会效益都是能够真实显现的。
过去我们对大气污染的警觉是十分漠然无知的。PM2.5指标认知即使专业人员也所知甚少,也没多少人知道其对人体健康危害程度有多大。但如今面对不断恶化的环境状况,政府的治理规划相继提出,控制排放降低PM2.5标准指标值,取得治理综合效果的认识已经形成。
造船界一直以来就有第三方船级社担当安全环保入级认证。绿色船舶标准化推进评定自然由船级社充当重要角色。
新造船技术文件包括图纸及计算书,在产品开工前首先要经过船级社审图中心核准认可,建造过程监督及交船试航测试确认每个环节的第三方控制。绿色船舶不仅全船总体受到船东及船级社全程监察,包括采用的配套设备也需经相关机构的权威认证。造船界既有的质控体系,有效支撑了绿色船舶标准化的各阶段进程。
绿色船舶的分级制度主要体现在环保和能效要素两方面。除上述两个绿色要素,绿色船舶的优势还应体现船上工作和生活环境方面,保证船员在船上劳动的身心健康。为全面评价船舶的绿色性能,识别了绿色船舶要素和子要素,主要包括环境保护要素、能效要素及工作环境要素。
环境保护要素包括防止油类污染、生活污水污染、垃圾污染、压载水控制及拆船控制等子要素。
能效要素包括船舶设计能效和船舶营运能效两大子要素。
工作环境要素则包括自动化、振动与噪声子要素。
通过研究国内外相关行业的绿色分级方法,提出了表征船舶绿色特性的绿色船舶附加标志,该附加标志是对船舶在环保、能效、工作环境三个方面先进性的综合标识。为推进造船业、相关制造业和航运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将绿色船舶附加标志分为3个级别:Green ShipⅠ/Ⅱ/Ⅲ。见图1。[4]
图1 绿色船舶标识方法
除了表征船舶的综合绿色性能,还设置了专门的绿色技术附加标志,以鼓励绿色技术的应用,如节能推进器、废热回收、气体燃料、减阻漆、岸电、风能、太阳能、燃料电池等。
针对船舶设计能效要求给出了专门的能效附加标志:EEDI(Ⅰ/Ⅱ/Ⅲ),以突出船舶在能效方面的优势。见图2。
图2 能效管理认证
3 建立定量评价指标体系
为便于理解,举一个类比的例子。很多人有购买家用空调器的体验,能效等级是一个考核其效率的技术标准。营业员会告诉你,1级最高,(与绿色船舶不同)5级最低,售价就体现了等级效应的区别。而且低等级的能效比不达标的品种国家强制停产淘汰。同样船舶能效设计指数EEDI对造船业的影响极为重大。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南北国情东西差异客观存在。因此采用分级标准,也许是适宜的提升路径,避免了一刀切,减少了社会经济一时振荡。通过逐步升级时间表,促使低等级标准产品向高等级升级。由于分级标准的市场价格效应,因此升级并不一定非得由政府行政之手操控,市场的力量足以形成升级压力。
绿色船舶中有一项重要考核,即能效设计指数(Energy Efficiency Design Index-,EEDI)。现拟定为3级,由EEDI(Ⅰ)~EEDI(Ⅲ),根据确定的时间表逐步提升。
通过分析近50种目前可应用于船舶的绿色技术,包括船舶设计、推进、机械、运营策略和洗涤器等5个方面的节能减排技术及这些技术的节能效果、适用船型、成本效益以及应用前景(预期产业化时间),认为从目前我国建造船舶的能效状况来看,三大主力船型(油船、散货船、集装箱船)大多可满足绿色船舶EEDI(Ⅰ)标准;采用成本效益较高的绿色技术,如船体主尺度优化设计(包括优化船艏和船艉形状)、推进器优化技术(对转螺旋桨、桨毂帽鳍等)、主机选型和系统优化、废热回收利用、LNG发动机、减阻涂层满足绿色船舶EEDI(Ⅰ/Ⅱ)标准较好。如要达到绿色船舶EEDI(Ⅲ)标准,采用气膜减阻技术、降低设计航速、风帆助航(不适用于集装箱船)、无压载水等技术更为合适[5]。不同的技术会形成对应的标准组合。
尽管相关国际组织给发展中国家4年的能效要求宽限期,但考虑到市场拓展,我国造船龙头企业已不考虑宽限期优惠,主动与发达国家同期标准升级。当我国向造船大国强国冲刺时,赢得话语权,由被动跟随海事标准向争取引领全球海事标准转身,综合标准化的方法及成功经验值得认真解读与推广。
4 结语
综合标准化强调解决问题、提升业界实际业务运行水准。制定标准不是最终目的,真正促进贸易、发展经济、提升价值不仅是愿景也能够落到实处。
合格评定制度在市场化运行体系中的推动作用不可小觑。绿色船舶利用船舶建造与航运既有安全环保监督体系,通过买卖第三方船级社对产品分级评定,促进市场化提升推动。使绿色船舶标准化成为有目共睹有口皆碑的出色范例。
[1]IEC 发展纲要 2011,愿景和任务[R],2011:4.
[2]IEC 发展纲要 2011,合格评定行政[R],2011:4.
[3]迪特·恩斯特.中国标准化战略所面临的挑战[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2.10:51.
[4]杨忠民.绿色船舶技术标准研究[C].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 绿色科技与绿色船舶技术标准研讨会论文集.2013.8.29.
[5]温苗苗.绿色船舶规范及能效分级应用[C].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3.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