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课在高中基础美术教学中的体现
2014-02-10许赭薇
许赭薇
摘 要:根据《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学生具有“人文”特征,提高“美术素养”。借鉴美国“多学科艺术”DBAE教育模式理论,采用“以技带情”“以情带技”的教学模式来进行美术鉴赏与创作教学,丰富学生的情感、意志、态度等个性品质。
关键词:创作教学;以技带情;以情带技
一、《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的提出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课程性质”中提出:“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具有人文学科的特征。帮助学生实现价值:(1)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2)理解美术文化,形成人文素养;(3)激发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4)调节心理状态,促进身心健康;(5)拓宽发展空间,帮助规划人生。”课程的重新认定标志着我国美术教育观一次质的飞跃转变,从两方面体现了“人文”特征:一是对学生个体而言,培养学生形成“美术素养”;二是从传承文化而言,使学生了解文明发展,弘扬民族精神并认识多元文化,参加全球性的文化系统。
“课程目标”中也提出:“养成对美术终身爱好的情感,提高美术素养,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其中“美术素养”是基础美术教育课程的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学生学习美术课程相关知识后所形成的美术方面的感知、想法、思维、表达、设计、审美、态度等个性品质。
由此可见,高中基础美术创作教学,绝对不是仅仅让学生学会了画画就实施了美术教育,应体现人文特点,改变以往在技能上以理智写实性造型为目的,在知识上脱离美术自身规律的美术教育观,应尊重学生在艺术中的多元直觉表现,在技能基础上通过学习美术语言、美术形式规律,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来丰富学生的情感、意志、态度等个性品质,提高美术素养。
二、高中美术创作基础的体现
1.美术鉴赏教学环境下的创作课
根据几年来的鉴赏教学实践采用鉴赏教学与创作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领悟作品的内涵能力。技能课教学从小学、初中一直沿袭到高中新课程,如何进行有效的创作教学活动,使之融入鉴赏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来丰富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个性品质得到健康发展呢?这是值得探讨研究的
课题。
20世纪60年代美国普通学校视觉艺术教学理论与实践,经过二十多年来的发展,今天已成为代表美国当代普通学校视觉艺术教育总体趋势的教育观。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学“多学科艺术”教育模式,缩略形式DBAE。该理论把教学分为艺术创作、艺术史、艺术批评、美学这四个领域,主张各个领域的融会贯通。指出艺术创作与艺术史、艺术批评和美学活动是有机的整合,艺术创作不仅会提高学生理解作品水平和鉴赏能力,而且还会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美国艺术教育理论家阿尔伯特威廉·莱维在《艺术教育:一门至关重要的学科》中提出艺术教育的目标“培养一种健康发展的艺术理解力”。因此,首先必须使学生对艺术材料以及驾驶这些材料的各种方法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如果没有一定的创作经验是不可能欣賞作者所具有的直观的美感特征,或作品形式关系中力度表现和微妙之处。并明确规定普通学校的视觉艺术教育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是普通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与我国现行提出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具有人文学科的特征”相通。如杜威所言,艺术不再仅是装饰性的“文明之客厅”,而是通过艺术作品中所表现和揭示的人文价值的现实生活与理想追求,来陶冶人性、规范人性、完善人性、塑造人性,最终培养和生成人之为人的文明意识。这种以美术创作首位注重人文特征的理论,值得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有效尝试与借鉴。
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及原有的鉴赏教学模式采用“创作(原因、感觉)→作品感知(描述、感觉)→作品理解(形式、内容)→作品评价”来进行有效地教学实践。那么如何应用于具体的作品与评价活动中呢?
