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网瘾”体育参与干预模式建构

2014-02-10肖锋胡宁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网瘾青少年体育

肖锋,胡宁

青少年“网瘾”体育参与干预模式建构

肖锋,胡宁

(赣南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我国青少年网络成瘾人数规模巨大,致瘾原因众多,危害巨大。网瘾已经成为一项重大社会问题。体罚惩戒、心理治疗、说服教育是我国青少年网瘾干预的主要措施,但干预效果较差,次生危害较大。任何单一的、暂时性的干预都不可能真正持久有效地帮助青少年摆脱网瘾的困扰。基于体育干预青少年网瘾的独特价值,从体育参与干预青少年“网瘾”的基本理念、总体思路、基本程序、具体举措等方面对建构青少年“网瘾”体育参与干预模式进行了初步阐述,以期为今后探索出更加有效的青少年“网瘾”干预模式提供参考。

网络;网瘾;干预;青少年;体育

在当今信息社会,以崭新信息传播媒介姿态亮相的互联网,挟其强大的环境监视、决策参与、文化传承与教育娱乐等功能,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全球,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互联网日益社会化,逐渐成为当代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青少年也被裹挟其中,成为网络使用的主要人群之一[1]。在这个过程中,网络成瘾(Internetaddiction)、“互联网依赖”(Internet dependence)、“病理性使用互联网”(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PIU)、问题性网络使用(problematic internet use,PIU)等现象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极为严峻社会问题[2]。而当前以体罚惩戒、物理隔绝为主要手段的网瘾干预效果差,次生危害大[3]。青少年网瘾体育参与干预模式是充分发挥体育独特价值,集成其它网瘾干预手段,依靠社会合力帮助青少年合理使用互联网,有效摆脱网瘾困扰的一种新型网瘾干预策略。

一、体育对于青少年网瘾干预的价值

体育运动对于青少年网瘾干预具有独特价值,如图1所示。

图1 体育运动对青少年网瘾干预的价值

(一)分散网络注意,减少上网时间

青少年将注意力长时间高度集中于上网活动,网络成为这些青少年“眼中的唯一物”和“心中的唯一念想”,没有其它活动对青少年高强度的网络注意形成干扰和分散,直接导致了青少年逐渐滑向了网瘾的深渊。而处于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有好动的天性,体育活动同“上网”一样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因此,较其它活动而言,体育活动不仅易于组织,也易于被青少年所接受,吸引青少年的参与。而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一旦青少年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就会在客观上形成一种“挤占效应”,分散青少年对网络的注意力,降低对网络的注意强度,从而减小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几率。“有一名迷恋上网的初中生,后来发现他很喜欢打篮球,而且个子比较高,后来就引导他参加篮球队,很快他就成了队里的主力,再也不迷恋上网了。”[4]可见,在网瘾干预过于过程中,体育活动甚至能形成“完全挤占”,帮助青少年克服网瘾。

(二)改善身体机能,修复生理损害

对众多已经深陷网络的青少年而言,修复因沉迷于网络而造成的生理健康伤害,重建健康体魄,为彻底摆脱网瘾困扰打下坚实生理基础十分必要。而体育活动的对人体健康水平的维护、提升有着重大的作用。通过长期的体育运动实践和体验,能够改善和提高青少年神经、心肺、运动等系统的功能,能促使青少年消化吸收能力增强,泌尿系统的吸收和排放功能更加完善,营养物质吸收更加彻底,代谢废物排除更加干净,以及内分泌系统的内分泌更加旺盛等。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参与体育运动,能够帮助青少年形成对身体、身体活动和健康的正确观念,增强自我保健的意识,逐步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增强抵制和克服“网瘾”等不良生活方式的自觉性和能力。

