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教学艺术风格的个人品质探讨
2014-02-10张喜转
张喜转
摘要: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是教师个人渐进积淀的过程,需要教师个人的必备品质有:热爱教育事业、良好的教学修养、深厚的心理品质、继承与创新统一、执着追求的精神。
关键词:教师;教学艺术风格;个人品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2015702
教师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实质上是教师在不断地总结和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水平的过程中完成的。教师要形成自己独特的、卓有成效的教学艺术风格,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个人品质。
1对事业充满爱的品质
爱因斯坦曾经说:“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真正的教育,必须从爱出发;真正的教师,也必须处处体现爱,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所教的专业,热爱自己的每一个学生。如果教师不热爱教育事业,或不喜欢所教的专业,就不会踏踏实实,静下心来,深入钻研教学内容,也不会结合实际因地因时制宜地进行创造性教学,也就难以形成自己的教学艺术风格。同样,教师不热爱学生,教育的阳光就无法照耀学生的心灵,启迪心灵的智慧种子就无法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教师也就无所谓创造出什么成功的“艺术作品”,成为真正的教学艺术家。艺术最本质的东西是以情感人,教学活动面对的是一个个有个性、有情感的活生生可爱而纯洁的娇嫩生命,教学艺术更没理由不如此。一个对教育事业不热爱的教师,即使博学多才,满腹经纶,也很难形成自己的教学艺术风格。著名雕塑艺术家刘开渠针对雕塑艺术说:“要创造一件完美的、能够激动人心的雕刻作品,就要求雕塑家对自己所描写的对象,既要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更要有强烈的感情。有形无情的雕塑,是不能称为好的艺术作品的。”同理,如果对教育事业缺乏执着的爱,对所教学生缺乏深厚的情,那么就注定不会有真正的、完美的“艺术作品”,遑论成为教学艺术家了。对人民的教育事业无限忠诚,对自己的学生发自内心地热爱,是教师最核心的职业品质。可见,教师要想成为真正的教学艺术家,首先必须对教育事业充满感情,对教学满怀激情,对学生满怀热情。
2良好的教学修养品质
良好的教学修养,主要包括教师的知识修养、道德修养和艺术修养三个方面。
俗话说“艺大根深”。艺术造诣必须有深厚的根基,根深才能叶茂。教学艺术源于教师平时的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及理论修养的学习与提高。(1)教师的知识修养。一方面,知识结构要合理,既精通所教专业、课程,又对相关学科的知识也有所涉猎,同时熟知大量典故,了解各地风土人情等;知识不仅系统性强,而且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具备良好的教育教学理论修养,使教学的每一环节都能符合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和原则。只有具有较高的理论修养,才能为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提供基本前提。因此,教师必须学而不厌,积极进取,勤于思考,勇于实践,为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风格打下牢固深厚的基础。知识修养的深浅,影响着学生获得的知识的质量。(2)教师的道德修养。要求教师热爱并立志献身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关怀、热爱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只有具备崇高的道德修养,才能在学生心目中产生威信,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才能产生效力并持久散发馨香。(3)教师的艺术修养。它要求教师善于从各种艺术中博采众长,不断丰富充实自我,提升艺术感受性、品鉴能力、欣赏能力,进而增强艺术创造性,这样才可能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在无我的氛围中受到深深的感染,产生深切的共鸣,教育才能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因此,在生活中要处处留心,时时在意,坚持学习艺术的表现形式及基本原理,并在教学活动中恰当地予以融合,加强教学的艺术性。教师的风度是教师的教学修养的集中体现,它蕴含着教师知识、道德和艺术三个方面的修养,是教师的知识、素质、灵感、性格、行为习惯等多种因素长期“积淀”的产物。它对完善教学艺术,形成教学艺术风格至关重要。所以,教师既要提高内在的教学艺术修养,也要注重外现的教学风度,举止端庄,优雅从容。
3深厚的心理品质
心理品质指的是一个人在心理过程、个性心理特征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征,包括情感、意志、兴趣、能力、性格等。教学艺术风格,体现着一个教师的审美情趣、思想倾向以及气质、性格、能力、修养等个性因素。一个具有自己教学艺术风格的教师,必须具备多方面的良好的心理品质,包括:(1)高尚的情感品质,即对工作、学生的深深热爱、理智、正确的审美感;(2)良好的意志品质,即目的明确,坚毅果断,自制力强、有耐心;(3)敏锐的观察力,观察学生细致入微、见微知著、合理反馈,有效调控;(4)良好的注意分配能力,讲、写、教、导同步,及时排除内外干扰因素;(5)清晰的记忆力,即对教材、学生、活动等,记忆准确,与教学活动的配合力求恰到好处;(6)良好的表达能力,语法正确、合乎逻辑、简明扼要、生动具体、辅助动作恰当,富于感染力;(7)富于教育机智,随机应变、因势利导;(8)完善的人格,健康、乐观、大方、诚实、谦虚等。教师的性格素质与教学风格是相辅相成的,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教师逐步形成了某种性格特征,性格特征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的教学活动。由此可见,教师培养和不断完善自己良好的性格素质,有助于早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风格,否则,难以形成自己真正的教学艺术风格。
4继承与创新统一的品质
教师在教学艺术上要形成个人独特的风格,离不开虚心学习、博采众长的过程。就像书法家、画家无一不是从临摹开始的一样,对绝大部分人而言,没有模仿的过程,独创几乎不可能。因此,对初上讲台的教师,尤其要注意学习别人的经验,借用别人好的教学技巧和方法,促进自己的教学进步。同时要看到,模仿仅是手段,学习是为了创新,因此,教师必须在博采众长、为我所用的同时,根据自己的特点,不断创新,独辟蹊径,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教学艺术风格。教师首先要有“拿来主义”的态度,对古今中外教育家留给我们的极其宝贵的教学方法与经验,每名教师都应该勇于和善于“拿来”,这是进行新的创造的基础。所以,我们要有“识”,即对成熟的教学艺术风格要求鉴赏力,并及时地进行吸收。但不能照搬,而是要进行一番改造,有选择地采用,同时又要注入自己的理解、情感和意图。这样,旧方法就变成了新方法,他人的教学技能丰富了自己的教学技能,他人的教学艺术成就了自己的教学艺术。
5执著追求的精神品质
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模仿到创造、由不稳定到稳定的逐渐成熟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有赖于教师长期不懈的奋斗和坚定执著的追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3]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大胆探索,勇于追求,积极进取,才能在教学实践发展中,不断形成和总结出自己教学的个性特色和独特风格。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教材的更新,以及新的教育教学思想的出现,对教师的教学艺术风格总会有新的要求。因此,每名教师都要立足于自身,着眼于创新,大胆探索,独辟新径,从而创造出既符合自己特色,又符合时代特色的教学艺术风格来。
总之,教学艺术风格来源于实践和创造。只要每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总结概括和进行创造性的探索,就能使自己独特的教学技能上升为独特的教学艺术风格。教学艺术又指导教学实践,只要每位教师能用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风格去从事教学活动,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墨墨.哈佛大学经典法则-精英是如何炼成的[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0:110.
[2]王北生.教学艺术论[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51.
[3]卞金祥.用特色吸引学生——名师最受欢迎的特色教学艺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