案例分析:以《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六课中的一幅画《呐喊》为例来进行尝试分析教学。高中是人生的转折期,人生的重要阶段,他们对人生充满着憧憬,充满着想象力。极富有幻想。有效地使用创作教学,可以激活他们原有的创作能力,在创作教学中,虽然有些学生技能上出现停滞的现象,却掩藏不住创作想象的思维,创作的随意性,有些作品看似荒诞,细看后却又合乎情理,这也许是学生从事美术创作实践的内在潜质和动力吧!我想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应调动学生的一切积极因素,不能埋没他们的创造力,主要是情感的培养。
在鉴赏《呐喊》这幅画时,我先不出示作品,只是在黑板上写上“呐喊”两字,让学生运用素描、绘画或声音、肢体语言来进行美术创作,亲自感受人生中惊吓、恐怖、郁闷、激动或兴奋时发出的呐喊声。完成后分组展示作品,有的用行动艺术组合,有的用绘画语言表现,并鼓励他们畅所欲言,分析自己创作作品的原因与感受。学生表现的都非常兴奋,这是教学第一阶段的创作模式,也是课的导入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二阶段,作品感知阶段,利用图片或多媒体、电脑屏幕,将蒙克的作品《呐喊》展示给学生,将学生的视线无意地引入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让学生感知作品中人在呐喊时表现的特殊表情,这时学生潜意识地把刚才自己的创作与屏幕上的作品进行了比较内化,很快明白画面的夸张符号形象,这就是情感以内化的结果。不过要深入理解这幅画,就要进入第三阶段,引导学生对画面形式语言的理解,如画面上运用了强烈的色彩对比红、蓝、绿、赭石的线条组成流动的河水,与天空血红的色彩组成蛹动的蛇虫,给人造成不安感。在流云与桥身的横断之下,形成上宽下尖,还有如画面的斜线形构图,人物黑色衣着与苍白的面孔形成的强烈色彩对比等都给人不稳定的感觉。在这一阶段,教师除了让学生自己从画面寻求形式感觉内容外,教师还有必要将画家的生活经历、艺术风格特点有关的历史资料等讲授给学生,以便学生更深的理解作品。最后是作品评价阶段:这一阶段是学生认真进行理性分析后作出自己的最终价值判断。如,有的学生喜欢画面的流动与色彩,使人从中获得压抑的快感,也有的或许从中联想到苦闷悲凉的生存状况。因为每个人爱好都不一样。所以任何人,包括教师都不应将自己的价值判断强加给学生。当然在某方面涉及正义感、道德感、责任感等高尚道德取向时,教师应该有责任让学生表现一致性。
“以技带情”的教学模式,美术创作可以在各种美术鉴赏活动中进行,如,让学生对作品所表达的意境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创作,对作品形式构成关系作出分析创作或临摹作品等,教师应在不同的鉴赏教学采用灵活多变的创作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中体味作品的内涵。
2.“以情带技”创作模块下的美术创作课
高中美术新课程目标为:“进一步学习美术知识与技能,运用观察、想象、直觉等多种思维形式以及美术的方法进行艺术创造活动;深入学习和理解造型语言,了解美术创作的过程与方法,选用相关材料、技法或现代媒体创造性地进行表现、设计或制作,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以及美化生活。
高中阶段创作模块下的创作教学,并非是专业技能训练,而是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的美术创作,让学生尝试并体验美术创作过程,作品鉴赏→作品创作→鉴赏评价(作业),因此,采用“以情带技”的教学方式。
以情带技的教学过程,顾名思义“情”情感,“技”技法,就是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带动学生进行技能创作。由此可见,高中生的创作题材应该是他们最想表现的所见所闻、真情实感或某种思想观念,素材应来自于自己的照片、速写或收藏的图片资料等。让他们迫切希望表达自己想法的心理驱动下,运用所学美术语言视觉化地表达出来,甚至为了表达而积极地去学习探索和研究美术技法问题。
例如,在教学《乡土民间剪纸艺术》时,让学生先了解我国当地的特色,播放民间艺术特色录像,包括民间艺人的作品与介绍,特别是当地剪纸艺人的作品欣赏,学生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很想主动尝试一下,接着教师讲解制作过程,学生尝试剪纸创作,最后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或学生之间互评,让学生从中了解剪纸艺术的形式美。作品形成也许不成熟,但激发了学生感受生活,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能力,体验心灵的愉悦感,这就是以情带技的教学方法。
高中美术创作教学,不管融合于美术鉴赏教学中,还是在创作模块教学中,绝不能沿袭原有中国传统技能教法进行美术教学,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尊重学生的成长历程,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教学应融合《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所提的“人文”培养“美术素养”教学中,教师应肩负起伟大的使命,为培养新一代创新型人才而创新教育。
参考文献:
[1]钱初熹.迎接视觉文化挑战的美术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
[2]张道森.外国美术教育史纲要讲義[M].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办公室,2007.
[3]腾守尧.美国艺术教育新台阶[M].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4]王大根.高中美术新课程理念与实施[M].海南出版社,2004.
[5]钱初熹.迎接视觉文化挑战的美术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