(三)提高社会适应,重建人际关系

大多数网瘾青少年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表现出一定的社会适应和人际交往障碍。而良好的社会适应则是衡量个体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社会适应能力强,能够与社会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对周围环境和事物有清醒、客观的认识,能较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人际环境和心理环境。体育运动有助于青少年冲破隔阂和孤独,相聚在运动场,建立起平等、亲密、和谐的伙伴、朋友关系。体育运动在向青少年灌输乐观主义精神,培养青少年勇争第一,敢为人先的竞争意识的同时,还要求遵守规则和技术要求,摒除谎言和虚伪,能够完善青少年的人格和言行,重建网瘾少年家庭成员相互尊重、平等诚实相待的和谐人际关系。体育运动和比赛中,要求团结一致,密切合作,有助于青少年团队精神的培养。青少年为一场场比赛的欢呼呐喊、兴奋激动中,建立着友谊,发展着人际关系。

二、体育参与青少年网瘾干预的基本理念

(一)网瘾干预的目的不是彻底绝缘于网络

历史的脚步已经迈进电子信息时代。通过计算机等现代技术手段构架起来的跨地域、跨时空的信息快速传递和交流通道的互联网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主要标志,深刻地改变了当今世界的生产、生活方式。网络自从诞生起就成为了青少年的乐园,为青少年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提供了富有想像力的、变化多端的交流功能和新鲜的人际交往的方式。而时代的发展也需要青少年掌握信息技术,具备利用网络这一工具的能力。作为信息时代标志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是现代青少年必须掌握的一门知识,它是学习的工具,求知、创业的重要手段,因而青少年应该学会利用网络这一工具。国家教育部规定,要在几年内在全国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在现在和不久的将来,网络正在成为和青少年学生中手中的笔一样形影不离的工具。因此,对青少年网瘾的干预的目的不是让青少年彻底远离网络,与网络绝缘,而是要帮助青少年合理使用互联网,让互联网成为促进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的良师益友[5]。

(二)青少年网瘾的干预需要体育等多种手段共同参与

不同教育经历、家庭背景、生活环境的网瘾青少年个体的在成瘾原因、网络依赖程度、成瘾表现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对青少年网瘾的干预应着眼于青少年的长远发展,积极探索多种模式,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个案干预、家庭干预、小组干预、团体集中干预、社区干预等是目前我国一些研究和网瘾干预机构探索出来的网瘾干预模式,但这些干预模式在全国范围内还未体现出普适性较强、效果较好等特征,这些模式都有帮助青少年克服网瘾的成功案例,也存在不少失败案例。深入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这些干预模式所采用的手段较为单一,没有综合采用体育、说服教育、情感关怀、医学治疗、心理咨询、法制管理等手段,充分发动与青少年成长休戚相关的家庭、学校、社区、企业(主要是互联网企业)、医疗机构、政府部门等主体的共同参与到青少年网瘾的干预中来。只有充分发挥每种网瘾干预手段的积极作用,将各种手段组合起来,扬长避短,才有可能使青少年网瘾的干预事半功倍,取得较好的干预效果[6]。

(三)总体思路

1.青少年网瘾干预的一般程序

借鉴当前国内外的研究,借鉴相关标准,对网瘾青少年的网瘾类型、网络依赖程度、成瘾原因、身心受损程度等进个体诊断[7]。根据诊断结果,为每一位需要进行干预的青少年制订个性化的干预方案,选择具体的干预手段和策略。创造条件,选择时机对网瘾青少年进行帮助,在实施过程中,密切观察并记录青少年的反应,对干预效果进行阶段性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实施下一阶段的干预。方案干预效果好,则进入跟踪巩固帮助阶段。效果不佳,则修订方案、调整干预手段和策略,确保网瘾青少年能够获得有效的帮助。具体一般干预程序如图2所示。体育作为青少年网瘾干预的具体手段、策略,在实现帮助青少年合理使用网络的过程中,要发挥出自身的独特作用,必须遵循青少年网瘾干预的一般程序,尤其要重视网瘾青少年的个体诊断[8]。

