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情调”到“情怀”

2014-02-10吴路平

新课程·中学 2014年11期
关键词:情调案例分析

吴路平

摘 要:中等写作水平学生的记叙文写作发展中,会在高中阶段常常出现瓶颈,理性思维的不足是症结,行文的逼仄是赘果。记叙文教学误区,教师引导鉴赏的眼光与精力被行文的“无迹可求”牵制,却忽视了对作品背后深刻独到的思维方式的借鉴和训练价值。教师要引领学生突破素材的表象,在反复的比较和探究中引导学生揆情度理、缘情体物,即用深入的理性思维训练来升格记叙文的写作。

关键词:理性思维训练;记叙文升格;案例分析

梁晓声说:“很多学生的作文,有情调没情怀。”这正中中等写作水平学生记叙文写作发展在高中阶段常常会出现的一个瓶颈。“情调”是外在形式上的“雕饰”,“情怀”则反映出一个人的“思维原点”,显示出他品察人事的内在情感与态度。中等写作水平学生往往感受力较敏锐,小有阅读积累,有一定驾驭语言的能力,但写作往往语言个性逼仄,驾驭材料不够通脱,尤其立意上难以升格、难以深刻,正是所谓“有情调而缺情怀”。这一类学生的写作如果长期做瓶中之泳,往往导致他们记叙文写作兴味的衰减,恰恰也是这一类学生,在发展议论文写作时也常常是观点难有建树,行文难于出新,会感觉难度更大。

这种状况,和我们记叙文教学的一个误区有关。

高中阶段是一个人理性思维快速发展的阶段,理性思维的发展并不与偏感性的记叙文表达特色相悖离,恰恰相反,理性思维给记叙文以筋骨,深入、冷静的理性思考不仅能丰富记叙文的内容层次,更有利于准确挖掘素材内涵和新辟立意,这正是提升记叙文写作价值的关键。学生生活阅历和独立思辨能力的不足使他们容易在立意上贴主流标签,也导致了他们不能很好融通和嫁接看起来无关联的材料。理性思维的不足是症结,行文的逼仄是

赘果。

在记叙文的教学中,往往因为优秀作品在章法上更“文无定法”,而使教师引导鉴赏的眼光与精力被行文的“无迹可求”牵制,却忽视了对作品背后深刻独到的思维方式的借鉴和训练价值,这种教学倾向不仅使学生疏于对已形成的内容与立意进行深入的辨析,也限制了他们用更大胆、更自由、更艺术的方式来创作。故,这个瓶颈的突破,关键在于教师要引领学生突破素材的表象,在反复的比较和探究中引导学生揆情度理、缘情体物,即用深入的理性思维训练来升格记叙文的写作。

例如,以“在底层”为话题的写作,有一篇习作,借助一篇“民工地铁呕吐,旁人递来纸巾,不擦自己先擦地”的报道构思,先描写周围人嫌厌他,再描写他仔细擦地,最后人们转为敬佩他,表现“底层人的可贵品质”,描写生动,对比鲜明,立意无可厚非。这样的作品,读来实际上是庸常而隔膜的。

我们尝试引导学生做一点反复的比较和追根究底的探究。

师:作为非常真实的一个人,比如你自己,如果在地铁里呕吐,你会怎么处理?

生1:我还是会先处理干净自己。可以就近站里找乘务或保洁员处理地面。

生2:人们肯定会避让,我可以先借一份《地铁快报》,擦一下或者盖一下弄脏的地面,再想办法。

生3:可能会有人,比如一个阿姨她看我是个学生,同情了,主动盖住弄脏的地面,反正报纸是免费派送的,几乎人手一份。

师:为什么这位民工没有采取这些比较常态的方式?

生1:他可能不熟悉城市的生活,像找乘务、拿报纸,他都没

想到。

师:熟悉了他就一定会这样做?

生2:可能也不敢。他自己是个民工,可能自觉低人一等;再说,人们普遍对外来务工人员还是蛮隔膜的,即使同情,也还是很疏远的。

师:那么他擦地面的时候,到底是一种什么心情?

生:他本来来到城市可能就自卑,自己吐脏了,更怕人们嫌弃厌恶,甚至担心会被赶下车去(众笑),惶恐,所以,赶紧先擦地!

师:恐怕他内心这种谦卑比爱护公物的高贵更真实。我们可不可以认为,这种行为的潜意识是,我身上脏是自找的或者正常的,这地本来比我干净,不能被我弄脏?当然,这只是一种可能性,不绝对的……但這是很令人深思的——注意,你的悲悯是在深入体察他的内心及处境后产生的,你发现了一个位于底层的“异乡人”内心的窘迫与迷失,这是非常有价值的。那为什么报纸上一报道这一类事件就容易唱高调、贴标签?

讨论得出一些认识:(1)作者缺乏独立深入的思考,我们的写作也常如此;(2)社会道德普遍滑坡,作者一有机会忍不住就上纲上线;(3)报道者其实也代表着一种“周围人”——看似关注底层实质上有意无意漠视和曲解了底层民众,且引导大众缺失了应有的关注。其中第三点最有价值。

至此,打破这个素材是简单的爱护公物的底层人的可贵品质的泛泛之见,开篇写拥挤的地铁里,“他”仄身虚坐,既怕身上水泥石灰浆点脏了旁人,又对自己被挤到边上意外得到一个座位而心虚,同时他强忍不适,多次把一堆工地劳动器械推进座位底下。然后记叙突发呕吐,拥挤的车厢里旋即让出一个圆形区域,周围人的反应嫌恶得近乎惊恐。紧接着重点描写旁人扔过来《体贴快报》,“他”感激又犹豫,片刻矛盾后,选择仔细擦地,刻画一个“都市里的乡下人”的典型而复杂的心态。继而描写周围的都市人或厌恶或冷淡或烦躁,以及一个小学生敬佩的心态,我的观感插入其中,对人性独到的洞察,对底层人深沉的悲悯成为本文的最高立意。最妙的是尾声:我写下此文的翌日,看到一篇主流文章见报,标题赫然写着《底层的光芒》,我想起了《飞鸟集》里的一句话,忍不住问:“是谁硬是把灯笼架在了底层人的背上,而把黑影投到了他们的前方?”

回到作者构思此文的发端,实际上借一则阅读材料想象充实形成了一篇文章,而文章的升格则是引导学生深入理性思维完

成的。

作为教师,我们不得不承认:对形式的过多关注抑或我们自己思维品质的不足削弱了我们对独立思维品质的尊重——包括对内容深层价值的重视、发现与甄别。追求记叙文新颖的“可读性”的同时,我们往往忽视了思想情感的多元化及其内在的自然生成规律。大量“有情调没情怀的”作品出现,焉知不是教者之过。

参考文献:

徐洁.职业学校学生写作能力培养及教学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3(12).

编辑 韩 晓

猜你喜欢

情调案例分析
情调是生活之花
别有情趣的夏天
静夜的单簧管
“互联网+”下的商业模式创新案例分析
微信公众号的运营模式研究
父亲缺失案例分析
冷库建筑火灾特点及调查方法研究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让语文课堂评价语绽放异彩
丝绸情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