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讯通遭封杀背后:教育信息化运营存乱象
2014-02-10蓝戈智库舒文琼
蓝戈智库 | 舒文琼
新视界
校讯通遭封杀背后:教育信息化运营存乱象
蓝戈智库 | 舒文琼
备受争议的校讯通在运行七年之后迎来了生命周期中的转折点。近日北京市教委出台《关于2014年北京市进一步规范教育收费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学校、幼儿园不得为校讯通办理提供便利条件,受此影响,部分学校陆续计划停止使用校讯通。此前,广东、安徽、陕西等地的教育部门也曾明令禁止校讯通收费。
在个人市场日渐饱和之后,三大运营商近年来向行业市场发力,教育行业信息化就成为重点领域之一。运营商定位中小学和幼儿园市场,先后推出了翼校通、校讯通、家校通等,为学校和家长建立起了沟通的平台。运营商为这些业务倾注了大量心血,那么精心培养的业务为何会遭遇封杀的结局?
从表面来看,最直接的原因在于北京市教委禁止学校代收费,此前已经明令禁止学校开办各种收费课外班,现在将校讯通作为整治乱收费的靶子也不足为奇。毕竟,家长每月要为该项业务支付10元钱费用。
深层次来看,校讯通背后的种种乱象是其遭遇封杀的根本原因。虽然学校并未强制推行校讯通,但是学校的通知和课后作业都通过校讯通平台发送,家长如不使用就无法了解学校情况。随着飞信、QQ、微信的出现,学校完全可以通过这些免费平台与家长沟通,虽然10元钱是个小数字,但是家长心中也是颇有微词。而有的运营商在推送业务时还强行搭售自己的SIM卡,更是招致家长的不满。更进一步分析,强制使用的背后是利益上的瓜葛。据悉在某些地方,学校每代收10元钱的校讯通使用费就可以获得1元钱的提成,尽管总体金额不大,然而也触碰了不正当竞争的高压线。
除去商业模式上的漏洞,业务运营的不完善也最终将校讯通带上了没落的边缘。不可否认的是,运营商对校讯通的功能有着完善的规划,按照运营商的设想,其所承载的业务不仅包括通知发送、作业布置,还包括校园考勤、电子围栏、紧急定位等。然而,规划虽美好,现实却无奈。运营商提供的仅仅是个平台,具体业务的运营以及平台的使用还有赖于合作公司以及各个学校。现实情况中,很多学校仅仅把校讯通当做短信群发器,校园考勤、电子围栏等更多功能并未充分使用,致使其功能完全走样,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随着微信和QQ等免费平台的崛起,校讯通就如鸡肋一般存在。
美好的理想遭遇现实的打击,运营商是时候思考校讯通类业务下一步的走向了。改变营销模式和运营方式是必需,运营商除了开发好业务,更要运营好业务,并改变强买强卖的方式,凭实力赢得用户。当然,封杀并不意味着“判死刑”,作为一种综合教育信息平台,校讯通确为学校和家长提供了有效的沟通平台,价值不容忽视,并且信息化是大势所趋,校讯通这类教育信息化产品的总体方向是正确的,为此运营商不能轻易为该类业务划上句号,而是要改变运营模式,与互联网产品相互融合,以开辟新的出路。