图2 青少年网瘾干预的一般程序

2.体育参与青少年网瘾干预基本程序

以往青少年网瘾干预效果的不稳定性主要是由于干预主体及手段的单一化、干预环境的非生活化等造成的。在网瘾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学校教师、家庭成员同青少年的接触最为密切,影响很大,这两大主体应从帮助和关怀的角度去认真分析网瘾青少年的实际情况,审慎的选择和运用干预手段,采取合适的干预策略。而青少年的生活的“圈环境”对其生活方式的形成、改变影响重大。良好“脱瘾”环境的形成也十分必要,不仅需要工商等行政机构的加强监管,严格执法,体育部门开放场地,举办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竞赛创造良好的体育活动氛围,还要求网吧、网络提供商、游戏开发商、运营商等相关企业能够严格自律、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在创造较好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能兼顾良好的社会效益。新闻媒体能够在全社会营造出一个广泛关注“网瘾”的氛围,引导全社会正确对待“网瘾”,为网瘾青少年当好“守望者”。相关学者专家应加强研究,为青少年网瘾干预提供有效的学术、智力支持。只有在全社会形成合力,青少年网瘾干预才能取得积极的成效。体育参与青少年网瘾干预新模式,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试图在青少年正常的学习、生活中过程中充分发挥与青少年密切接触或相关的学校、家庭、社区街道、网吧、网络游戏开发及运营企业、工商等政府监管职能机构、新闻媒体等各个主体的积极作用,综合运用说服引导、亲情感化、环境治理、心理疏导、体育挤占等多种手段,在正常生活作息时间、内容基本不变的情形下,为网瘾青少年提供一个全空间、全时段覆盖的网络“脱瘾”帮助(如图3所示)。

图3 青少年网瘾干预的多主体、多手段模式

(四)具体举措

1.制订运动处方:为青少年体育锻炼提供个性化科学指导

结合健康检查,学校为每位青少年学生,尤其是受到网瘾困扰的青少年学生建立一份信息较为完善的个人健康档案。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健康、体力等状况,组织专家为网瘾青少年以处方的形式对其运动项目、强度、时间、频率、运动注意事项等作出明确规定,为网瘾青少年的体育锻炼提供具有个性化的科学指导。并将制订好的运动处方通报给网瘾青少年家长,要求家长和学校相关负责老师应及时沟通交流运动处方的执行情况,共同督促和帮助青少年按照运动处方的要求坚持进行体育锻炼,对网瘾青少年的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运动能力、心理状况等进行评估,及时根据网瘾青少年身心调整恢复状况对运动处方加以调整,确保体育运动能够对青少年网瘾形成持续有效的干预,减少青少年对网络的依赖,能够合理使用互联网。

2.创造体育氛围:为青少年提供良好体育锻炼环境

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生性好动,一般都比较喜欢体育。但当前在一些学校,却存在着体育课程内容竞技化,教学形式程序化,教学手段单一化,教学评价绝对化,课外活动零散化等问题,导致体育的本体和内在价值在青少年素质培养中的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部分青少年逐渐远离了体育活动,选择了网络游戏,在一定程度上,学校体育自身的不完善,将青少年学生课余娱乐的主阵地拱手让与了网络游戏。因此,首要的是创新学校体育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有关要求,结合家庭、社区,大力开展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创造一个“人人运动”、“我运动,我健康”、“我运动,我时尚”的良好体育氛围,利用青少年的模仿性、从众性心理较强特点,吸引更多青少年投入更多的时间参与体育运动,逐渐减少上网时间,最终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摆脱网瘾困扰。

3.利用偶像效应:倡导青少年体育运动生活化

人类产生意识之后,偶像便一直以量变的存在形式融进人们的生存状态与思维意识中产生着影响。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神灵崇拜到现代社会常见的追星现象,都是偶像崇拜的体现。偶像效应是指由于非常喜爱(甚至达到狂热追逐的程度)使偶像在受众的心中产生了肯定的情感,偶像所宣传的思想观念或物品,往往被认为具有天然的合理性,容易受到受众的信任,具有较高的接受度[9]。在当代中国,体育明星、影视红人、商业精英、政界名流等受到了青少年的极度喜爱,甚至到了狂热、执着和迷恋的程度,偶像崇拜俨然已经成为青少年精神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因此,充分利用偶像效应,发动偶像在网络、电视、广播、电影、报章图书、期刊杂志等媒介以及各种大型公共活动场所宣传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呼吁青少年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坚持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对于促进青少年体育生活化进程或许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如果有深受青少年喜爱的偶像,尤其是体育明星,能够担当类似“网瘾干预大使”的角色,对青少年合理使用互联网,坚持进行体育锻炼,进行持续、广泛、深入的倡导、宣传,青少年的体育生活化之途可能会更加顺利。一旦体育锻炼成为了青少年日常生活的习惯和必需,网瘾的阴霾将会逐渐散去。

4.增加社区竞赛:丰富青少年节假日的体育参与选择

青少年的体育参与表现为体育观赏、游戏、锻炼、休闲、比赛等多种形式。但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旺盛期,“取胜和对抗”的本能及“追求胜过对手”的动机十分强烈,使得作为体育运动中最精彩、最活跃环节的体育竞赛备受青少年喜爱,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由于时空、场地设施等限制,体育竞赛相对于体育观赏、游戏等其它体育参与形式,属于“稀缺物”,青少年参与体育竞赛的机会相对较少。因此,在节假日,社区如果能够因地制宜地多组织一些体育竞赛,让家长和孩子共同参加到体育比赛中,不仅能够丰富社区生活,还能满足青少年的体育竞赛需求,增进家庭成员的交流。社区体育竞赛中的胜利、失败对于青少年而言,也是一种激励。这种激励或许能够有效地将青少年从上网、看电视的静态生活中“拉”出来,让青少年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甚至要求父母家人一起),以争取赢得下一次的社区体育比赛。在一定程度上,各种形式的社区体育竞赛已经或正在成为促进青少年体育参与最得力的抓手。

5.多方协同发力:构建学校、社区、家庭一体化体育网络

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娱乐主要发生在学校、社区、家庭这三个空间形态中。学校具有专业的体育教师以及较齐备的体育场馆设施并经常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具有外显性、明确性、有意性、系统性、直接性、完整性等特征的学校体育教育对青少年体育兴趣、习惯、能力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作为特定地域空间人群社会共同体的社区,对青少年的社会化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家庭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则具有奠基性的作用。如果要从时间、内容上形成对青少年课外闲暇时间的“有效挤占”,使体育运动成为青少年最主要的闲暇娱乐,就必需大力推动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学区居民、学生家长开放,开设面向学区成员的开放性的体育活动课及举办相关业余比赛,鼓励社区联合学校开设寒暑假以及周末、法定节假日的体育兴趣学校、俱乐部,并有组织地开展各类体育活动。动员家长主动配合学校、社区,带着自己的孩子积极参加所开展的各种体育活动,并在学校、社区没有组织体育活动的时间段中,自主开展一些青少年喜欢的体育活动。在空间上打造一个无缝链接的“学校、社区、家庭一体化的体育网络”。而这种一体化体育网络的实现,不能仅仅依靠学校、社区、家庭三大主体的努力,还需要政府职能部门、社会团体等共同参与推动,形成合力。一旦一体化的“体育网络”形成,由于挤占效应,青少年沉迷于网络世界的程度及可能性将都将减小。

6.创新体育内容:满足青少年多元化的体育需求

需要是一切生物体的共同持征。人作为自然界最高级的生命形式,一方面,需要的客观性决定了人是被动、受制约的存在物;另一方面,人的需要又是使人成为能动的存在物的动因和根据。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体育内容和形式,以各种方式在各种层面上满足着人们的体育需要。但我国青少年所接触到的体育,尤其是学校体育,其仍然主要以传统的竞技体育内容为主,一些个性化、时尚性的体育项目由于场馆设施、经费投入、安全保障等方面的问题在校园内则开展较少。陈旧的内容加上呆板的体育教学方式,使得“喜欢体育,不喜欢体育课”现象屡见不鲜。马克思指出“需要是同满足需要的手段一同发展的,并且是依靠这些手段发展的”[10],当下满足青少年体育需要的手段和内容的单一,直接抑制了天性活泼好动的青少年的体育需要的产生与发展,这种抑制性效应削弱了体育对青少年的吸引力,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一种“推力”,将青少年推向了网络游戏、电视电影等其它娱乐活动。因此,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创新体育内容,满足青少年多层次、多元化的体育需求,有利于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实现现实体育运动对虚拟网络活动的有力挤占,将青少年从网络世界中“拉”出来,摆脱网瘾的困扰。

三、结语

互联网是知识经济时代重要标志性存在物,正日益成为社会生活、生产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青少年而言,互联网如同一把双刃剑,既可能成为促进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创新手段,也可能因其自身特质,“吞噬”青少年健康的身心。网络时代,对于网瘾青少年,既不能将其视为精神病患者另眼相待,也不可任其沉迷于网络放任自流。对于当前日益严重的青少年网瘾问题,寄希望像“雨人”般隔绝于互联网来解决这一问题,既不现实,也不可取。同时,由于网络成瘾机制的复杂性,任何寻求“灵丹妙药”式的单一措施及“一劳永逸”式的暂时性干预都不可能真正持久有效地帮助青少年摆脱网瘾的困扰。因此,在当前,需要全社会提高认识,立即行动起来,从各自的角度,履行自身职责,发挥各行业优势,形成合力,共同为青少年网瘾问题的解决贡献力量。体育携其亲和性、健身性、娱乐性、教育性等特质,如作为单一手段,对青少年网瘾干预价值可能不大,但融入到全社会这一合力中,则有利于形成协同效应,从而帮助网瘾青少年能够以一种良性的方式满足自身需要,摆脱对网络的迷恋。对于尚未网络成瘾的青少年,有体育参与的全社会网瘾干预合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充当“防火墙”的角色,有效抑制网络成瘾的扩散。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数据报告[EB/OL]. [2011-12-20].http://research.cnnic.cn/html/1247709553d1049.html.

[2]张锋,徐梅,沈模卫.互联网成瘾问题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应用心理学,2003(3):46-51.

[3]中国新闻网.中国网瘾戒除机构乱象调查:以暴力赚取暴利[EB/OL]. http://www.chinanews.com/jk/jk-hyxw/news/2009/10-06/1898670. shtml.

[4]中国经济网.专家称拯救网瘾少年责任在社会,需分散其注意力[EB/OL].http://www.ce.cn/cysc/tech/07hlw/guonei/200708/02/t20070802_ 12397469.shtm.

[5]刘怀金,周次保,王红.体育运动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干预策略[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3(4):12-13.

[6]李超民.大学生网瘾问题的社会协同治理[J].学术论坛,2013(5): 51-55.

[7]黄爱国,王秀平,赵中.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疏导程序[J].科技信息,2013(26):121.

[8]董亚君.美国青少年网瘾研究现状及对策对我国的启示[J].社会心理科学,2012(9-10):36-38.

[9]刘建明.宣传舆论学大辞典[K].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3:76. [10]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559.

G80-051

A

2095-3046(2014)02-0110-05

10.13265/j.cnki.jxlgdxxb.2014.02.026

2013-11-17

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共建课题

肖锋(1978-),男,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体育社会学等方面的研究,E-mail:xf7089@qq.com.

猜你喜欢

网瘾青少年体育
青少年发明家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中学生网络依赖(网瘾)形成的个人影响因素及其应对措施
2016体育年
独立院校大学生网瘾形成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医学生网瘾成因及防治方法研究
我们的“体育梦”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